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夕心通飢 u Colla bu rutine Rescarch Centc 人類學之友 O72 本期推莠 纳日碧力戈: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潘天舒:体育人类学研究散议 基,文化孰=型有的司与思考 復旦人学 NO.I2012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恳第一期
器学各 图为波士顿 Fenway球场内一场棒球比赛的现场摄影:潘天舒
图为波士顿 Fenway 球场内一场棒球比赛的现场 摄影:潘天舒
人類學之友 特邀顾问:刘欣纳日碧力戈 海外顾问:凯博文( Arthur K| inman) 罗力波( Fuji Lozada) 邵镜红( Jeanne Shea) 陈宏图 顾问(按字母排序): 陈家华程远范丽珠 顾东辉桂勇瞿铁鹏 沈奕斐于海张乐天 赵徳余朱剑峰周怡 主编:潘天舒 责编:陈相超 设计:沈艳 版面:李铱涵冯然冯锦锦 申言夫 校对:张小星邹骏飞王笑 2012年第1期 (总第一期)
特邀顾问:刘欣 纳日碧力戈 海外顾问:凯博文(Arthur Kleinman) 罗力波(Fuji Lozada) 邵镜红(Jeanne Shea) 陈宏图 顾问(按字母排序): 陈家华 程远 范丽珠 顾东辉 桂勇 瞿铁鹏 沈奕斐 于海 张乐天 赵德余 朱剑峰 周怡 主编:潘天舒 责编:陈相超 设计:沈艳 版面:李铱涵 冯然 冯锦锦 申言夫 校对:张小星 邹骏飞 王笑 2012 年第 1 期 (总第一期)
卷首语 《人类学之友》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师生共 同搭筑的平台。它立足于复旦人类学新浪博客和“人类学之友”微博,对诸多议题都保 持着探讨和反思的热情:从文化之道到田野之术,从吃喝玩乐到生老病死,并试图以此 来获得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体验“人之所为人”这一学科终极命题的感悟和洞见。 本通讯的创办宗旨在于彰显复旦文化人类学前瞻性、公共性和植根性特征,并着力描绘 医学人类学和商业人类学为导向的学科构建路线图。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就指出:人类学前沿研究 的视线应该从所谓的“蛮荒村寨”转向人类文明平淡却着实紧要的方面,如经济、教育、 法律、人口、卫生和营养体系等等。只有这样,人类学才能体现其科学的实用性,而不 至降格成为一种慵懒者的心智游戏。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国际医学人类学领军人物凯博 文在《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总序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国际人类学学 科关注的对象正在转向当代主要社会和地区,如中国、日本和欧美各国等等。人类学 家不但注重都市社区范围内的研究,而且还表达出将其研究成果服务于政策辩论、项目 实施和普通传媒的强烈意愿。这两位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学家,尽管理论旨趣相异, 然而对于学科的前瞻性、植根性和公共性特征的看法以及对于学科走向的判断,却显示 出高度的一致性。 凡是敢于超越经院藩篱和摆脱精英意识的中外人类学家,常常具有前瞻性的视 野,不但能够使学科与时代的变化同步,在保持植根性这一田野方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灵活积极地调整研究思路和目标。在国际人类学的黄金时代,人类学家对于引导公众意 见,尤其是纠正种族、性别、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种种偏见和谬误,起到了令今人难以 想象的作用。而人类学研究成果一旦受到公众关注,成为公共话题,也将促使人类学者 将目光投向象牙塔之外真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而不是拘泥于对某个范式、概念、或习 俗的反复分析和讨论。 国际人类学的发展经验,对于正处在历史变革之中的当代中国人类学和相关社会 科学领域内的学者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具有“他山之石”的功用。有鉴于此,《人 类学之友》希望传递出复旦文化人类学教研团队在实践中凝聚的共识:在现有的国内学 科格局之下,拓展融学理思索与应用实践为一炉的医学人类学和商业技术人类学等分支 学科,丰富新形势下想象和塑造当代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的思路和手段,以期实现 费孝通三十多年前立下的“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宏愿。 潘天舒于花园城 2012年10月18日
