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实录 洪劬颉 第一课时,让学生结合【提问辑要】(第一类:“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二类: 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第三类:为什么关注“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第 四类:牛奶究竟象征了什么?第五类: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 不写全?为什么以此为题目)和【故事梗概】,研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师提出四个设想给学生自由讨论 第一个设想:把所有的描写学校景色的文字都删去…… 第二个设想:小说直接从第49节开始…… 第三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受伤,只思考“这是不是我的母 第四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在母校,只思考“我到底受了什 么伤”…… 四人一个小组,先共同确立一个话题,再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学会列出 回答的提纲最好能够形成一段文字 第二课时 (课前五分钟演讲,一首唐诗一首宋词,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板书),很多同学都问 到,为什么用一句不完全的话来做标题,我们先来看这一句话完整的是怎么说 生:(凌凌乱乱地)“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我们阵 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师:这一段文字要全部背下来(学生大声的读背)这个标题省略了什么?省 略的重点是什么? 生1:恪守他们的命令 师:作者小说中是怎么解释只写了一半的? 生:(凌乱地)是因为黑板太短,字写得太大了 师:那他为什么要用六种字体写呢?他把字写小一点,不就是可以写完全了 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堂实录 洪劬颉 第一课时,让学生结合【提问辑要】(第一类:“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二类: 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第三类:为什么关注“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第 四类:牛奶究竟象征了什么?第五类: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 不写全?为什么以此为题目)和【故事梗概】,研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师提出四个设想给学生自由讨论 第一个设想:把所有的描写学校景色的文字都删去…… 第二个设想:小说直接从第 49 节开始…… 第三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受伤,只思考“这是不是我的母 校”…… 第四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在母校,只思考“我到底受了什 么伤”…… 四人一个小组,先共同确立一个话题,再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学会列出 回答的提纲最好能够形成一段文字 第二课时 (课前五分钟演讲,一首唐诗一首宋词,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板书),很多同学都问 到,为什么用一句不完全的话来做标题,我们先来看这一句话完整的是怎么说 的? 生:(凌凌乱乱地)“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我们阵 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师:这一段文字要全部背下来(学生大声的读背)这个标题省略了什么?省 略的重点是什么? 生 1:恪守他们的命令 师:作者小说中是怎么解释只写了一半的? 生:(凌乱地)是因为黑板太短,字写得太大了 师:那他为什么要用六种字体写呢?他把字写小一点,不就是可以写完全了 么?
生1:前面有一句话,“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 必须写下这段铭文”他是被迫写下的 师:为什么要被迫写下? 生:(杂乱地)是因为要打仗因为是希特勒的教育… 师:我们来请一位同学来说 生2:与其说是“我”以为黑板太短,不如说是“我”故意不写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2:文中的“我”是一个对纳粹教育并不十分狂热的人,他到门房比尔格 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尽管这是被 禁止的他能够在他那个门房里做一些被禁止的事,说明他是反叛的 师:这种反叛也不能是明目张胆的这样理解有问题么? 生3:其实他对比尔格勒这个人的态度也可以看出,45节中,比尔格勒灰蒙 蒙的小屋里,这间小屋曾散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 味,而真正认出眼前的比尔格勒,也就是第52节,“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 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战争毁灭了一切而我对三个 月前的小屋充满了温馨的回忆 师: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牛奶,”我喃喃地说……还能理解为什么看到 比尔格勒之后,叫出的是“牛奶”,而不是“比尔格勒”?(学生点头)“牛奶”, “比尔格勒的门房”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块什么样的地方? 