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下生字词。 (2)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对文字的概括 加工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一个中国人的名 字被书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下面我们一起 来认识一下这位建筑大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贝聿铭简介) 二、解题 华夏顾名思义指中国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中国什么 文化的魅力?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 剔透 轩然大波 遴选 萦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出: (1)在美国的建筑界,贝聿铭(1)是怎样一步一步初露头角的? 在人们的非议中,贝聿铭设计的哪些建筑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你对贝聿铭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感悟贝聿铭的杰出艺术成就。 1、(1)、出示快速阅读方法,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阅读方法:即不出声,不四视,眼光沿中轴线左右移动 视幅要宽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掌握书下生字词。 (2)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对文字的概括、 加工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一、导课: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一个中国人的名 字被书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下面我们一起 来认识一下这位建筑大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贝聿铭简介) 二、解题 华夏顾名思义指中国,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中国什么 文化的魅力?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 剔透 轩然大波 · · 遴选 萦系 ·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出: (1)在美国的建筑界, 贝聿铭(1) 是怎样一步一步初露头角的? (2) 在人们的非议中,贝聿铭设计的哪些建筑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3) 你对贝聿铭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感悟贝聿铭的杰出艺术成就。 1、(1)、出示快速阅读方法,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阅读方法:即不出声,不四视,眼光沿中轴线左右移动, 视幅要宽……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 术成就的句子。 (3)、学生交流所找到的句子,教师及时评析。 2、(1)教师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学生直观地感受贝聿铭的杰出成 就 (2)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导游,如何带领游客游览贝聿铭所设计 的著名建筑。 (3)学生上台表演。 〈二〉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学生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 交流体会。 情景感悟。 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歌曲中再次感悟贝聿铭的一片爱 国之心。 五、迁移: 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 学生谈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 六、总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之情,我们只 要立足现实,打好基础,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必能像贝聿铭那样拥有髙 超的技艺,定会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贝聿铭、 了解贝聿铭,请看本节课的作业。 七、作业 围绕“爱国”这一主题,请你写一篇文章、画一副画、或者用其它 的形式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 八、板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杰出的艺术成就 赤诚的爱国之心 教学后记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 术成就的句子。 (3)、学生交流所找到的句子,教师及时评析。 2、(1)教师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学生直观地感受贝聿铭的杰出成 就。 (2)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导游,如何带领游客游览贝聿铭所设计 的著名建筑。 (3)学生上台表演。 〈二〉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 2、交流体会。 3、情景感悟。 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歌曲中再次感悟贝聿铭的一片爱 国之心。 五、迁移: 1、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 2、学生谈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 六、总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之情,我们只 要立足现实,打好基础,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必能像贝聿铭那样拥有高 超的技艺,定会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贝聿铭、 了解贝聿铭,请看本节课的作业。 七、作业: 围绕“爱国”这一主题,请你写一篇文章、画一副画、或者用其它 的形式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 八、板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杰出的艺术成就 赤诚的爱国之心 教学后记
赵普 学习目标: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学习重点、难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诵读 教学手段: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大胆进谏的忠臣,请同学们列举几 个例子,如:魏征、商鞅等。正是因为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位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 赵普。 点拨正音、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再范读全文,最后请个别学生朗读 纠正字音:箧、牍、缀、卒、吏、论语 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1、关于《宋史》: 《宋史》,元代脱脱等撰。四百九十六卷,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 年。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本 书卷帙浩繁,成书仓促,北宋详,南宋略,理宗、度宗以来尤多缺漏 资料剪裁、史实考订,论舛颇多。如纪志表传间相互矛盾,一人两传, 有目无文等。但保存了不少今已散失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宋代历史的 基本史料之一。明、清以来对《宋史》进行改作或补充者颇多,成书 的有柯维骐《宋史新编》、钱士升《南宋书》、陆心源《宋史翼》等。 2、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 人,迁镇州(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 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 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 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 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对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 战略及对辽采取守势的策略,都参与谋划。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 化三年(92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 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赵 普 学习目标: 1、 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学习重点、难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课时:1 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 诵读 教学手段: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大胆进谏的忠臣,请同学们列举几 个例子,如:魏征、商鞅等。正是因为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位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 ——赵普。 二.点拨正音、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再范读全文,最后请个别学生朗读。 纠正字音:箧、牍、缀、卒、吏、论语 三.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1、关于《宋史》: 《宋史》,元代脱脱等撰。四百九十六卷,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 年。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本 书卷帙浩繁,成书仓促,北宋详,南宋略,理宗、度宗以来尤多缺漏。 资料剪裁、史实考订,论舛颇多。如纪志表传间相互矛盾,一人两传, 有目无文等。但保存了不少今已散失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宋代历史的 基本史料之一。明、清以来对《宋史》进行改作或补充者颇多,成书 的有柯维骐《宋史新编》、钱士升《南宋书》、陆心源《宋史翼》等。 2、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 人,迁镇州(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 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 二年(公元 964 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 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 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对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 一战略及对辽采取守势的策略,都参与谋划。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 化三年(922 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 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四.重点字词句及全文的翻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九阴真经”:增、删、 留、换、移、固、意、直和定)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 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 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 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 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 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 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则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 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 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 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来带 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五.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 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明确]课文共两段,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 表现了一个主题: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记了两件事,第一段主要写赵普刻苦读书。在这一部分中 作者用了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箧”、“读之竟日”来表现赵普的勤 奋学习精神。 第二段中,通过赵普“四奏荐人”的事迹,体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 精神。其中,细节描写如“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 复奏如初”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细读课文,思索 1、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2、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明确]“阖户启箧取书”、“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 初 七.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八.过渡语: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 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并谈谈他们对你成长的影 响 九.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刻苦学习。 十.作业 l、背诵课文 2、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四.重点字词句及全文的翻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九阴真经”:增、删、 留、换、移、固、意、直和定)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 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 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 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 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 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 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则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 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 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 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来带 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五.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 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明确]课文共两段,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 表现了一个主题: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记了两件事,第一段主要写赵普刻苦读书。在这一部分中, 作者用了“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箧”、“读之竟日”来表现赵普的勤 奋学习精神。 第二段中,通过赵普“四奏荐人”的事迹,体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 精神。其中,细节描写如“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 复奏如初”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细读课文,思索: 1、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2、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明确] “阖户启箧取书”、“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 初”。 七.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八.过渡语: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 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并谈谈他们对你成长的影 响。 九.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刻苦学习。 十.作业: 1、背诵课文。 2、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3、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 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 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ˆ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 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 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 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 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 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 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
3、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 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 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 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 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 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 1926 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 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 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 岁 到 17 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 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