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体育人类学为观察和分析体育实践的文化意义、社 会功能和表达模式提供了新颖别致的视角。这里刊出的 微型民族志、田野札记和散议以不同的方式,充分展现 出以体育为棱镜来研究仪式结构、社会变迁、族群认同、 文化构建等焦点议题时的趣味性和独特性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体育人类学为观察和分析体育实践的文化意义、社 会功能和表达模式提供了新颖别致的视角。这里刊出的 微型民族志、田野札记和散议以不同的方式,充分展现 出以体育为棱镜来研究仪式结构、社会变迁、族群认同、 文化构建等焦点议题时的趣味性和独特性。 1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复旦大学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 l981年5月17日早晨,北京市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 克族聚集到中央民族学院操场,参加北京市首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9点多, 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乌 兰夫和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静仁等为首从中央到地 方的党政领导人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和学者,等上主席台,大会正式开始。 1997年5月17日早晨,北京市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 克族、裕固族、锡伯族聚集到中央民族大学的操场,参加1997年度庆祝内 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同样有国家和省区领导人 参加 北京现在大约有1万蒙古族,他们大多来自内蒙古的城镇和农牧区,从 蒙古文化的资源库来到国家文化的中心,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建构了自己的边 缘身份。他们的“真身”虽然来到北京,出于现代化都市的怀抱之中,但他 们的心灵却为他们构筑了一道符号边界。他们在这样一个边界上商讨和交换 象征资源和物质资源,并在这个恒久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边缘身份:他们 有许多人会说汉语和蒙古语;他们不再放牧牛羊,但却有着放牧牛羊时的心 态;他们不穿蒙古袍,但却喝蒙古奶茶;他们在北京举行从原来农牧区老家 引进的“那达慕”;他们在市场经济和亲朋好友的场景中不断转换着身份, 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流动”。本文的写作建立在对于北京“那达慕”的“田 野调查”上,结合个人生活史的片断,透视北京蒙古人在的行为、知识的运 用方式以及他们的自我观察,用日常语言表达一些人类学观点,从“人”的 角度描述他们的边缘身份和符号边界。 历史的构建:从游牧到定居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复旦大学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纳日碧力戈 1981 年 5 月 17 日早晨,北京市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 克族聚集到中央民族学院操场,参加北京市首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9 点多, 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乌 兰夫和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静仁等为首从中央到地 方的党政领导人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和学者,等上主席台,大会正式开始。 1997 年 5 月 17 日早晨,北京市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 克族、裕固族、锡伯族聚集到中央民族大学的操场,参加 1997 年度庆祝内 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同样有国家和省区领导人 参加。 北京现在大约有 1 万蒙古族,他们大多来自内蒙古的城镇和农牧区,从 蒙古文化的资源库来到国家文化的中心,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建构了自己的边 缘身份。他们的“真身”虽然来到北京,出于现代化都市的怀抱之中,但他 们的心灵却为他们构筑了一道符号边界。他们在这样一个边界上商讨和交换 象征资源和物质资源,并在这个恒久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边缘身份:他们 有许多人会说汉语和蒙古语;他们不再放牧牛羊,但却有着放牧牛羊时的心 态;他们不穿蒙古袍,但却喝蒙古奶茶;他们在北京举行从原来农牧区老家 引进的“那达慕”;他们在市场经济和亲朋好友的场景中不断转换着身份, 在理性和情感之间“流动”。本文的写作建立在对于北京“那达慕”的“田 野调查”上,结合个人生活史的片断,透视北京蒙古人在的行为、知识的运 用方式以及他们的自我观察,用日常语言表达一些人类学观点,从“人”的 角度描述他们的边缘身份和符号边界。 