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D/A转换器主要技术指标。四、集成D/A转换器及其应用。第2节A/D转换器一、A/D转换器的基本组成及取样定理。二、并行A/D转换器、逐次比较A/D转换器电路及工作原理。三、A/D转换器的主要参数。四、集成A/D转换器及其应用。课程思政:在介绍第1节、第2节内容时,通过介绍AD转化的目的和用途,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要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六、学时分配作业对应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题量课程目标讲实实课讨小章节主要内容授验训外论题3313数字逻辑概论课程目标1逻辑函数运算规则及244课程目标14化简3逻辑门电路262课程目标 13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421048课程目标1与设计56?4锁存器和触发器课程目标11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651014课程目标1与设计课程目标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75241程逻辑器件1、2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课程目标81062换1、2952数模与模数转换器41课程目标264合计4812428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6版[2]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6版.31
31 三、D/A 转换器主要技术指标。 四、集成 D/A 转换器及其应用。 第 2 节 A/D 转换器 一、A/D 转换器的基本组成及取样定理。 二、并行 A/D 转换器、逐次比较 A/D 转换器电路及工作原理。 三、A/D 转换器的主要参数。 四、集成 A/D 转换器及其应用。 课程思政:在介绍第 1 节、第 2 节内容时,通过介绍 AD 转化的目的和用途,激 发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要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对应 课程目标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实 训 课 外 讨 论 习 题 小 计 1 数字逻辑概论 3 3 3 课程目标 1 2 逻辑函数运算规则及 化简 4 4 4 课程目标 1 3 逻辑门电路 3 2 1 6 2 课程目标 1 4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与设计 8 2 10 4 课程目标 1 5 锁存器和触发器 6 1 7 4 课程目标 1 6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与设计 10 4 14 5 课程目标 1 7 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 程逻辑器件 4 1 5 2 课程目标 1、2 8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 换 6 4 10 2 课程目标 1、2 9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4 1 5 2 课程目标 2 合计 48 12 4 64 28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1]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第 6 版. [2]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第 6 版.
(二)教学参考书[1]江晓安,董秀峰,杨颂华.数字电子技术.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16年,第4版.[2]托马斯·L.弗洛伊德.数字电子技术(英文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10版.[3]杨颂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八,其他说明本课程习题分析课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课程教学过程可采用仿真软件、BB教学平台、学习通等辅助完成32
32 (二)教学参考书 [1] 江晓安,董秀峰, 杨颂华.数字电子技术.西安: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2016 年.第 4 版. [2] 托马斯•L.弗洛伊德.数字电子技术(英文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年.第 10 版. [3] 杨颂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 2 版. 八、其他说明 本课程习题分析课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课程教学过程可采用仿真软件、 BB 教学平台、学习通等辅助完成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Signals and Systems)执笔者:孙明审核人:钟昌乐编写日期:2022年8月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工程学科平台课程课程类型是否为双语香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总学时52,其中:实验(实训)8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和电路分析原理后续课程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二、课程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信号与系统课程已经从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扩展成为电子信息、测控技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信号与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掌握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率响应、因果性等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结论。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网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内容毕业要求指标点第2章信号的时域分析1-2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1.工程知识第3章系统的时域分析并能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推演及分析。第4章信号的频域分析33
33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Signals and Systems) 执 笔 者:孙明 审 核 人:钟昌乐 编写日期:2022 年 8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开课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 课程类型 学科平台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3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52 ,其中:实验(实训) 8 学时 ;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和电路分析原理 后续课程 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 二、课程简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信号与系统课程已经从电子 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扩展成为电子信息、测控技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电气 工程、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信号与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各 种描述方法,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掌握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率响 应、因果性等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结论。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网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 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内容 1.工程知识 1-2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 并能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推 演及分析。 第 2 章 信号的时域分析 第 3 章 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 4 章 信号的频域分析
