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锯齿波产生电路二、基本要求:掌握R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压比较器电路第十章直流稳压电源重点: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难点:串联开关式稳压电路分析课程思政:系统看待问题,既要看局部,又要看整体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教学方法加深认识一、基本内容:1、小功率整流滤波电路2、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2.1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2.2三端集成稳压器2.3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二、基本要求:掌握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六、学时分配作业备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题量讲实实澳讨→小章节主要内容授验训外论题计44绪论-二443运算放大器三4262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2103双极结型三极管及其四放大电路基础2五4场效应管放大电路X六4632模拟集成电路七2684反馈放大电路8八424功率放大电路22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2九电路21
21 6.3 锯齿波产生电路 二、基本要求: 掌握 RC 正弦波振荡电路,电压比较器电路 第十章直流稳压电源 一、基本内容: 1、小功率整流滤波电路 2、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 2.1 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2.2 三端集成稳压器 2.3 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二、基本要求: 掌握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重点: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难点:串联开关式稳压电路分析 课程思政:系统看待问题,既要看局部,又要看整体 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教学方法加深认识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实 训 课 外 讨 论 习 题 小 计 一 绪论 4 4 二 运算放大器 4 4 3 三 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4 2 6 2 四 双极结型三极管及其 放大电路基础 8 2 10 3 五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4 4 2 六 模拟集成电路 4 2 6 3 七 反馈放大电路 6 2 8 4 八 功率放大电路 4 4 8 2 九 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 电路 2 2 2
十44直流稳压电源88合计441286421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一模拟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第六版.(二)教学参考书[1]RussellL.Meade,RobertDiffenderfer.电子学基础:电路和元器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四版[2]】博伊尔斯塔德(美).模拟电子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3]赵进全,杨拴科。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三版.[4]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三版[5]】吕知辛,宋雪萌,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6]】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第一版八、其他说明本课程教学布置作业与实验,作业须提供完善的分析过程,实验须提交实验报告。22
22 十 直流稳压电源 4 4 8 8 合计 44 12 8 64 21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 12 月.第六版. (二)教学参考书 [1] Russell L. Meade, Robert Diffenderfer.电子学基础:电路和元器件.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四版. [2] 博伊尔斯塔德(美).模拟电子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年 6 月.第一版. [3]赵进全,杨拴科.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7 月.第三版. [4] 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年 8 月.第 三版. [5] 吕知辛,宋雪萌.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年 3 月.第一版. [6]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2017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编.北 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年 2 月.第一版. 八、其他说明 本课程教学布置作业与实验,作业须提供完善的分析过程,实验须提交实验报告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igitalElfctronicTechnology)执笔者:周月霞审核人:钟昌乐编写日期:2022年8月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课单位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否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学分数3.5学分学时数总学时64,其中:实验12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后续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ARM技术原理与应用、FPGA设计与应用二、课程简述《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学科平台课程,是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知识平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数字电路与系统的分析方法。本课程目标是通过对常用数字集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并对学生进行电子设计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打下良好基础。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内容指标点1-2.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第1章数字逻辑概论第2章逻辑函数运算规则及化1-工程知识础理论,并能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简进行推演及分析。23
23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Digital Elfctronic Technology) 执 笔 者:周月霞 审 核 人:钟昌乐 编写日期:2022 年 8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开课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学科平台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3.5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64 ,其中:实验 12 学时 ;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原理、模拟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ARM 技术原理与应用、FPGA 设计与应用 二、课程简述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学科平台课程,是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知 识平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重要技术基础 课。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数字电路与系统 的分析方法。本课程目标是通过对常用数字集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获 得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 技能,并对学生进行电子设计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 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内容 1-工程知识 指标点 1-2.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 础理论,并能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 进行推演及分析。 第 1 章 数字逻辑概论 第 2 章 逻辑函数运算规则及化 简
