笈旦一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通讯 Newsletter of Fudan-Harvard Medical Anthropolog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er 人類學之友 本期推荐 朱剑峰: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谈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问题奶粉事件辨析 董丽霞:村庄里的大棚 一寿光模式的人类学思考 復人学 NO.22013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总第三期
牧羊女放牧,2001年9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摄影:洪浩瀚
人類學之友 特邀顾问:梁鸿刘欣纳日碧力戈 海外顾问:凯博文( Arthur Kleinman) 罗力波( Fuji Lozada) 邵镜红( Jeanne she 陈宏图 顾问(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 陈侃陈家华程远 范丽珠顾东辉桂勇 马志军彭希哲瞿铁鹏 任文伟孙嘉明沈奕斐 于海俞志元张乐天 赵德余朱剑峰周怡 主编:潘天舒 责编:董丽霞冯然 设计:邹骏飞沈艳 版面:陈相超李铱涵 校对:张小星申言夫 2013年第2期 (总第三期)
特邀顾问:梁鸿 刘欣 纳日碧力戈 海外顾问:凯博文(Arthur Kleinman) 罗力波(Fuji Lozada) 邵镜红(Jeanne Shea) 陈宏图 顾问(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 陈 侃 陈家华 程 远 范丽珠 顾东辉 桂 勇 马志军 彭希哲 瞿铁鹏 任文伟 孙嘉明 沈奕斐 于 海 俞志元 张乐天 赵德余 朱剑峰 周 怡 主编:潘天舒 责编:董丽霞 冯 然 设计:邹骏飞 沈 艳 版面:陈相超 李铱涵 校对:张小星 申言夫 2013 年第 2 期 (总第三期)
卷首语 生物和考古人类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伴随着人类进化发展和文明的产生是一个 植被消失、土壤退化和物种灭绝的过程。生活在数码化时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 依赖和需求,与史前人类和游牧民族等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从1992年里约热内卢 地球峰会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拯救生态失衡的地球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 可持续发展”迅速成为流行词,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赋予强烈的权威性和学术性, 成为生态环保国际会议和发展论坛必不可少的修饰品。“可持续发展”原本是来自学 界的一种旨在控制经济高速增长的折衷之策。它描述的是在理想状态下,以回收物 质资源和最大程度控制污染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国际发展领域,“可持续发展” 很快为专家和顾问理解和接受,成为与增长导向模式、均衡分配模式和人文发展模 式分庭抗礼的新型模式 作为理念,“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为后代能永续发展而对今世今人的行为做出规 范和约束的远见卓识。而作为说辞,它在环保主义者、学者、政府官员和商人中间 口口相传,使用频率之高到了词不达意的程度。借助田野案例,本期《人类学之友》 试图寻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语境中,如何通过植根于基层的体验和感悟,来洞察 横亘在高谈阔论和冷峻现实之间无法填平的沟堑,探讨它作为一套足以引领公众意 向的话语,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语境中被权力精英肆意操控乃至消解的可能性。 由于学科视角和专长所带来的优势,人类学者清醒地体认到:以高科技名义包 装的农业“绿色革命”实践和婴幼儿配方奶消费市场论坛,一旦沦为逐利平台,发 动和主持话语讨论的多为各类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与此同时,包括普通农户 村民、山民、渔民和土著居民在内全世界范围内的平头百姓,则完全有可能沦为“可 持续发展”游戏的旁观者和牺牲品。对于人类学者来说,从可持续发展模式到建设 生态文明目标的提出,预示着全新挑战和契机的来临。如何对精英话语保持冷静的 头脑,尊重普通民众的文化形态和生存权利,倾听和接受他们对包括“公地悲剧” 和生态保护等“发展”问题的不同看法和立场,理解他们为维护自身文化完整和个 体尊严所作的努力,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公共议题。 潘天舒于花园城 013年6月23日
卷首语 生物和考古人类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伴随着人类进化发展和文明的产生是一个 植被消失、土壤退化和物种灭绝的过程。生活在数码化时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 依赖和需求,与史前人类和游牧民族等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从 1992 年里约热内卢 地球峰会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拯救生态失衡的地球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 “可持续发展”迅速成为流行词,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赋予强烈的权威性和学术性, 成为生态环保国际会议和发展论坛必不可少的修饰品。“可持续发展”原本是来自学 界的一种旨在控制经济高速增长的折衷之策。它描述的是在理想状态下,以回收物 质资源和最大程度控制污染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国际发展领域,“可持续发展” 很快为专家和顾问理解和接受,成为与增长导向模式、均衡分配模式和人文发展模 式分庭抗礼的新型模式。 作为理念,“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为后代能永续发展而对今世今人的行为做出规 范和约束的远见卓识。而作为说辞,它在环保主义者、学者、政府官员和商人中间 口口相传,使用频率之高到了词不达意的程度。借助田野案例,本期《人类学之友》 试图寻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语境中,如何通过植根于基层的体验和感悟,来洞察 横亘在高谈阔论和冷峻现实之间无法填平的沟堑,探讨它作为一套足以引领公众意 向的话语,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语境中被权力精英肆意操控乃至消解的可能性。 由于学科视角和专长所带来的优势,人类学者清醒地体认到:以高科技名义包 装的农业“绿色革命”实践和婴幼儿配方奶消费市场论坛,一旦沦为逐利平台,发 动和主持话语讨论的多为各类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与此同时,包括普通农户、 村民、山民、渔民和土著居民在内全世界范围内的平头百姓,则完全有可能沦为“可 持续发展”游戏的旁观者和牺牲品。对于人类学者来说,从可持续发展模式到建设 生态文明目标的提出,预示着全新挑战和契机的来临。如何对精英话语保持冷静的 头脑,尊重普通民众的文化形态和生存权利,倾听和接受他们对包括“公地悲剧” 和生态保护等“发展”问题的不同看法和立场,理解他们为维护自身文化完整和个 体尊严所作的努力,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公共议题。 潘天舒 于花园城 2013 年 6 月 23 日
目录 本期话题:科技话语生产实践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谈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奶粉事件 中国都市环境中的母乳喂养研究综述 村庄里的大棚:寿光模式的人类学思考 农业“绿色革命”得失散议 39 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从“公地悲剧”看自然资源管理 环境人类学:农村发展理论与方法 活动掠影 62 失范社会是否已经来临:道德底线的突破及其伦理意涵 有机食品田野掠影… 复旦大学第二届人类学日 “文化基因”,叙事模板和国家记忆……
目录 本期话题:科技 话语 生产实践 1 ·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谈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奶粉事件······························2 ·中国都市环境中的母乳喂养研究综述·····················································10 · 村庄里的大棚:寿光模式的人类学思考··················································19 ·农业“绿色革命”得失散议·································································39 环境 资源 可持续发展 48 ·从“公地悲剧”看自然资源管理·························································· 49 ·环境人类学:农村发展理论与方法···················································56 活动掠影 62 ·失范社会是否已经来临:道德底线的突破及其伦理意涵·····························63 ·有机食品田野掠影········································································67 ·复旦大学第二届人类学日····································································71 ·“文化基因”, 叙事模板和国家记忆····················································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