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及重点]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 情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在我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什么季节?\"(学生齐答:\" 冬季。\″")对!现在是初冬季节。一提到冬季,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 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的!严寒几 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没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板书题目及 作者) 解题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 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 了文学。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 《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 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抗战爆发 后,老舍辞去教职,以极大热情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其创作范围也不断扩大。 1946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嘱曹昌写信请他回国。日夜 思念祖国的老舍得信立即动身,历尽艰难,于1949年底返回北京。从此热情参加各项 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创作也更加丰富 多彩,从1950年至1965年,光剧本就写了十多个,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 6
6 十六、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及重点]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 情。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我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什么季节?\"(学生齐答:\" 冬季。\")对!现在是初冬季节。一提到冬季,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 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的!严寒几 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没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板书题目及 作者) 二、解题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 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1912 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 了文学。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 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 年回国,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 《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 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抗战爆发 后,老舍辞去教职,以极大热情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其创作范围也不断扩大。 1946 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嘱曹昌写信请他回国。日夜 思念祖国的老舍得信立即动身,历尽艰难,于 1949 年底返回北京。从此热情参加各项 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创作也更加丰富 多彩,从 1950 年至 1965 年,光剧本就写了十多个,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
年)、《茶馆》(1957年),另外还有《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等都曾轰动 时。这中间,《龙须沟》影响最大,为此,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 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姓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 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 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 由此可见,山东七年多的时间,在老舍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 明确: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2.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的? 明确:作者抓住济南“温睛”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 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 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 笑的”。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黄草, 夕阳斜照薄雪,山坡卧着村庄,房顶卧点白雪,如同一幅极美的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画 第三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河水不结冰,还冒着热气;水中水藻绿意正浓,水边 垂柳弯腰照影:一片清亮的天上,像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一幅幅美景,描绘出了济南特 有的动人的冬景。 3.作者是怎样描述济南的山的?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1)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2)用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 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一\"睡\"、一\"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 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3)用比喻、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 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 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7 年)、《茶馆》(1957 年),另外还有《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等都曾轰动一 时。这中间,《龙须沟》影响最大,为此,1951 年 12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 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 年 8 月 24 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 不幸逝世,终年 67 岁。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 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 由此可见,山东七年多的时间,在老舍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 明确: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2.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的? 明确: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 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 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 笑的”。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黄草, 夕阳斜照薄雪,山坡卧着村庄,房顶卧点白雪,如同一幅极美的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画。 第三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河水不结冰,还冒着热气;水中水藻绿意正浓,水边 垂柳弯腰照影;一片清亮的天上,像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一幅幅美景,描绘出了济南特 有的动人的冬景。 3.作者是怎样描述济南的山的?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⑴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⑵用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 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 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⑶用比喻、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 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 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4)从人们的感受描述济南的山: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 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5)文章描写雪后山景的时候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写了雪后山景的\"妙 "。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 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 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 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 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 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 \"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 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4.作者又是怎样描述济南冬天的水的? 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1)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 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2)水的清、亮:作 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5.作者所描绘的济南冬天的景象给你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明确:使人感到冬天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激发了我们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四)梳理、总结、扩展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 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 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 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 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 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 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 究 布置作业] 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写一段描写我们光远中学校园景色的文字,写完课下交流
8 ⑷从人们的感受描述济南的山: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 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⑸文章描写雪后山景的时候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写了雪后山景的\"妙 \"。 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 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 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 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 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 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⑹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 \"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 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4.作者又是怎样描述济南冬天的水的? 学生朗读、讨论后明确:(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 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2)水的清、亮:作 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5.作者所描绘的济南冬天的景象给你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明确:使人感到冬天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激发了我们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四)梳理、总结、扩展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 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 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 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 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 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 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 究。 [布置作业] 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写一段描写我们光远中学校园景色的文字,写完课下交流
十七、《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体味作者对夏的独特感受。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难点: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的道理。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的独 特描绘作铺垫。 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目前我们己经进入了秋季,你对秋天有什么感受呢?(请二三 位同学交流感受) 那对于刚刚过去的夏季,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二三位同学交流感受) 这样看来,我们每一位同学对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作家梁衡又是如何看待夏天的 呢?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夏》 交流预习 请二三位同学上讲台展示并交流预习情况 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此步骤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重新拟定标题的方法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给本文重新拟定一 个标题。可以采用 的夏或夏是 的形式 学生齐读课文,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品味语言 [设计说明]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得细细地品味语言。一篇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句表 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 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 的类似情景
9 十七、《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体味作者对夏的独特感受。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学习难点: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会得出不同结论的道理。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 此步骤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的独 特描绘作铺垫。 我们知道,一年有四季,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你对秋天有什么感受呢?(请二三 位同学交流感受) 那对于刚刚过去的夏季,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二三位同学交流感受) 这样看来,我们每一位同学对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作家梁衡又是如何看待夏天的 呢?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夏》。 二.交流预习 请二三位同学上讲台展示并交流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重新拟定标题的方法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给本文重新拟定一 个标题。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夏 或 夏是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学生齐读课文,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三.品味语言 [设计说明]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得细细地品味语言。一篇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句表 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 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 的类似情景
学生先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例如:“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 “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 “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 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时机让他进行个别的朗读,也可以全班朗读某个片段。 四.课后作业 [设计说明]此步骤是通过对描写夏天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站在不 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道理。并查找资料,更多地了解夏天, 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1)寻找并阅读本册课本中以及其他书籍中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想 想:不同的作者对“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2)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 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选做 你能搜集到更多的关于夏季的资料吗? 例如:你知道夏天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能描述我们镇江夏季的特点吗? 你能说出多少关于“夏”的成语或谚语 你能找到以“夏”为主题的照片、图片或音乐吗?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教学目标: 10
10 学生先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例如:“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 “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 “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 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时机让他进行个别的朗读,也可以全班朗读某个片段。 四.课后作业 [设计说明] 此步骤是通过对描写夏天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站在不 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道理。并查找资料,更多地了解夏天, 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1.必做 1)寻找并阅读本册课本中以及其他书籍中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想一 想:不同的作者对“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2)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 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2.选做 你能搜集到更多的关于夏季的资料吗? 例如:你知道夏天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能描述我们镇江夏季的特点吗? 你能说出多少关于“夏”的成语或谚语。 你能找到以“夏”为主题的照片、图片或音乐吗? ……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