第3章逻辑门电路第4章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第5章锁存器和触发器第6章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第4章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指标点1-3.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及数学第6章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1-工程知识设计模型进行电子信息系统或产品设计方案的比较及综合。第7章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程逻辑器件第8章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第7章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程指标点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设计3-设计/开发逻辑器件满足指标要求的电子信息系统或单元解决方案第8章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部件)。第9章数模与模数转换器(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具体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主要对应关系如下:课程目标1: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典型应用。课程目标2: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和专业应用打好基础。课程目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权重指标点1-2.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并1-工程知识课程目标1H能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推演及分析。指标点1-3.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及数学模型进行电H1-工程知识课程目标1子信息系统或产品设计方案的比较及综合。3-设计/开发指标点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设计满足指标要课程目标2H解决方案求的电子信息系统或单元(部件)。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是否能较深刻理解24
24 第 3 章 逻辑门电路 第 4 章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 设计 第 5 章 锁存器和触发器 第 6 章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 设计 1-工程知识 指标点 1-3. 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及数学 模型进行电子信息系统或产品设计方 案的比较及综合。 第 4 章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 设计 第 6 章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 设计 第 7 章 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程 逻辑器件 第 8 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3-设 计 / 开 发 解决方案 指标点 3-2. 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设计 满足指标要求的电子信息系统或单元 (部件)。 第 7 章 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程 逻辑器件 第 8 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第 9 章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本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本课程通过设立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具体课程目标及其与毕 业要求指标点的主要对应关系如下: 课程目标 1: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典型应 用。 课程目标 2: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培养学 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和专业应用打好基础。 课程目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支撑 权重 1-工程知识 指标点 1-2.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并 能对电子信息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推演及分析。 课程目标 1 H 1-工程知识 指标点 1-3. 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及数学模型进行电 子信息系统或产品设计方案的比较及综合。 课程目标 1 H 3-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指标点 3-2. 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设计满足指标要 求的电子信息系统或单元(部件)。 课程目标 2 H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是否能较深刻理解
数字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并能比较灵活地加以应用。(二)考核方式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课程实验(报告)等组合形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形式。(三)成绩评定成绩评定综合考虑学生平时作业、考勤、期末考试、课程实验(报告)情况,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55%,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25%(其中考勤占5%,作业占20%)。期末考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考核环节合计平时成绩课程实验期末考试考核比例100%25%20%55%(1)平时作业:可以按个人作业或小组任务的形式进行。作业题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习题为主,每次以等级评定,再综合得出最终作业成绩(分数)。平时作业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A优B良c中D及格E不及格占比考核内容(90-100)(80-89)(70-79)(60-69)(<60)知识及概念没有掌握知知识及概念知识及概念知识及概知识及概念掌握较全面,识及概念,掌握较全掌握程度一念掌握程30%掌握全面,能够运用,但不会运用知面,能正确般,并不能度运用得当识或理解方没有考虑约运用正确运用法束条件解题过程较解题过程正解题过程错正确、完整,解题过程中确、完整,误且不完解题过程基解题过程逻辑性较存在错误,逻辑性强,本正确、完整,答案正的正确性、70%强,答案正答案正确率答案正确率整,答案正确确率低于完整性确率超过超过60%60%超过90%,率超过70%80%,书写书写清晰清晰(2)课程实验:共12学时,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详见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3)期末考试:采用单独命题的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并作为本课程的考核材料存档。(四)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考核说明:《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表达的对应关系,用于证明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及评价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25
25 数字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并能比较灵活地加以应用。 (二)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课程实验(报告)等组合形式。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形式。 (三)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综合考虑学生平时作业、考勤、期末考试、课程实验(报告)情况,其中期末 考试成绩占 55%,实验成绩占 20%,平时成绩占 25%(其中考勤占 5%,作业占 20%)。期末 考试根据教学大纲命题,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时间为 120 分钟,卷面分值 100 分。 考核环节 平时成绩 课程实验 期末考试 合计 考核比例 25% 20% 55% 100% (1)平时作业:可以按个人作业或小组任务的形式进行。作业题以综合性、设计性、 应用性习题为主,每次以等级评定,再综合得出最终作业成绩(分数)。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如下表所示。 考核内容 占比 A 优 (90-100) B 良 (80-89) C 中 (70-79) D 及格 (60-69) E 不及格 (<60) 知识及概 念掌握程 度 30% 知识及概念 掌握全面, 运用得当 知识及概念 掌握较全 面,能正确 运用 知识及概念 掌握较全面, 能够运用,但 没有考虑约 束条件 知识及概念 掌握程度一 般,并不能 正确运用 没有掌握知 识及概念, 不会运用知 识或理解方 法 解题过程 的正确性、 完整性 70% 解题过程正 确、完整, 逻辑性强, 答案正确率 超过 90%, 书写清晰 解题过程较 正确、完整, 逻辑性较 强,答案正 确率超过 80%,书写 清晰 解题过程基 本正确、完 整,答案正确 率超过 70% 解题过程中 存在错误, 答案正确率 超过 60% 解题过程错 误且不完 整,答案正 确率低于 60% (2)课程实验:共 12 学时,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详见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期末考试:采用单独命题的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并作为本课程的考核材料存档。 (四)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 考核说明:《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表达的对应关系,用于证明学生是否达到课程 目标的要求及评价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 课程目标考核方案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