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呢?今天我们请到了国研中心 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就农产品价格变化来谈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 D.为此,中央制定了“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八七会议”后,8月9 日,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为特派员,与彭公达一起回湖南,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答案及解析】选D。(“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应该加书名号) 六、科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全球暖化,还是新冰河期 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11月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 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从耳边消失了没几天,中国就遭受了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 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1亿。不仅在中国,去年12月,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 大雪灾:更离奇的是今年1月11日,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昨天报纸上刚刚还在讨论全球变暖呢,今天就哪里都暴雪了呢? 这次大雪灾究竟和全球变暖有没有联系呢?还是如一些报刊所引述的“科学家”所说 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先平个心气,下面请听细细道来 先来聊聊气候是怎么回事。通常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 平均值。这个“长期”的意思,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这都依赖于 探讨的问题而定。当我们考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时,这个时间尺度在十年以上。在 使用气候仿真模型模拟捕捉气候变化趋势时,输入的以往天气数据通常都在数十年以上甚至 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内,像暴风雪、旱灾、台风、寒潮等等这些偶然性的极端天气的 影响就会被拉平。为了平衡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模拟时还可能需要设置若干次不同的初始状 态,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也正因为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那么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 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含量的结果,就是一些特定灾害性天气,如强降水引发的洪水,发生的几率增高、强度增大 了;而另一方面,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则有下降的趋势 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 法清晰预测的地步。基于这一事实,同时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气象台一般只发布未来3 天的天气预报,想要做更长时间的预报,它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对于已经 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是非常复杂和困 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说来,那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还有个准吗?对于天气预报来说 最重要的是获得预报期初始的地球背景物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计算机模拟推算,最终才 能得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而这些背景资料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即因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地表温度已 经并且将持续上升,由此而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背景 因素,也就可以预测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 加:而另一些灾害,如寒潮所带来的极度寒冷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则会下降 在日常概念中,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事实上,在 拉平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之后,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后果才会显现出来。在面对 眼前暴雪的同时,我们如果再能联想到前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区出现的暖冬现 象,以上的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原来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 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008年2月《科学时报 1.对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的说法是正确的。 B.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可靠的 C.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 D.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C.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呢?今天我们请到了国研中心 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就农产品价格变化来谈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D.为此,中央制定了“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八七会议”后,8 月 9 日,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为特派员,与彭公达一起回湖南,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答案及解析】选 D。(“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应该加书名号) 六、科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全球暖化,还是新冰河期 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 11 月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 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从耳边消失了没几天,中国就遭受了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 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 1 亿。不仅在中国,去年 12 月,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 大雪灾;更离奇的是今年 1 月 11 日,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昨天报纸上刚刚还在讨论全球变暖呢,今天就哪里都暴雪了呢?” 这次大雪灾究竟和全球变暖有没有联系呢?还是如一些报刊所引述的“科学家”所说 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先平个心气,下面请听细细道来: 先来聊聊气候是怎么回事。通常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 平均值。这个“长期”的意思,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这都依赖于 探讨的问题而定。当我们考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时,这个时间尺度在十年以上。