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知积 古代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 记时方法、年龄称谓、 避讳方法、度 量制度以及事物命名等知识,尤多 反映于古医书中
古代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 记时方法、年龄称谓、避讳方法、度 量衡制度以及事物命名等知识,尤多 反映于古医书中。 古代文化知识
第一节 记时方法 古代的记时方法:纪日法(包括一天之 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 节日
古代的记时方法:纪日法(包括一天之 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 节日。 第一节 记时方法
记日法 干支纪日:干支就是干枝,天为干,地为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 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卵 戊辰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已 甲午 乙朱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已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卵 丙辰 丁已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据文献资料,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已日 (公元前720年2月 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 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干支纪日:干支就是干枝,天为干,地为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 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 据文献资料,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 10日)起的干支纪日, 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 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 一 、记日法
二、记时法 记时法:是一天之内的纪时法。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 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 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日入以后是黄昏,接 着是人定、夜半,随后继之以鸡鸣、昧旦、日出,这时天就亮了。 此外,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 做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这种 划分时段的方法,通用于周代
记时法:是一天之内的纪时法。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 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 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日入以后是黄昏,接 着是人定、夜半,随后继之以鸡鸣、昧旦、日出,这时天就亮了。 此外,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 做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这种 划分时段的方法,通用于周代。 二、记时法
汉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 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 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辰 子 丑 寅 卵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初 王 初 是 卵 辰 已 已 午 午 未 未 申 申 酉 酉 戌 戊 亥 亥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正 初 正 初 正 初 正 其 2 2 1 1 1 1 1 1 1 5 1 1 2 2 2 4 1 2 3 4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2 时 夜半 鸡鸣 昧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 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初 子 正 丑 初 丑 正 寅 初 寅 正 卯 初 卯 正 辰 初 辰 正 巳 初 巳 正 午 初 午 正 未 初 未 正 申 初 申 正 酉 初 酉 正 戌 初 戌 正 亥 初 亥 正 钟 点 2 3 2 4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时 段 名 夜半 鸡鸣 昧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汉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 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 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