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 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 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 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 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 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 “唯能立意,才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景应 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 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 不同的审美规范
◼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 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 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 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 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 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 “唯能立意,才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景应 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 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 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 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 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 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 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 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 仑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 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 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 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 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 "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
◼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 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 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 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 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 、 "得意忘象"的理论和 艺术创作旨在"畅神" 、 "怡情"的思想。这种理 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 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 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 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 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 "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
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 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 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 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 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 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 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 《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 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 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 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 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 探索
◼ 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 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 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 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 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 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 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 《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 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 、 "真境"和"神境"的 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 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 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 探索
园林意境特征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 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 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 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 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 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 才产生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特征 ◼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 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 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 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 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 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 才产生园林意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 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 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 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 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 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 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 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 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 度和谐的体现
◼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 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 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 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 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说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 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 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 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 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 高度和谐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