在 使用气候仿真模型模拟捕捉气候变化趋势时,输入的以往天气数据通常都在数十年以上甚至 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内,像暴风雪、旱灾、台风、寒潮等等这些偶然性的极端天气的 影响就会被拉平。为了平衡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模拟时还可能需要设置若干次不同的初始状 态,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也正因为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那么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 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含量的结果,就是一些特定灾害性天气,如强降水引发的洪水,发生的几率增高、强度增大 了;而另一方面,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则有下降的趋势。 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 法清晰预测的地步。基于这一事实,同时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气象台一般只发布未来 3 天的天气预报,想要做更长时间的预报,它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对于已经 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是非常复杂和困 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说来,那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还有个准吗?对于天气预报来说, 最重要的是获得预报期初始的地球背景物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计算机模拟推算,最终才 能得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而这些背景资料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即因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地表温度已 经并且将持续上升,由此而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背景 因素,也就可以预测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 加;而另一些灾害,如寒潮所带来的极度寒冷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则会下降。 在日常概念中,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事实上,在 拉平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之后,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后果才会显现出来。在面对 眼前暴雪的同时,我们如果再能联想到前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区出现的暖冬现 象,以上的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原来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 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008 年 2 月《科学时报》 1.对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的说法是正确的。 B.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可靠的。 C.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 D.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通常在十 年以上。 B.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使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 几率和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C.对于己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是非 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D.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 清晰预测的地步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遭受雪灾,巴格达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这说明“全球变暖”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B.这次大雪灾说明:气候并没有变暖,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 C.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 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 D.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 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标准解答】1.D2.A3.C 【详细解析】 1.D(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中心。) 2.A(“通常在十年以上”有误,原文是说“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 3.C(A、B错,因为“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 的联系”。D.“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错,原文是说“在长 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 重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一年。该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 继承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 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例如,三维定向技术,即卫星的太阳能电池翼 遥感器和传输信息的天线分别要时刻对准太阳、月亮、地球。它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月定 向工作,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为了实现探月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一号上载有6套24件130千克月球探测仪器,其 中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r/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风离子 探测器等。其中中科院髙能所硏制的射线成像光谱仪是嫦娥1号卫星的重要有效载荷之 它是一个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荧光X射线探测系统,综合了新型的X射线成像技 术、磁场屏蔽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等,用于探测月表元素受太阳X射线或宇宙射线激 发产生的和天然放射元素辐射的X射线,通过数据处理获得月表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从 而确定月球表面位置类型和资源分布;实现对1-60keV能区全月面的成象观测,得到X射 线月貌图和辐射能谱分布。其中在10-60keV能段,将是人类首次在环月轨道上对月面的观 测,很有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新发现。 嫦娥一号奔月要转几次路,才能到达月球附近的轨道。整个飞行过程要经历调相轨道、 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和环月工作轨道几个阶段。 中国发射过各种轨道的地球航天器,迄今为止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双星探测”卫星。 嫦娥一号要飞行到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的奔月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距离的10倍,是 “双星探测”飞行距离的5倍。进行月球探测不仅要跨过这样的距离,而且由于月球与地球 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所面对的环境也和地球卫星有明显的不同,更加复杂和 严酷,这些因素给发射嫦娥一号及其对月球开展环绕探测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实施探 月工程对中国航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研制和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要突破四项主要技术难 轨道设计与控制是实现月球控测卫星月球探测飞行的保证。