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2版理论课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022 版理论课教学大纲
目录《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23《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33.42《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50.59《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高频电路》课程教学大纲..68《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77《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86《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93《MATLAB与工程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03《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109.119《信息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26..13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嵌入式系统原理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45.155《FPGA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164171《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17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86193《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大纲,《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199205《移动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教学大纲,《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教学大纲2132
2 目录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3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3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42 《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50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59 《高频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68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 77 《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86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3 《MATLAB 与工程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03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109 《信息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119 《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26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34 《嵌入式系统原理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45 《FPGA 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55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164 《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171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179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86 《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大纲. 193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 199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205 《半导体器件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213
221《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27233《片上系统(SoC)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39《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49.255《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大纲《电器及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63.271《逻辑电路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79《通信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88《集成电路工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94《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2
3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21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27 《片上系统(SoC)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3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39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49 《电子线路 CAD》课程教学大纲.255 《电器及 PLC 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63 《逻辑电路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1 《通信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79 《集成电路工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88 《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294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s of CircuitAnalysis)执笔者:邵强审核人:钟昌乐编写日期:2022年9月课程基本信息一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程学科基础课程课程类型否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学分数3.5学分学时数总学时52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二、课程简述《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电阻电路的基本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运算: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电工理论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其课程目标主要表在以下三方面:课程目标1:应使学生牢固掌握电路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典型应用。课程目标2:应使学生学会分析电路的基本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课程目标3:理解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够用电路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计算一些简单、典型的实际电路。4
4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Fundamentals of Circuit Analysis) 执笔者:邵强 审核人:钟昌乐 编写日期:2022 年 9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开课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工程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3.5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52 学时,其中:实验 12 学时;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后续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 二、课程简述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电阻电路的基本分析;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动态电路的 相量分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运算;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 决电工理论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 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其课程目 标主要表在以下三方面: 课程目标 1:应使学生牢固掌握电路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典 型应用。 课程目标 2:应使学生学会分析电路的基本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 课程目标 3:理解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够用电路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计算一 些简单、典型的实际电路
本课程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如下支撑作用:课程目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权重1-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表述电1-工程知识课程目标1,20.2子信息领域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建模及求解。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2-问题分析0.2原理,识别并判断电子信息专业复杂工程问题中课程目标2的关键环节。4-1.能够通过科学原理、调研、文献研究等方法0.24-研究分析并研究特定的电子信息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目标3解决方案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对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二)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取平时作业、平时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三)成绩评定考试成绩(60%)+平时作业(30%)+平时考勤(10%)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章”为单位说明本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安排、重点、难点、课程思政,以及为达成教学目标或核心能力培养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格式如下: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重点:元件的伏安关系及功率计算、基尔霍夫定律难点: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课程思政:简述经典的电路规律的发现,讲述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技术介绍与举例教学一、基本内容:1、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概念,线性与非线性的概念。2、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5
5 本课程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到如下支撑作用: 课程目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支撑 权重 1-工程知识 1-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表述电 子信息领域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建模及求解。 课程目标 1,2 0.2 2-问题分析 2-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 原理,识别并判断电子信息专业复杂工程问题中 的关键环节。 课程目标 2 0.2 4-研究 4-1. 能够通过科学原理、调研、文献研究等方法 分析并研究特定的电子信息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 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 3 0.2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对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 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采取平时作业、平时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60%)+平时作业(30%) +平时考勤(10%) 五、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章”为单位说明本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安排、重点、难点、 课程思政,以及为达成教学目标或核心能力培养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格式如下: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一、基本内容: 1、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概念,线性与非线性的概念。 2、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 重点:元件的伏安关系及功率计算、基尔霍夫定律 难点: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 课程思政: 简述经典的电路规律的发现,讲述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培 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技术介绍与举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