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关的基本概念 1.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不同波长光对样品作用不同,吸收强度不同 以入A作图 next 2.吸收光谱特征:定性依据 吸收峰一→入nax 吸收谷一入min 肩峰一入sh 末端吸收→饱和σ-σ跃迁产生
三、相关的基本概念 1.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不同波长光对样品作用不同,吸收强度不同 以λ~A作图 next 2.吸收光谱特征:定性依据 吸收峰→λmax 吸收谷→λmin 肩峰→λsh 末端吸收→饱和σ-σ跃迁产生
图示 100 80 透光率 2 0 人mln ms 图1-1吸收光谱示意图 1:吸收峰2。谷3肩蜂4。末端吸收 400480·560640. (nm】 图1山2·纵坐标不同的吸收光锵图 KMO,溶液的四种浓度:S. back 20、4Bng/,lw4
图示 back
续衫.生色团(发色团): 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 具n电子和n电子的基团 产生n一n*跃迁和→n*跃迁 跃迁E较低 例:C=C;C=O;C=N;一N=N 注:当出现几个发色团共轭,则见个发色团所产生的 吸收带将消失,代之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 长将比弹个发色团的吸收波长长,强度也增强 4.助色团: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 峰加强同时使吸收峰长移的基团 >有机物:连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 例:一OH,-OR,-NH一,—NR2一,—X
续前 3.生色团(发色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 ➢ 有机化合物: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 具n 电子和π电子的基团 产生n→ π *跃迁和π→ π *跃迁 跃迁E较低 ✓ 例: C=C;C=O;C=N;—N=N— 4.助色团: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 峰加强同时使吸收峰长移的基团 ➢ 有机物:连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 ✓ 例:—OH,—OR,—NH—,—NR2—,—X 注:当出现几个发色团共轭,则几个发色团所产生的 吸收带将消失,代之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 长将比单个发色团的吸收波长长,强度也增强
续前 5.红移和蓝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 或采用不同溶剂后 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红移(长移》 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紫移,短移 6.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7.强带和弱带: Emax>105 一强带 Emin<103 →弱带
续前 5.红移和蓝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 或采用不同溶剂后 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红移(长移) 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紫移,短移) 6.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7.强带和弱带: εmax>105 → 强带 εmin<103 → 弱带
四、吸收带类型和影响因素 1.R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跃迁产生 C=O;C=N;一N=N- 。 E小,入max250~400nm,Emax<100 溶剂极性个,入max↓→蓝移(短移) 2.K带:由共轭双键的→n*跃迁产生 (一CH=CH-)n,一CH=C-CO- ·入max>200nm,Emax>104 共轭体系增长,入maxT一红移,Emax 溶剂极性↑,对于一(一CH=CH一)n一入max不变 对于一CH=C一CO一入max↑一→红 移
四、吸收带类型和影响因素 1.R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π *跃迁产生 ✓ C=O;C=N;—N=N— • E小,λmax250~400nm,εmax<100 • 溶剂极性↑,λmax↓ → 蓝移(短移) 2.K带:由共轭双键的π→ π *跃迁产生 ✓ (—CH=CH—)n,—CH=C—CO— • λmax >200nm,εmax>104 • 共轭体系增长,λmax↑→红移,εmax↑ • 溶剂极性↑,对于—(—CH=CH—)n— λmax不变 对于—CH=C—CO— λmax↑→红 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