在飞往月球轨道的过程中, 嫦娥一号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因此轨道设计和控制是一个新问题,要考虑多个 天体引力作用下的飞行轨道,合理选择变轨策略,综合考虑多天体及航天器间的运动关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 通常在十 年以上。 B.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使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 几率和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C.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是非 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D.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 清晰预测的地步。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遭受雪灾,巴格达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这说明“全球变暖”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B.这次大雪灾说明:气候并没有变暖,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 C.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 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 D.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 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标准解答】1.D 2.A 3.C 【详细解析】 1.D(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中心。) 2.A(“通常在十年以上”有误,原文是说“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 3.C(A、B 错,因为“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 的联系”。 D.“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错,原文是说“在长 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 重量 2350 千克,设计寿命一年。该星体尺寸为 2000 毫米×1720 毫米×2200 毫米,并充分 继承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 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例如,三维定向技术,即卫星的太阳能电池翼、 遥感器和传输信息的天线分别要时刻对准太阳、月亮、地球。它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月定 向工作,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 200 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为了实现探月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一号上载有 6 套 24 件 130 千克月球探测仪器,其 中包括 CCD 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r/x 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风离子 探测器等。其中中科院高能所研制的X射线成像光谱仪是嫦娥1号卫星的重要有效载荷之一。 它是一个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荧光 X 射线探测系统,综合了新型的 X 射线成像技 术、磁场屏蔽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等,用于探测月表元素受太阳 X 射线或宇宙射线激 发产生的和天然放射元素辐射的 X 射线,通过数据处理获得月表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从 而确定月球表面位置类型和资源分布;实现对 1-60 keV 能区全月面的成象观测,得到 X 射 线月貌图和辐射能谱分布。其中在 10-60 keV 能段,将是人类首次在环月轨道上对月面的观 测,很有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新发现。 嫦娥一号奔月要转几次路,才能到达月球附近的轨道。整个飞行过程要经历调相轨道、 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和环月工作轨道几个阶段。 中国发射过各种轨道的地球航天器,迄今为止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双星探测”卫星。 嫦娥一号要飞行到距离地球约 38 万千米的奔月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距离的 10 倍,是 “双星探测”飞行距离的 5 倍。进行月球探测不仅要跨过这样的距离,而且由于月球与地球、 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所面对的环境也和地球卫星有明显的不同,更加复杂和 严酷,这些因素给发射嫦娥一号及其对月球开展环绕探测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实施探 月工程对中国航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研制和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要突破四项主要技术难 关。 轨道设计与控制是实现月球控测卫星月球探测飞行的保证。在飞往月球轨道的过程中, 嫦娥一号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因此轨道设计和控制是一个新问题,要考虑多个 天体引力作用下的飞行轨道,合理选择变轨策略,综合考虑多天体及航天器间的运动关系
优化飞行轨迹,满足燃料、光照、测探通信等各方面的需求。月球探测卫星从环绕地球飞行 到准确进入环绕月球的飞行轨道,需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要求控制精度高、实 时性强。所以,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与一般卫星的轨道不同,设计非常复杂,受到的制约因 素也较多,必须正确认识月球卫星轨道设计的客观规律,寻找合理的工程实施途径。如面临 地月相对运动、测控要求、运载火箭发射、月影分布、月食时机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分析 求解地月转移轨道,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口,环月轨道的长期性硏究,嫦娥一号轨道捕 获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轨道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其中的一些不利结果 逐一加以甄别和排除,最终解决了最优化轨道设计难关,使嫦娥一号奔月飞行所需能量最少。 (节选自《天文爱好者》2007年第10期) 1.下列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是在将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 造的基础上设计成的。 B.“嫦娥一号”采用的是三轴稳定方式,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展开对月定向工作。 C.“嫦娥一号”上载有6套24件130千克月球探测仪器,其中X射线成像光谱仪是由中科 院高能所研制的。 D.“嫦娥一号”总重量2350千克,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设计 寿命一年。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采用的三维定向技术,是指卫星的太阳能电池翼、遥感器和传输信息的天 线分别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对准太阳、月亮、地球 B.X射线成像光谱仪综合了新型的X射线成像技术、磁场屏蔽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 等,是一个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荧光X射线探测系统。 C.中国发射过各种轨道的地球航天器,迄今为止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双星探测”卫星, 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比它还要飞得远 D.在“嫦娥一号”飞行轨道设计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其中的一些不利结果 逐一排除,才能使嫦娥一号奔月飞行所需的能量最少。