一、 历史的构建:从游牧到定居 2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七百次草枯荣,七百次雁去来,蒙古族先祖创造了独特的嬉乐方式那达 经过战争的锻造,经过血和泪的淬火,那达慕“好汉三艺”日臻精深。 蹄落骤雨,箭生疾风,力量与智慧的角逐显出男儿的骁勇。 五色江嘎(摔跤手颈项佩带的五色彩带)抖我们的落了历史尘埃。那达 慕迎来了“北开南联,内因外联”的使命。嬉乐和如果获得时代的支点,同 样可以把经济与政治撬动。(《内蒙古文化》,1991,4) 那达慕”( Nadam)的蒙语意思是“娱乐”、“游戏”。据说这种娱乐活动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氏族时代。(阿都沁,1991)既然是“娱乐”和“游戏”, 氏族社会乃至以前的人自然都会了:“那达慕”的本义一半是“说文解字” 半是“命名”和操作。人类对食物起源的偏爱似乎有二:越古越好;越新 越好。对“那达慕”起源的追溯者,取了“越古越好”的倾向。 如果把“那达慕”追溯到氏族时代,那就找不到“蒙古人”了。 对蒙古草原历史的系统记载,可以追溯到匈奴时代;对蒙古族缘起的想 象,可以追溯到无穷。蒙古草原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相当于今天的兴安岭、 阿尔泰山、贝加尔湖、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阴山之间。这里几乎不 受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流以及北冰洋海风的影响。干旱缺雨,这里不适于 大面积农耕。多少年来,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牧水草,居毡房,饮乳酪, 食兽肉。他们必须经常和周边的农业民族和商业民族交换,因而开放一直是 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 多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蒙古草原上的国家形式体现为家产制国家,国家 主权和人身领有权的观念混杂在一起,领属民没有完全丧失人身自由,家产 制国家观念扩大到主权领域。(纳日碧力戈,1997)政治、经济、军事的流 动性,造成族群的大交流、语言的大交流,许多族群或先后或同时出现在这 里,以致于要判断某个族群的“族源”,就成了大难题,至今学术界至今对 蒙古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亦邻真,1962)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实行千户制度,将军事体制和地方 行政体制合二为一。在此之前,匈奴、鲜卑等游牧族群,都实行过千户制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七百次草枯荣,七百次雁去来,蒙古族先祖创造了独特的嬉乐方式那达 慕。 经过战争的锻造,经过血和泪的淬火,那达慕“好汉三艺”日臻精深。 蹄落骤雨,箭生疾风,力量与智慧的角逐显出男儿的骁勇。 五色江嘎(摔跤手颈项佩带的五色彩带)抖我们的落了历史尘埃。那达 慕迎来了“北开南联,内因外联”的使命。嬉乐和如果获得时代的支点,同 样可以把经济与政治撬动。(《内蒙古文化》,1991,4) “那达慕”(Nadam)的蒙语意思是“娱乐”、“游戏”。据说这种娱乐活动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氏族时代。(阿都沁,1991)既然是“娱乐”和“游戏”, 氏族社会乃至以前的人自然都会了:“那达慕”的本义一半是“说文解字”, 一半是“命名”和操作。人类对食物起源的偏爱似乎有二:越古越好;越新 越好。对“那达慕”起源的追溯者,取了“越古越好”的倾向。 如果把“那达慕”追溯到氏族时代,那就找不到“蒙古人”了。 对蒙古草原历史的系统记载,可以追溯到匈奴时代;对蒙古族缘起的想 象,可以追溯到无穷。蒙古草原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相当于今天的兴安岭、 阿尔泰山、贝加尔湖、叶尼塞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阴山之间。这里几乎不 受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流以及北冰洋海风的影响。干旱缺雨,这里不适于 大面积农耕。多少年来,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牧水草,居毡房,饮乳酪, 食兽肉。他们必须经常和周边的农业民族和商业民族交换,因而开放一直是 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 多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蒙古草原上的国家形式体现为家产制国家,国家 主权和人身领有权的观念混杂在一起,领属民没有完全丧失人身自由,家产 制国家观念扩大到主权领域。(纳日碧力戈,1997)政治、经济、军事的流 动性,造成族群的大交流、语言的大交流,许多族群或先后或同时出现在这 里,以致于要判断某个族群的“族源”,就成了大难题,至今学术界至今对 蒙古族的族源有多种说法。(亦邻真,1962) 13 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实行千户制度,将军事体制和地方 行政体制合二为一。