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周期B族元素与IA族元素的比较 IB 比较 (K, Rb, Cs)(Cu, Ag, Au) 价电子构型 (n-1)dn1|IB(n-1)d0 密度、熔点 较IB低, 较IA高, IB>A 沸点及金属键金属键较弱金属键较强 导电导热及延展性不如IB 很好 IB>A 第一电离能、 升华热、水合能 较IB低 较IA高 IB>A 第二、三电离能较IB高 较IA低 B<IA
6 同周期IB族元素与IA族元素的比较 性 质 IA (K, Rb, Cs) IB (Cu, Ag, Au) 比较 价电子构型 ns1 (n-1)d 10ns1 IB (n-1)d 10 密度、熔点、 沸点及金属键 较IB低, 金属键较弱 较IA高, 金属键较强 IB > IA 导电导热及延展性 不如IB 很好 IB > IA 第一电离能、 升华热、水合能 较IB低 较IA高 IB > IA 第二、三电离能 较IB高 较IA低 IB < IA
2.同周期IB族元素与B族元素的比较 性质 IB I B feu, Ag, Au (n, Cd, Hg) 价电子构型 (n-1)dns 金属性 金属活泼性差, 金属活泼性好, 原子半径小,结构紧原子半径大,晶体易变 密,金属键完全 形,金属键不完全 氧化态 Cu(+1,+2), Zn、Cd(+2) g、Au(+1,+3) Hg(+2,+1Hg2双聚) 配合物 稳定的配合物, 稳定的配合物, 共价键化合物多 Zn(+2)、Cd(+2)键共 价性弱于Cu(+1)、Ag (+1)
7 性 质 I B (Cu, Ag, Au) II B (Zn, Cd, Hg) 价电子构型 (n-1)d 10ns1 (n-1)d 10ns2 金属性 金属活泼性差, 原子半径小,结构紧 密,金属键完全 金属活泼性好, 原子半径大,晶体易变 形,金属键不完全 氧化态 Cu (+1,+2) , Ag、Au (+1,+3) Zn、Cd (+2) Hg(+2, +1 Hg2 2+ 双聚) 配合物 稳定的配合物, 共价键化合物多 稳定的配合物, Zn (+2) 、Cd (+2)键共 价性弱于Cu (+1) 、Ag (+1) 2. 同周期IB族元素与IIB族元素的比较
3.IB和ⅢB同族比较:(Z*与r互相竞争) IVB VI B BⅢA Al Z显著入,主导 Cu Zn 次要 Zr Cd n ∴金属性渐弱 Hf Au hs (周期性) 副族(IB~VI和IIA主族铝分族)金属性由上到下依 次减弱(Z因素占主导地位) 与其它主族和IB族(Sc,Y,镧系,锕系)(T因素占主导地 位)规律相反!
8 IVB …… VIII IB IIB IIIA Al Z * 显著↗,主导 Ti C u Z n Ga r ↗,次要 Zr A g C d In ∴金属性渐弱 H f A u H g T l (周期性) 3. IB和IIB同族比较:(Z*与r互相竞争) 副族(IVB ~ VIII)和IIIA主族(铝分族)金属性由上到下依 次减弱(Z*因素占主导地位), 与其它主族和IIIB族(Sc, Y,镧系, 锕系)( r因素占主导地 位)规律相反!
主族(除IA外)和IIB族金属性、非金 属性递变规律性(T因素占主导地位) IA IA IB.IVA VA VIA VIA 金属活泼性渐强 非金属活泼性渐弱
9 主族(除IIIA外)和IIIB族金属性、非金 属性递变规律性 ( r因素占主导地位) ◼ IA IIA IIIB……IVA VA VIA VIIA ◼ 金 非 ◼ 属 金 ◼ 活 属 ◼ 泼 活 ◼ 性 泼 ◼ 渐 性 ◼ 强 渐 ◼ 弱
4.熔沸点与升华热 熔沸点:IB>IBIB>IAIB<IA 升华热:IB>IBIB>IAⅢB<IA 5颜色(d-d跃迁引起) IB(+1):3d104d105d10Cu+,Ag,Au+均无色 IB(+2):Cu2+3d,Ag34,Au35有色 蓝色棕色棕色 IB:Zn230、Cd2+4d10、Hg2+5d0均无色 d-4化合物或配离子有颜色(ld跃迁引起); d和0化合物或配离子多数无色。 Hg2黄色:O2→Hg2电荷迁移跃迁引起。[Hg(Id 10
10 4. 熔沸点与升华热 熔沸点:IB >IIB IB>IA IIB<IIA 升华热:IB >IIB IB>IA IIB<IIA 5. 颜色 (d-d 跃迁引起) IB(+1) : 3d 10 4d 10 5d 10 Cu + , Ag + , Au + 均无色 IB(+2) : Cu2+ 3d 9 , Ag3+ 4d 8 , Au3+ 5d 8 有色 蓝色 棕色 棕色 IIB: Zn2+ 3d 10 、 Cd2+ 4d 10 、Hg2+ 5d 10 均无色 d 1 - d 9 化合物或配离子有颜色(d-d跃迁引起); d 0 和d 10 化合物或配离子多数无色。 HgI2黄色:O2- → Hg2+ 电荷迁移跃迁引起。 [Hg(II) d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