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X射线成像光谱仪可实现对1-60keV能区全月面的成象观测,得到X射线月貌图和辐射 能谱分布,这样就很可能在10-60keV能段会有想象不到的新发现 B.嫦娥一号所面对的环境比地球卫星更加复杂和严酷,其根本原因是它要飞行到距离地球 约38万千米的奔月轨道上,飞行的距离太过于遥远了 C.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设计非常复杂,分析求解地月转移轨道、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 口、环月轨道的长期性研究、嫦娥一号轨道捕获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D.月球探测卫星从环绕地球飞行到准确进入环绕月球的飞行轨道,因为必须要经历多次复 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所以要求控制精度高、实时性强。 【标准解答】1.C2.A3.B 【详细解析】1.C(这只是搭载的仪器,并不是“嫦娥一号”本身的特征) 2.A(“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错,应是“时时刻刻” 3.B(“嫦娥一号”所面对的环境比地球卫星更加复杂和严酷,其根本原因不是飞行的距离 问题,而是月球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 七、论述类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墨子“义”探微徐华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贵义》篇云“万事莫 贵于义”。《天志上》篇也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 则治,无义则乱”。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二是“义政”。所谓 “义行”,首先便是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杜绝任何不劳而获、非法攫取的企图:同时, 作为个体,还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
优化飞行轨迹,满足燃料、光照、测探通信等各方面的需求。月球探测卫星从环绕地球飞行 到准确进入环绕月球的飞行轨道,需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要求控制精度高、实 时性强。所以,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与一般卫星的轨道不同,设计非常复杂,受到的制约因 素也较多,必须正确认识月球卫星轨道设计的客观规律,寻找合理的工程实施途径。如面临 地月相对运动、测控要求、运载火箭发射、月影分布、月食时机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分析 求解地月转移轨道,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口,环月轨道的长期性研究,嫦娥一号轨道捕 获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轨道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其中的一些不利结果 逐一加以甄别和排除,最终解决了最优化轨道设计难关,使嫦娥一号奔月飞行所需能量最少。 (节选自《天文爱好者》2007 年第 10 期) 1.下列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是在将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 造的基础上设计成的。 B.“嫦娥一号”采用的是三轴稳定方式,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 200 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展开对月定向工作。 C.“嫦娥一号”上载有 6 套 24 件 130 千克月球探测仪器,其中 X 射线成像光谱仪是由中科 院高能所研制的。 D.“嫦娥一号” 总重量 2350 千克,星体尺寸为 2000 毫米×1720 毫米×2200 毫米,设计 寿命一年。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采用的三维定向技术,是指卫星的太阳能电池翼、遥感器和传输信息的天 线分别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对准太阳、月亮、地球。 B.X 射线成像光谱仪综合了新型的 X 射线成像技术、磁场屏蔽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 等,是一个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荧光 X 射线探测系统。 C.中国发射过各种轨道的地球航天器,迄今为止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双星探测”卫星, 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比它还要飞得远。 D.在“嫦娥一号”飞行轨道设计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其中的一些不利结果 逐一排除,才能使嫦娥一号奔月飞行所需的能量最少。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X 射线成像光谱仪可实现对 1-60 keV 能区全月面的成象观测,得到 X 射线月貌图和辐射 能谱分布,这样就很可能在 10-60 keV 能段会有想象不到的新发现。 B.嫦娥一号所面对的环境比地球卫星更加复杂和严酷,其根本原因是它要飞行到距离地球 约 38 万千米的奔月轨道上,飞行的距离太过于遥远了。 C.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设计非常复杂,分析求解地月转移轨道、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 口、环月轨道的长期性研究、嫦娥一号轨道捕获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D.月球探测卫星从环绕地球飞行到准确进入环绕月球的飞行轨道,因为必须要经历多次复 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所以要求控制精度高、实时性强。 【标准解答】1.C 2.A 3.B 【详细解析】1.C(这只是搭载的仪器,并不是“嫦娥一号”本身的特征) 2.A(“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错,应是“时时刻刻”) 3.B(“嫦娥一号”所面对的环境比地球卫星更加复杂和严酷,其根本原因不是飞行的距离 问题,而是月球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 七、论述类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墨子“义”探微 徐华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贵义》篇云“万事莫 贵于义”。《天志上》篇也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 则治,无义则乱”。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二是“义政”。所谓 “义行”,首先便是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杜绝任何不劳而获、非法攫取的企图;同时, 作为个体,还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
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所谓“义政”,就是要“爱民”、“利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 姓之所急,“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 在墨子看来,这既是为政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判断其得失成败的标准 可见,墨子倡导的“义”,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同时也是执 政治国的理念。墨子的十大主张,几乎都是以此为底蕴展开的。墨子认为,平常之中处处皆 可“见义”、“行义”,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背不动米而及时伸出援手是“义”;以天下苍生 的福祉为追求、“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孜 孜不倦、勤勉行政,从而令“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人民安居乐业,“老而无 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 则更是“义”。因此,不能因为“义”小而轻视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 种种困难便畏缩退却。 墨子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少义”甚至“无义”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二是不能 三是示范群体的集体缺位和失范。