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孤独的不安分的帆 B蔚蓝的大海,呼啸的风,翻卷的浪。 C造澈的碧流,金色的阳光,遥远的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离乡远去、挣扎奋斗、享受宁静。 1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 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 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 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1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 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2)表达一种感悟。 14、默写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 A 孤独的不安分的帆。 B 蔚蓝的大海,呼啸的风,翻卷的浪。 C 清澈的碧流,金色的阳光,遥远的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享受宁静。 1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 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 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X k b 1 . c o m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 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1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 40 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2)表达一种感悟。 14、默写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 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东 钟 山风雨起苍黄, 百 万雄师过大江。 虎 踞龙盘今胜昔, 天 翻地覆慨而慷。 宜 将剩勇追穷寇, 不 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15、分析本文结构设计。 第一部分:(01-16行)凝望星空,向往光明 第二部分:(17-32行)否定黑暗,心存希望 采用象征、比喻手法,内涵深刻,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创作园地:独立创作一首吟咏星空的小诗。 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4课 课文题目:《外国诗两首》 课堂类型:新授课 主编教师:唐汉国 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
9 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 04 课 课文题目:《外国诗两首》 课堂类型:新授课 主编教师:唐汉国 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 天 若有情天亦老, 人 间正道是沧桑。 15、分析本文结构设计。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第一部分:(01—16 行)凝望星空,向往光明 第二部分:(17—32 行)否定黑暗,心存希望 采用象征、比喻手法,内涵深刻,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创作园地:独立创作一首吟咏星空的小诗
★★★【学习目标】 教师学生批注栏: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题目解读:英国诗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人济慈的《蝈蟈与蛐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蛐》,是一首大自然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 ★★★【重点难点】 “蝈蝈的乐音”和冬日 1.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蛐的歌儿”的描 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写,赞美“大地的诗歌 ▲▲▲积累欣赏 从来不会死亡”。《夜》 《小池》南宋·杨万里·七绝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 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静谧、美丽的夜景中 【翻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 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出诗人对大自然的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蜡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 蜒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心境 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岀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睛 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 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 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盛夏寒冬,时光演变:烈日冷雪,景物变幻,天地有 歌,自然如诗,浅吟低唱,慢慢品味 ▲▲▲基础练习 济慈,英(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 诗集《诗歌》。叶赛宁,俄罗斯(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农/乡村大自 然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拟人)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比喻、拟人)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拟人)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 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 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学生自由语读,充分联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2、走近作者济慈(1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795~1821),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英国诗人。1795年 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10月29日生于伦 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的乐音”的美妙:“它敦。9岁时父亲去世, 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且唱得疲劳了,便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 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2.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积累∙欣赏 《小池》南宋·杨万里·七绝诗 泉 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 晴 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翻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 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 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 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 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 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 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学习路径】 ☆☆ 导入课文:盛夏寒冬,时光演变;烈日冷雪,景物变幻,天地有 歌,自然如诗,浅吟低唱,慢慢品味。 ▲▲▲基础练习: 1、济慈,英(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 诗集《诗歌》。叶赛宁,俄罗斯(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农/乡村大自 然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拟人)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比喻、拟人)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拟人)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 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 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 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 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 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 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 教师学生批注栏: 1、题目解读:英国诗 人济慈的《蝈 蝈与蛐 蛐》, 是一首大自然 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 “蝈蝈的乐音”和冬日 “蛐蛐的歌儿 ”的描 写,赞美“大地的诗歌 从来不会死亡”。《夜》 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 静谧、美丽的夜景中, 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 达出诗人对大 自然的 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 心境。 2、走近作者:济慈(1 795~1821), 英国诗人。1795年 10月29日 生于伦 敦。9岁时父亲去世, 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 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 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
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 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 地的诗歌”?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蟈蝈和蛐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 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 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学习外科。直到181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6年11月间,济慈才 的夜景静谧、美丽。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 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 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 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 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 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考虑,这就是他的“ 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然接受力”的思想。他 ▲▲▲思考练习 曾说,他可以深入到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 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食”。济慈是英国浪漫 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 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 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 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 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诗人、“意象派”诗人 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 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候,就不幸与世长辞 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时年才25岁。谢尔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盖·亚历山德罗维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奇·叶赛宁(189 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5~1925年),俄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斯诗人。出身于农民 夜 庭,教会师范学校毕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和印刷厂校对员。19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16年在白俄军队服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役,1917年二月革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 大河银星万点, 农民生活,曾参加意
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 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 地的诗歌”?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 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 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 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 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 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 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 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 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 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 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思考练习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 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 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 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 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 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 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 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 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 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祖母委托两名 保护人 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 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 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 学习外科。直到181 6年11月间,济慈才 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 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 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 很强。他认为,一个大 诗人对美的感 受能压 倒或抵消一切 其他的 考虑,这就是他的“天 然接受力”的思想。他 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 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 样可以“在瓦 砾中啄 食”。济慈是英国浪漫 主义诗人中最 有才气 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 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 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 诗人、“意象派”诗人 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 正当他初展宏 才的时 候,就不幸与世长辞, 时年才25岁 。谢尔 盖·亚历山德罗维 奇·叶赛宁( 189 5~1925年),俄 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 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 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 和印刷厂校对员。19 16年在白俄 军队服 役,1917年二月革 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 翼社会革命党 人的战 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 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 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
小溪银波微漾。 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茸, 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 也闪着银色光芒 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的“农民的天堂”。他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恬静、欣喜 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 明理由。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 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12、这首诗主要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 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把夜莺、秧鸡、溪水、明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 月、大自然等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 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 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自杀。 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智力练习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虫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 14、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 的感受吗? 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肃穆、庄严、包容……均可 15、“诗者,思也”,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诗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对时空永恒、天地肃穆庄严产生深深的 景仰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恬静、欣喜。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 明理由。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 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12、这首诗主要 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把夜莺、秧鸡、溪水、明 月、大自然等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智力练习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 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虫 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 14、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 的感受吗? 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肃穆、庄严、包容……均可。 15、“诗者,思也”,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诗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对时空永恒、天地肃穆庄严产生深深的 景仰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 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 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 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 恋革命前农村 的田园 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 的“农民的天堂”。他 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 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 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 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 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 于痛苦而不能 自拔之 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 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