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 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 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 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 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 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 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文章层次: (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 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 述“忍”与“勇”的关系。 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 人教“忍” (5)写留侯用“忍”。 四(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文章层次: 一(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 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 述“忍”与“勇”的关系。 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 人教“忍”。 三(5)写留侯用“忍”。 四(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张良拾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 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 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 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 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 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 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 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 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 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张良拾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 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 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 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 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 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 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 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 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 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太更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 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岂可谓非天乎?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 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岂可谓非天乎?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 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 为勇也 过:超过 节:气度、度量 令见:表被动 而:连词,表承接 令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 度和节操。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一般人被 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 的勇敢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 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 为勇也。 ❖ 过:超过 ❖ 节:气度、度量 ❖ 见:表被动 ❖ 而:连词,表承接 ❖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 度和节操。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一般人被 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 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