在此之前,匈奴、鲜卑等游牧族群,都实行过千户制。 3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小朝廷,将蒙古草原与中原连为一体,建立了 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元朝的建立使蒙古地区的政治中心南移,建立上 都(在今内蒙古正兰旗东20公里处)和大都(今北京)。但与中原文化的接 触,并没有使蒙古人完全放弃自己的游牧文化特征,有些甚至得到制度化的 确定。虽然,蒙古草原相继岀现了一批城镇聚落,但它们往往是蒙古诸王贵 族的藩邸所在;按照传统惯例,这些大贵族坐镇草原,享受从汉地封邑中搜 刮来的财物,在自己的驻牧地建造王府庭阁,设立庙宇,兴办学校,由属民 种植果蔬。在元代,与大都并立有上都,属于陪都,每年四月,元帝由大都 去上都避暑,沿途举行狩猎。上都是决断草原地区重大政事的地方,内有汉 式宫殿,也有草原毡帐,车辆辐凑,牛马嘶鸣,中原风习与草原民俗交融 处,为蒙古文化的多元性又添一层风韵。 15世纪中叶,蒙古达延汗统一漠南之后,其孙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 牧丰州滩,与中原互市,接纳内地汉人,加大了农业的比例,为后来的土默 特蒙古族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桀 傲不驯的蒙古人,除了封爵、赏赐、联姻和大兴喇嘛教以外,还推行了一整 套盟旗制度,使蒙古王公贵族互不统属,分而治之。这种封固政策极大地限 制了蒙古人的游牧开放传统,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北部屏藩的地位 土默特蒙古族在实行盟旗制度后的300多年间,便丧失了自己的许多文 化特征,他们从牧业转向农业,从说蒙古语转向说汉语,变成了今天居住在 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的土默特蒙古族农民;他们是蒙古人中变化较大的 支,他们的文化变迁也表现了整个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力度。当然,更多的蒙 古族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可能是“纯粹”的,因为蒙古 族的文化和其他许多文化一样,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序曲:那达慕的筹备 如果说蒙古族不一定是作为欧式民族国家的那种“想象的共同体”, ( Anderson,1983),但他们却有丰富的“共同体的想象”。“那达慕”就是这 种“共同体的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沟通了蒙古人历史的想象和现实的存在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1279 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小朝廷,将蒙古草原与中原连为一体,建立了 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元朝的建立使蒙古地区的政治中心南移,建立上 都(在今内蒙古正兰旗东 20 公里处〕和大都(今北京)。但与中原文化的接 触,并没有使蒙古人完全放弃自己的游牧文化特征,有些甚至得到制度化的 确定。虽然,蒙古草原相继出现了一批城镇聚落,但它们往往是蒙古诸王贵 族的藩邸所在;按照传统惯例,这些大贵族坐镇草原,享受从汉地封邑中搜 刮来的财物,在自己的驻牧地建造王府庭阁,设立庙宇,兴办学校,由属民 种植果蔬。在元代,与大都并立有上都,属于陪都,每年四月,元帝由大都 去上都避暑,沿途举行狩猎。上都是决断草原地区重大政事的地方,内有汉 式宫殿,也有草原毡帐,车辆辐凑,牛马嘶鸣,中原风习与草原民俗交融一 处,为蒙古文化的多元性又添一层风韵。 15 世纪中叶,蒙古达延汗统一漠南之后,其孙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 牧丰州滩,与中原互市,接纳内地汉人,加大了农业的比例,为后来的土默 特蒙古族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桀 傲不驯的蒙古人,除了封爵、赏赐、联姻和大兴喇嘛教以外,还推行了一整 套盟旗制度,使蒙古王公贵族互不统属,分而治之。这种封固政策极大地限 制了蒙古人的游牧开放传统,使他们逐渐丧失了北部屏藩的地位。 土默特蒙古族在实行盟旗制度后的 300 多年间,便丧失了自己的许多文 化特征,他们从牧业转向农业,从说蒙古语转向说汉语,变成了今天居住在 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的土默特蒙古族农民;他们是蒙古人中变化较大的一 支,他们的文化变迁也表现了整个蒙古族文化变迁的力度。当然,更多的蒙 古族保持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可能是“纯粹”的,因为蒙古 族的文化和其他许多文化一样,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二、 序曲:那达慕的筹备 如果说蒙古族不一定是作为欧式民族国家的那种“想象的共同体”, (Anderson,1983),但他们却有丰富的“共同体的想象”。“那达慕”就是这 种“共同体的想象”的形式之一,它沟通了蒙古人历史的想象和现实的存在。 