卷首语 《人类学之友》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师生共 同搭筑的平台。它立足于复旦人类学新浪博客和“人类学之友”微博,对诸多议题都保 持着探讨和反思的热情:从文化之道到田野之术,从吃喝玩乐到生老病死,并试图以此 来获得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体验“人之所为人”这一学科终极命题的感悟和洞见。 本通讯的创办宗旨在于彰显复旦文化人类学前瞻性、公共性和植根性特征,并着力描绘 医学人类学和商业人类学为导向的学科构建路线图。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著名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就指出:人类学前沿研究 的视线应该从所谓的“蛮荒村寨”转向人类文明平淡却着实紧要的方面,如经济、教育、 法律、人口、卫生和营养体系等等。只有这样,人类学才能体现其科学的实用性,而不 至降格成为一种慵懒者的心智游戏。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国际医学人类学领军人物凯博 文在《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总序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他认为国际人类学学 科关注的对象正在转向当代主要社会和地区,如 中国、日本和欧美各国等等。人类学 家不但注重都市社区范围内的研究,而且还表达出将其研究成果服务于政策辩论、项目 实施和普通传媒的强烈意愿。这两位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学家,尽管理论旨趣相异, 然而对于学科的前瞻性、植根性和公共性特征的看法以及对于学科走向的判断,却显示 出高度的一致性。 凡是敢于超越经院藩篱和摆脱精英意识的中外人类学家,常常具有前瞻性的视 野,不但能够使学科与时代的变化同步,在保持植根性这一田野方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灵活积极地调整研究思路和目标。在国际人类学的黄金时代,人类学家对于引导公众意 见,尤其是纠正种族、性别、以及国际关系问题的种种偏见和谬误,起到了令今人难以 想象的作用。而人类学研究成果一旦受到公众关注,成为公共话题,也将促使人类学者 将目光投向象牙塔之外真实世界中的芸芸众生,而不是拘泥于对某个范式、概念、或习 俗的反复分析和讨论。 国际人类学的发展经验,对于正处在历史变革之中的当代中国人类学和相关社会 科学领域内的学者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具有“他山之石”的功用。有鉴于此,《人 类学之友》希望传递出复旦文化人类学教研团队在实践中凝聚的共识:在现有的国内学 科格局之下,拓展融学理思索与应用实践为一炉的医学人类学和商业技术人类学等分支 学科,丰富新形势下想象和塑造当代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的思路和手段,以期实现 费孝通三十多年前立下的“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宏愿。 潘天舒 于花园城 2012 年 10 月 18 日
·目录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纳日碧力戈: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潘天舒:体育人类学研究散议 基于文化观和田野视角的洞见与思考 28 陈相超: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 有关海岛Y县群众体育实践的田野札记 研究生田野掠影 41 沈艳:田野随笔 42 冯然:第一次田野体验 冯锦锦:崩溃的边缘 47 本科生风采 49 叶崴:从他们的“热气”到我们的“热气” 王庆仪:舌尖上的人类学 56 袁博:山东沂蒙山区狐仙故事讲述情境中的权力构建 61 高原:“穿越剧”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和启示 以“清穿剧”《步步惊心》为例 书目推介 74 阿瑟·克莱曼:疾痛的故事 76 西奥多·C·贝斯特:邻里东 78 罗伯特·埃默森;雷切尔·弗雷兹;琳达·肖:如何做田野笔记 复旦人类学相关介绍 81 本专业概况 本机构概况 讲座动态 84 活动动态
·目录· 本期话题:体育人类学 1 纳日碧力戈:都市里的象征舞台 ——在京蒙古族那达慕及其符号解释 2 潘天舒:体育人类学研究散议 ——基于文化观和田野视角的洞见与思考 28 陈相超: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 ——有关海岛 Y 县群众体育实践的田野札记 35 研究生田野掠影 41 沈艳:田野随笔 42 冯然:第一次田野体验 44 冯锦锦:崩溃的边缘 47 本科生风采 49 叶崴:从他们的“热气”到我们的“热气” 50 王庆仪:舌尖上的人类学 56 袁博:山东沂蒙山区狐仙故事讲述情境中的权力构建 61 高原:“穿越剧”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和启示 ——以“清穿剧”《步步惊心》为例 67 书目推介 74 阿瑟·克莱曼:疾痛的故事 76 西奥多·C·贝斯特:邻里东京 78 罗伯特•埃默森;雷切尔•弗雷兹;琳达•肖:如何做田野笔记 80 复旦人类学相关介绍 81 本专业概况 82 本机构概况 83 讲座动态 84 活动动态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