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讼 苏轼 jqk610427
苏 轼 jqk610427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独 到新颖之处。 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 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独 到新颖之处。 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 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学习目标
解题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 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 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 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 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 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 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 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 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 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 良被称为留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 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 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 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 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 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 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 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并让张良选 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 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 ,因此张 良被称为留侯。 解 题
解题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 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 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尽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 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 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 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 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 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 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 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 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解 题
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1~3节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1~3节。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