4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记得,1980年9月中旬,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工作和学习的朝鲜族师生 员工,以及在其它单位工作和学习的部分朝鲜族同胞聚集在中央民族学院, 举行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对我们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触动很 大 9月22日内蒙古文艺演出队来到中央民族学院。在比较广泛地征求广大 干部和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经我们几个人初步研究之后,就在致欢迎词 的同时发出了1981年夏委(季)将在北京举办首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倡 议。我们的倡议立即受到了观看演出的近1500余名同胞们的热烈拥护。消 息传出后,在社会上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界蒙古族群众热情支持这一倡 议,并纷纷来人来电话询问此事,鼓励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办好那达慕大会 (巴·孟和,1991) 在北京举行那达慕首先要具备几个条件:人、领导批准、同意资金、场 地、宣传。此外,还有京内外蒙古族的想象、对这种想象的动员以及确立 这种想象的方向。整个“游说”活动,上上下下要花去不少时间和精力, 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和保持(再生产)一种有关在京蒙古族的想象空间,使 之成为一面镜子。京外的蒙古人用这面镜子照自己,把自己和北京联系起 来;中央的领导用这面镜子照自己,从中看到民族政策的作用;其他民族 用这面镜子照自己,观察自己的模拟形象。筹备组申请,上级领导批准 前提在于有大致相同的想象,想象“那达慕”从开幕到结束的过程,想象 它会带来的图景、观众、解释和意义。申请要转化成文字形式,要印刷出 来交给上级,要有上级的批示。上下级的想象和推理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吻 合,但不吻合的那部分要处于整个设计思想(想象)的边缘,而且越少越 好。按照惯例,首届“在京蒙古族那达慕”一旦成功举行,它获得了历史 的合法性,就可以按既定方针办了 对于上级领导来说,那达慕是对民族政策的历史回顾,是对全国少数民 族的一次象征性检阅。举行那达慕的场地虽然不大,但那时一个占据了人们 想象力的空间,就象一座露天剧场,一幕电影,从有限演化出无限。在我们 的一生中有多少宏大场面是亲身经历的,有多少壮观景色是亲眼目睹的?恐
都市里的象征舞台-----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记得,1980 年 9 月中旬,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工作和学习的朝鲜族师生 员工,以及在其它单位工作和学习的部分朝鲜族同胞聚集在中央民族学院, 举行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对我们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触动很 大。…… 9 月 22 日内蒙古文艺演出队来到中央民族学院。在比较广泛地征求广大 干部和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经我们几个人初步研究之后,就在致欢迎词 的同时发出了 1981 年夏委(季)将在北京举办首届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倡 议。我们的倡议立即受到了观看演出的近 1500 余名同胞们的热烈拥护。消 息传出后,在社会上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界蒙古族群众热情支持这一倡 议,并纷纷来人来电话询问此事,鼓励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办好那达慕大会。 (巴·孟和,1991) 在北京举行那达慕首先要具备几个条件:人、领导批准、同意资金、场 地、宣传。此外,还有京内外蒙古族的想象、对这种想象的动员以及确立 这种想象的方向。整个“游说”活动,上上下下要花去不少时间和精力, 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和保持(再生产)一种有关在京蒙古族的想象空间,使 之成为一面镜子。京外的蒙古人用这面镜子照自己,把自己和北京联系起 来;中央的领导用这面镜子照自己,从中看到民族政策的作用;其他民族 用这面镜子照自己,观察自己的模拟形象。筹备组申请,上级领导批准, 前提在于有大致相同的想象,想象“那达慕”从开幕到结束的过程,想象 它会带来的图景、观众、解释和意义。申请要转化成文字形式,要印刷出 来交给上级,要有上级的批示。上下级的想象和推理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吻 合,但不吻合的那部分要处于整个设计思想(想象)的边缘,而且越少越 好。按照惯例,首届“在京蒙古族那达慕”一旦成功举行,它获得了历史 的合法性,就可以按既定方针办了。 对于上级领导来说,那达慕是对民族政策的历史回顾,是对全国少数民 族的一次象征性检阅。举行那达慕的场地虽然不大,但那时一个占据了人们 想象力的空间,就象一座露天剧场,一幕电影,从有限演化出无限。在我们 的一生中有多少宏大场面是亲身经历的,有多少壮观景色是亲眼目睹的?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