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苏轼
相关背景 冷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 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 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 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責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相关背景 ❖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 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 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 的第19篇。 ❖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张良 冷张良(?一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 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 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 邳p(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 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 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 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 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 不疑。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 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 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 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 为留侯。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张良 ❖ 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 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 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 邳pī(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 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 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 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 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 不疑。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 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 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 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 为留侯。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留侯张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唯帐之中,决胜于于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 绝搬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耸(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 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 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 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 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 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留侯张良 ❖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 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 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 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 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 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 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解释成语一—“运筹帷幄” 明确: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 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 划、指挥
解释成语——“运筹帷幄” 明确: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 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 划、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