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内容第5章系统的频域分析第6章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第1章信号与系统第2章信号的时域分析2-2.能够运用电子信息学科基本原理第3章系统的时域分析2.问题分析第4章信号的频域分析表征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第5章系统的频域分析第6章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第1章信号与系统第2章信号的时域分析2-3.能够借助原理分析、文献研究等第3章系统的时域分析2.问题分析方式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第4章信号的频域分析论。第5章系统的频域分析第6章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课程目标1: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对建立于这些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等知识的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工程基础和信息科学基础以及应用能力,为解决信息科学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供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储备。课程目标2:理解信号与系统各项关键技术的原理和工作过程,通过对函数信号发生器、用同时分析法观测方波信号的频谱和抽样定理等设计性实验的学习,从而达到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或选用,开展实验工作,采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课程目标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支撑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权重1.3能够将电路、信号等电子信息的基础知识应用1.工程知识H课程目标1于信息网络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4.1能够理解和运用信息网络及相关领域科学原H4.研究理和实验方案,配置实验环境、开展实验,能够课程目标2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掌握基本的信号与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网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34
34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内容 第 5 章 系统的频域分析 第 6 章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2.问题分析 2-2. 能够运用电子信息学科基本原理 表征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 第 1 章 信号与系统 第 2 章 信号的时域分析 第 3 章 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 4 章 信号的频域分析 第 5 章 系统的频域分析 第 6 章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2.问题分析 2-3. 能够借助原理分析、文献研究等 方式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 论。 第 1 章 信号与系统 第 2 章 信号的时域分析 第 3 章 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 4 章 信号的频域分析 第 5 章 系统的频域分析 第 6 章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 下: 课程目标 1: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对建立于这些理论基础之上 的应用等知识的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工程基础和信息科学基础以及应用能力,为解决信息 科学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提供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储备。 课程目标 2:理解信号与系统各项关键技术的原理和工作过程,通过对函数信号发生器、 用同时分析法观测方波信号的频谱和抽样定理等设计性实验的学习,从而达到能够基于科学 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或选用,开展实验工作,采集实 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支撑 权重 1. 工程知识 1.3 能够将电路、信号等电子信息的基础知识应用 于信息网络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和求解。 课程目标 1 H 4. 研究 4.1 能够理解和运用信息网络及相关领域科学原 理和实验方案,配置实验环境、开展实验,能够 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与对比分析。 课程目标 2 H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掌握基本的信号与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同时为后续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网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
基础。(二)考核方式1)本课程考核采用半开卷考试形式。2)考试着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考试内容覆盖课程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三)成绩评定成绩评定综合考虑学生平时成绩、课程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期末考试情况,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15%,研究论文占10%,平时成绩占15%。期未考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采用半开卷考试的形式,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考核环节平时成绩课程实验研究论文期末考试合计考核比例15%15%10%50%100%(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签到、回答问题、网上测试、在线学习及课后作业情况进行评定。其中平时作业可以按个人作业或小组任务的形式进行。作业题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习题为主,每次以等级评定,再综合得出最终作业成绩(分数)。平时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平时作业评分标准B良考占c中A优D及格E不及(80-89)核比(90-100)(70-79)(60-69)格(<60)内容知识知识及概念掌没有掌握知知识及概知识及概念掌及概知识及概念掌握较全面,能识及概念,念掌握较握程度一般,念掌30%不会运用知握全面,运用得够运用,但没全面,能并不能正确运握程当有考虑约束条识或理解方用正确运用件法度解题过程解题较正确、解题过程正确、解题过程错过程完整,逻解题过程基本解题过程中存完整,逻辑性误且不完的正辑性较正确、完整,在错误,答案70%强,答案正确率整,答案正确性、强,答案答案正确率超正确率超过超过90%,书写确率低于完整正确率超过70%60%清晰60%性过80%,书写清晰(2)课程实验:共8学时,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详见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3)期末考试:采用单独命题的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试题35
35 基础。 (二)考核方式 1)本课程考核采用半开卷考试形式。 2)考试着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考试内容覆盖课程教学大纲的全部内 容。 (三)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综合考虑学生平时成绩、课程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期末考试情况,其中 期末考试成绩占 50%,实验成绩占 15%,研究论文占 10%,平时成绩占 15%。期末考试根 据教学大纲命题,采用半开卷考试的形式,时间为 120 分钟,卷面分值 100 分。 考核环节 平时成绩 课程实验 研究论文 期末考试 合计 考核比例 15% 15% 10% 50% 100%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签到、回答问题、网上测试、在线学习及课后作业情况进行 评定。 其中平时作业可以按个人作业或小组任务的形式进行。作业题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 性习题为主,每次以等级评定,再综合得出最终作业成绩(分数)。平时作业评分标准如下 表所示。 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考 核 内 容 占 比 A 优 (90-100) B 良 (80-89) C 中 (70-79) D 及格 (60-69) E 不及 格(<60) 知识 及概 念掌 握程 度 30% 知识及概念掌 握全面,运用得 当 知识及概 念掌握较 全面,能 正确运用 知识及概念掌 握较全面,能 够运用,但没 有考虑约束条 件 知识及概念掌 握程度一般, 并不能正确运 用 没有掌握知 识及概念, 不会运用知 识或理解方 法 解题 过程 的正 确性、 完整 性 70% 解题过程正确、 完整,逻辑性 强,答案正确率 超过 90%,书写 清晰 解题过程 较正确、 完整,逻 辑性较 强,答案 正确率超 过 80%, 书写清晰 解题过程基本 正确、完整, 答案正确率超 过 70% 解题过程中存 在错误,答案 正确率超过 60% 解题过程错 误且不完 整,答案正 确率低于 60% (2)课程实验:共 8 学时,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详见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期末考试:采用单独命题的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