在《贵义》篇里,墨子就曾严厉批评了当时那些所谓的“知 识精英”们“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然而不为”的消极态度,谴责了为政者 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借置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恶劣行径,呼吁他们改弦更张,多为百姓着想, 为国家、为社会“不扣而鸣”。 汁对上述问题,墨子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和思路:首先是使人们明白“爱人者人 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的道理, 充分认识到“行义”乃是“两全”之举:今天别人有了难处,你去热情帮助,明天倘若你遇 到了困难,别人不也会如此吗?只有将心比心、相互扶持,大家才能共渡危急、共襄前行。 其次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举公义,辟私怨”,使善者能真正得赏一—“举而上之,富而 贵之”,恶者终得其罚——“抑而废之,贫而贱之”,藉此鼓励和促进人们“向义 义”,自觉地以“义”为贤、以“义”相亲、唯“义”是尊,并对“不义”者产生震慑效应 再次是示范群体自身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 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 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所谓“义者,正也”,如果连最高权力者自己都 不能“行义”,反倒经常地“毁义”、“害义”,那又如何教民众去“为义”呢?最后,就 是各尽其能、同心协力,“然后义事成也”。 总之,墨子对于“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它是“天下之良宝”,是达成其所希冀 的“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刑 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与 必要条件。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其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 丰富,实践性也更强。它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 入发掘并加以借鉴。(选自2007年8月21日《光明日报》) 1.下列不符合墨子倡导的“义”的行为的一项是() A.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任何人都应该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消灭好逸恶劳思想 B.每个人都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乐于助人,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道 德上共同提高。 C.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大力发展经 济,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裕,社会安定太平 D.统治者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让人民安居乐业 2.下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和思路的一项是() A.提高认识,要让人们明白“行义”可以双贏,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扶持,共渡难 关 B.加强制度建设,激浊扬清。一方面要让“行义”者得到经济和官职等现实奖赏,促进人们 向义”、“践义”、亲义、尊义,同时也要让不义者得到严厉的惩罚,达到震慑目的。 C.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 D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义”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他的十大主张, 都是以“义”为底蕴展开的
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所谓“义政”,就是要“爱民”、“利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 姓之所急,“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 在墨子看来,这既是为政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判断其得失成败的标准。 可见,墨子倡导的“义”,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同时也是执 政治国的理念。墨子的十大主张,几乎都是以此为底蕴展开的。墨子认为,平常之中处处皆 可“见义”、“行义”,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背不动米而及时伸出援手是“义”;以天下苍生 的福祉为追求、“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孜 孜不倦、勤勉行政,从而令“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人民安居乐业,“老而无 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 则更是“义”。因此,不能因为“义”小而轻视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 种种困难便畏缩退却。 墨子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少义”甚至“无义”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二是不能, 三是示范群体的集体缺位和失范。在《贵义》篇里,墨子就曾严厉批评了当时那些所谓的“知 识精英”们“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然而不为”的消极态度,谴责了为政者 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置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恶劣行径,呼吁他们改弦更张,多为百姓着想, 为国家、为社会“不扣而鸣”。 针对上述问题,墨子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和思路:首先是使人们明白“爱人者人 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的道理, 充分认识到“行义”乃是“两全”之举:今天别人有了难处,你去热情帮助,明天倘若你遇 到了困难,别人不也会如此吗?只有将心比心、相互扶持,大家才能共渡危急、共襄前行。 其次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举公义,辟私怨”,使善者能真正得赏——“举而上之,富而 贵之”,恶者终得其罚——“抑而废之,贫而贱之”,藉此鼓励和促进人们“向义”、“践 义”,自觉地以“义”为贤、以“义”相亲、唯“义”是尊,并对“不义”者产生震慑效应。 再次是示范群体自身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 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 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所谓“义者,正也”,如果连最高权力者自己都 不能“行义”,反倒经常地“毁义”、“害义”,那又如何教民众去“为义”呢?最后,就 是各尽其能、同心协力,“然后义事成也”。 总之,墨子对于“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它是“天下之良宝”,是达成其所希冀 的“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刑 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与 必要条件。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其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 丰富,实践性也更强。它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 入发掘并加以借鉴。 (选自 2007 年 8 月 21 日《光明日报》) 1.下列不符合墨子倡导的“义”的行为的一项是( ) A.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任何人都应该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消灭好逸恶劳思想。 B.每个人都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乐于助人,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道 德上共同提高。 C.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大力发展经 济,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裕,社会安定太平。 D.统治者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让人民安居乐业。 2.下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和思路的一项是( ) A.提高认识,要让人们明白“行义”可以双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扶持,共渡难 关。 B.加强制度建设,激浊扬清。一方面要让“行义”者得到经济和官职等现实奖赏,促进人们 “向义”、“践义”、亲义、尊义,同时也要让不义者得到严厉的惩罚,达到震慑目的。 C.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 D.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义”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他的十大主张, 都是以“义”为底蕴展开的