生:(散乱地)自由的地方,和平的地方…… 师:我们也不要太随意拔高,最起码在这个天地,他可以不必要做他不想做 的,我借用刚才同学用的句式“与其……不如”也来造一个句子,“与其说是我 反抗纳粹战争,不如说是作者海因里希·伯尔反战,他在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时获奖辞是:“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 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投影)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 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起轰动,也是因为反战他因此被称之为“德 国的良心”1985年7月19日,伯尔去世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给伯尔妻子安 妮玛丽的哀悼与慰问信中写道:“海因里希·伯尔走了,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我 们伟大的德国文学他是崇尚和支持自由的,常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他又是爱好争
生 1:前面有一句话,“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 必须写下这段铭文”他是被迫写下的 师:为什么要被迫写下? 生:(杂乱地)是因为要打仗因为是希特勒的教育…… 师:我们来请一位同学来说 生 2:与其说是“我”以为黑板太短,不如说是“我”故意不写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 2:文中的“我”是一个对纳粹教育并不十分狂热的人,他到门房比尔格 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甚至可以冒险地抽支烟,尽管这是被 禁止的他能够在他那个门房里做一些被禁止的事,说明他是反叛的 师:这种反叛也不能是明目张胆的这样理解有问题么? 生 3:其实他对比尔格勒这个人的态度也可以看出,45 节中,比尔格勒灰蒙 蒙的小屋里,这间小屋曾散发着热牛奶的香味、尘土味和比尔格勒劣等烟草的气 味,而真正认出眼前的比尔格勒,也就是第 52 节,“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 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战争毁灭了一切而我对三个 月前的小屋充满了温馨的回忆 师: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牛奶,”我喃喃地说……还能理解为什么看到 比尔格勒之后,叫出的是“牛奶”,而不是“比尔格勒”?(学生点头)“牛奶”, “比尔格勒的门房”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块什么样的地方? 生:(散乱地)自由的地方,和平的地方…… 师:我们也不要太随意拔高,最起码在这个天地,他可以不必要做他不想做 的,我借用刚才同学用的句式“与其……不如”也来造一个句子,“与其说是我 反抗纳粹战争,不如说是作者海因里希·伯尔反战,他在 1972 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时获奖辞是:“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 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投影)1950 年出版的短篇小 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引起轰动,也是因为反战他因此被称之为“德 国的良心”1985 年 7 月 19 日,伯尔去世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给伯尔妻子安 妮玛丽的哀悼与慰问信中写道:“海因里希·伯尔走了,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我 们伟大的德国文学他是崇尚和支持自由的,常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他又是爱好争
论的,由此激起人们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他的敬爱我们将怀念他勇敢、热 诚、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投影)一些外国报纸更是评论道“他把德国人 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投影)正是这样,作家通过小说 来表现对纳粹战争的反思,尤其是写出了纳粹阵营中的“异端” (板书:恪守命令自由反战) 如果说这是小说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来看看小说是从第49节才开始 写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那前面的四十八节写的是什么? 生4:写的是“我”的眼睛看到的东西 师:看到什么? 生4: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师:他怎么看到战争的残酷? 生:(杂乱地)没有 师:究竟有没有看到战争的残酷?我们从文字中来寻找要抓住细节 生4:有“整个城市烧成一片火海”,还有“连车顶上的灯泡也碎了”,表 明战争都在继续 师:灯泡碎了,是看到的,“城市成了一片火海”是看到的么? 生:听到的 (生5举手) 生5:在这个里面,有两个细节要注意,“一个是光线透过打破的车窗照进 来”,“灯火管制还有什么用”,表明是在晚上,并且死了许多人人声嘈杂画面 感很强把战争的残酷场面一下子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身临其境 生6:还有在第11节,看见了火光,漫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漂浮而 去第29节,也是,“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 红光和黑夜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 师:嗯,这两个细节关注的好,我们读书时,要抓住最细小的部分进行分析 还看到了那些东西? 生6:过道间、楼梯间的摆设,学校的景色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看见了什么? 生6:费尔巴哈《美狄亚》、希腊重甲胄武士的石膏像、老弗里茨像……