B.墨子的“义”内涵十分丰富,既是为人处世的准绳,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其中“义行” 偏重于个体的行为准则,而“义政”则主要针对统治者治国而言 C.墨子严厉批评了当时“土”阶层空口谈“义”却不努力践行的消极态度,谴责了统治者只 为满足私欲而不顾人民死活,认为这是导致当时“少义”甚至“无义”的两大原因 D.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特色更突出,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可操 作性。 【标准解答】 1.C2.C3.A(每题3分) 【详细解析】 1.C(原文是“想百姓之所想”,不能理解为“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 2.C(原文是“示范群体”,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另“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 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并非否定欣赏 歌舞。 3.A(原文是“几乎都是”) 八、文言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单箭易折,众箭难断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 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 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 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 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 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 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 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 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 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 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 斯可畏矣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 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 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 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选自司马光《家范》) 1.下面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苟:如果 B.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之:代词,这里指代“人们” C.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捍:捍卫 D.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未:不够 2.下面不属于正面论述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 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C.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 D.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及方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说人若不抱成一团就会被异类吃掉,接着又用树木枝叶与根干的关系作比
B.墨子的“义”内涵十分丰富,既是为人处世的准绳,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其中“义行” 偏重于个体的行为准则,而“义政”则主要针对统治者治国而言。 C.墨子严厉批评了当时“士”阶层空口谈“义”却不努力践行的消极态度,谴责了统治者只 为满足私欲而不顾人民死活,认为这是导致当时“少义”甚至“无义”的两大原因。 D.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特色更突出,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可操 作性。 【标准解答】 1.C 2.C 3.A(每题 3 分) 【详细解析】 1.C(原文是“想百姓之所想”,不能理解为“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 2.C(原文是“示范群体”,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另“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 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并非否定欣赏 歌舞。) 3.A(原文是“几乎都是”) 八、文言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4 题。 单箭易折,众箭难断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 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 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 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 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 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 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 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 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 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 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 斯可畏矣。”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 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 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 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选自司马光《家范》) 1.下面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 苟:如果 B.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 之:代词,这里指代“人们” C.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捍:捍卫 D.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未:不够 2.下面不属于正面论述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 A.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 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 C.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 D.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及方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门见山说人若不抱成一团就会被异类吃掉,接着又用树木枝叶与根干的关系作比 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