论的,由此激起人们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他的敬爱我们将怀念他勇敢、热 诚、清醒和总是敦促的声音” (投影)一些外国报纸更是评论道“他把德国人 的灵魂从俾斯麦和希特勒的阴影里解救出来”(投影)正是这样,作家通过小说 来表现对纳粹战争的反思,尤其是写出了纳粹阵营中的“异端” (板书:恪守命令 自由反战) 如果说这是小说的主题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来看看小说是从第 49 节才开始 写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那前面的四十八节写的是什么? 生 4:写的是“我”的眼睛看到的东西 师:看到什么? 生 4: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师:他怎么看到战争的残酷? 生:(杂乱地)没有 师:究竟有没有看到战争的残酷?我们从文字中来寻找要抓住细节 生 4:有“整个城市烧成一片火海”,还有“连车顶上的灯泡也碎了”,表 明战争都在继续 师:灯泡碎了,是看到的,“城市成了一片火海”是看到的么? 生:听到的 (生 5 举手) 生 5:在这个里面,有两个细节要注意,“一个是光线透过打破的车窗照进 来”,“灯火管制还有什么用”,表明是在晚上,并且死了许多人人声嘈杂画面 感很强把战争的残酷场面一下子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身临其境 生 6:还有在第 11 节,看见了火光,漫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漂浮而 去第 29 节,也是,“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 红光和黑夜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 师:嗯,这两个细节关注的好,我们读书时,要抓住最细小的部分进行分析 还看到了那些东西? 生 6:过道间、楼梯间的摆设,学校的景色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看见了什么? 生 6:费尔巴哈《美狄亚》、希腊重甲胄武士的石膏像、老弗里茨像……
师:请注意一下,写这个像时,突出了什么? 生:(杂乱地)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生6:人物脸谱像、教室的小牌子、看到… 师:停,停,人物脸谱像,突出了哪些?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 生6:突出了恺撒、西塞罗、马克·埃勒留、赫尔墨斯、宙斯、尼采 师:为什么要写这些?而且在第19节、24节、45节都重复了这些名字 生6:不知道 (生7举手) 生7:表现了纳粹教育的特点在16节中,说“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 规定”,和“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挂尼采像,主要是希特勒推崇 尼采哲学的“超人”和“强权意志”,为纳粹服务 师:读一读哲学书籍,好我们不妨先放一放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 以阅读相关书籍,深入研读继续还看到了什么?下一位 生8: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和金色铁十字架作者在第35节时候又提到了 这个碑在第46节提到了十字架 师:这是不是一回事? 生:(杂乱)不是 生8:不是,第35节的碑是想到的,如果“我”死了,“我”的名字将刻 到碑上去,表明纳粹教育在“我”脑子里还是深深扎了根的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8:看到了人,都是面容疲倦,冷漠,步履蹒跚,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罪 恶尤其是那个消防队员消防队员第一次出场是在20节,俯身观察我的情况,呼 吸的热浪中散发出难闻的烟草和蒜头的气味,平静地问我:怎么啦?第二次出线 是在27节,肖像描写,疲惫苍老的脸,没有刮胡子,身上穿着消防服,用衰老 的声音轻轻地说:喝吧,兄弟第三次出现是在49节,身材高大而苍老,向我微 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第四 次出现是在52节,紧紧按住我的肩膀,从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岀烟熏火燎的糊味 和脏味战争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比尔格勒,改变了一切人,使他们疲惫,冷 漠,无情
师:请注意一下,写这个像时,突出了什么? 生:(杂乱地)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生 6:人物脸谱像、教室的小牌子、看到…… 师:停,停,人物脸谱像,突出了哪些?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 生 6:突出了恺撒、西塞罗、马克·埃勒留、赫尔墨斯、宙斯、尼采 师:为什么要写这些?而且在第 19 节、24 节、45 节都重复了这些名字 生 6:不知道 (生 7 举手) 生 7:表现了纳粹教育的特点在 16 节中,说“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 规定”,和“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挂尼采像,主要是希特勒推崇 尼采哲学的“超人”和“强权意志”,为纳粹服务 师:读一读哲学书籍,好我们不妨先放一放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 以阅读相关书籍,深入研读继续还看到了什么?下一位 生 8: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和金色铁十字架作者在第 35 节时候又提到了 这个碑在第 46 节提到了十字架 师:这是不是一回事? 生:(杂乱)不是 生 8:不是,第 35 节的碑是想到的,如果“我”死了,“我”的名字将刻 到碑上去,表明纳粹教育在“我”脑子里还是深深扎了根的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 8:看到了人,都是面容疲倦,冷漠,步履蹒跚,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罪 恶尤其是那个消防队员消防队员第一次出场是在 20 节,俯身观察我的情况,呼 吸的热浪中散发出难闻的烟草和蒜头的气味,平静地问我:怎么啦?第二次出线 是在 27 节,肖像描写,疲惫苍老的脸,没有刮胡子,身上穿着消防服,用衰老 的声音轻轻地说:喝吧,兄弟第三次出现是在 49 节,身材高大而苍老,向我微 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第四 次出现是在 52 节,紧紧按住我的肩膀,从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烟熏火燎的糊味 和脏味战争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比尔格勒,改变了一切人,使他们疲惫,冷 漠,无情
师:关注了人的改变,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还有什么?很关键的一个,到目前 还没有“看到” 生9: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上的香蕉而且他看这串香蕉时特别仔细,尤其是中 间那串香蕉上那行文字“多哥万岁”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处特别重要? 生9:因为看到这幅画,尤其是香蕉上的字,他闪过一个念头,“假如现在 假如现在是……”,他意识到他可能回到了母校 师:“我”受伤后,躺在了担架上,“我”的身体被打了麻醉,“我”神智 不清,迷迷糊糊,惶惶惑惑,不停地纠缠于“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这个问题 生10:(站起来,抢着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底哪里受了伤” 师:嗯,在44节说了,“你一定要弄清楚,到底受了什么伤;另外,你现 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那么我们还有必要追问,他为什么会不断地纠缠着 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哪一个更纠缠着“我”?(学生“我是不是回到了母 校”)那我们集中一点,就来谈为什么追问“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 小说从第13节开始,从香蕉上“多哥万岁”意识到“我好像回到了母校”, 为什么前面还要写那么多的校园环境?一个已经生活了八年的校园,还不是一下 子就能够认出来啊?! 生11:这应该是一个改变了的校园,或者可能是统一复制了的校园,每 所校园都差不多 师:那他为什么又会怀疑这不是“我”的母校? 生11:因为普鲁斯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是规定了的,每一所学校布置基本 上都是差不多的能够辨认出来的一点痕迹,但也因为恶作剧不会是“我”一个而 排除了,关键是“我”失去双臂、右腿,打了麻醉,神志不清而且校园确实也改 变了,像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学校改成了医院 师:关于学校的改变,我建议大家关注一个细节,第46节,这个还留有痕 迹的十字架的印子使“我”在短短的一秒之间突然回忆起来的,也是确认这是我 的母校的一个部分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文字读一下这一段文字你最关注什 么? 生12:他们是谁?为什么拿走了十字架,对印痕是“盛怒之下”重新刷了
师:关注了人的改变,这一切都是战争造成的还有什么?很关键的一个,到目前 还没有“看到” 生 9: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上的香蕉而且他看这串香蕉时特别仔细,尤其是中 间那串香蕉上那行文字“多哥万岁”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处特别重要? 生 9:因为看到这幅画,尤其是香蕉上的字,他闪过一个念头,“假如现在, 假如现在是……”,他意识到他可能回到了母校 师:“我”受伤后,躺在了担架上,“我”的身体被打了麻醉,“我”神智 不清,迷迷糊糊,惶惶惑惑,不停地纠缠于“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这个问题 生 10:(站起来,抢着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底哪里受了伤” 师:嗯,在 44 节说了,“你一定要弄清楚,到底受了什么伤;另外,你现 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那么我们还有必要追问,他为什么会不断地纠缠着 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哪一个更纠缠着“我”?(学生“我是不是回到了母 校”)那我们集中一点,就来谈为什么追问“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 小说从第 13 节开始,从香蕉上“多哥万岁”意识到“我好像回到了母校”, 为什么前面还要写那么多的校园环境?一个已经生活了八年的校园,还不是一下 子就能够认出来啊?! 生 11:这应该是一个改变了的校园,或者可能是统一复制了的校园,每一 所校园都差不多 师:那他为什么又会怀疑这不是“我”的母校? 生 11:因为普鲁斯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是规定了的,每一所学校布置基本 上都是差不多的能够辨认出来的一点痕迹,但也因为恶作剧不会是“我”一个而 排除了,关键是“我”失去双臂、右腿,打了麻醉,神志不清而且校园确实也改 变了,像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学校改成了医院 师:关于学校的改变,我建议大家关注一个细节,第 46 节,这个还留有痕 迹的十字架的印子使“我”在短短的一秒之间突然回忆起来的,也是确认这是我 的母校的一个部分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文字读一下这一段文字你最关注什 么? 生 12:他们是谁?为什么拿走了十字架,对印痕是“盛怒之下”重新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