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却非设计美学原理著作要着重阐述的内容的一部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忽略”(当然实际上都有 必婴)。我们下面看看标准型设计美学著作是如何来讲述“设计市美要素、设计市美表现法划、设计审美历 史、设计审美文化”这儿个主要问题的。 设计审美的构成要素儿乎是所有标准型设计美学著作都沙及到的重要内容。大部分著作将设计审美要素 都涉及到一点:功能美、形式美、材质美。但是具体著作来讲,又有较大的差异。我们选样几个典型的案例 加以分析,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李超得《设计关学》将设计关的构成要素分为四点:材料关要素、结构关要素、形式关要素、功能类要 素。认为设计“首先必须忠考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如何正确选举和运用材料是直接关系设计关能 否体现的物质载体”,“对设计师而言,选择和运用好材料是艺术设计中带有工程技术性的基础学问”,要求 设计师能善于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发挥材料特质赋予材料以美的属性,因此“材料被称之为设计关的第一要 素”。(PI00)但同时又指出“任何材料的材质美,都是抽象的、潜在的关,只有结构才能赋予材料以鲜活的 生命。材料得以结构取得产品的形式,抽象的美便成为具体的产品美。'” 对“结构美要素”李超得首先界定了“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的方式”,“生产就是把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起来,结构决定者产品的根本性质”。然后分二个层面对 结构美要素进行阐释:一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结构作用和结构方式:结构的表现形式:结构的特征。 对“形式美要素”,作者认为从美学角度讲,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山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所构成。形式美 和美的形式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复杂概念。“设计美构成要素中的形式美要素,既包含了设计产品的 形式美因素,又包括了赋子产品以美的形式的寓意”。“产品的形式的美是指产品整体造型给消费者的审美感 受,而产品的形式美则专指产品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被 高度概括化、抽象化了的关。 对“功能美要素”,作者认为设计美是符合特定目的的功能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在与它相适应的形念上被 视觉化,其本质不仪符合目的性本身,而且符合目的的功能的直观体现,是功能表现中的美”。并从“功能 美体现合理的人一机一环境关系”,以及“功能与结构、形式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对“功能美”进行了 单释。(P100.109) 顾建华主编的《艺术设计审美基础》认为艺术设计的审美要素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功能美一艺术设计 最本质的要素:形态美—艺术设计最直观的审美要素:材质美—艺术设计最基本的审美要素。其中,功 能美包括产品功能的适用性、人文性、经济性、精神愉悦性四个方面。形态美主要指构成产品形态最基本的 要素(点、线、面、造型、色彩、空间等)所给人带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的价值。材质类主要是指物质材料 色彩、结构、纹样,肌理、质地等属性的关。材质又分自然材质和人造材质两种形态。“自然材质的关源于 材料的自然属性,它不依赖于任何加工和装饰,是物质材料自然浮朴、本真的生命力之美”。总之,材质的 关是物质材料的关对人的感官和心理发生作用的结果。(P47-70) 今龙生的《设计美学》在第二章“设计审美范畴论”认为主婴有“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和 形式美”五个范畴。“功能美”是设计之美区别于一般的艺术之美的重要标志。设计艺术学的“功能美”包
括“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审美功能”四种功能。“造型美主要指设计的外观形态的美, 结构美主要指设计的内在形式的美”。“造型美山形态美、色彩美、肌理美等因素组合而成,结构美的本质就 是简洁、轻巧、方便与可靠”。“材料美包括材料本身所产生的肌理美和材质美”。“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艺 术与设计活动中发现和创造的,是事物外东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是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 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和法则“。(P3465) 对“设计审美历史”。李超德的《设计美学》是共重点,分了三京来介绍:第三京造物起源与设计审美 意识的前动,第四章手工艺时代的设计观念和关学思想,第五章工业时代西方现代设计关学观点。“造物起 源与设计审关意识的萌动”又分三节“造物是人类自觉意识启蒙的结果、内在自然的人化是形式关感产生的 前提、原始积淀和艺术积淀对形式美感产生的意义”。“手工艺时代的设计观念和美学忠想”又分两节:“设 计观念的共性特征”(政治等级观念和宫廷风格的影响、宗教文化的共性影响),设计观念的地域性差别(西 方古代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中国古代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工业时代西方现代设计美学观点”分了五节 来介绍: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工业美的结构分析理论,德国产业同盟及其包蒙斯理论,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 的设计观念,设计思潮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P25-89)仪仪从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今超德的 《设计美学》对“设计审美历史”呈现为四个特点:一是非常重视,篇幅非常大,占了整个著作的四分之 强:二是介绍的时候突出总体特点的归纳总结:三是以西方设计美学历史为主体:四是设计史与设计审美历 史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别,有些地方明显就是设计史的翻版。 顾建华的《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放在第二章“审美观念的流变和艺术设计的发展”来闸述,者重分三 节:一、前工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包括两点:前工业社会中国的审关观念和艺术设计,前工业社 会西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设计):现代设计的产生和现代主义设计(包括两点:现代艺术设计的开端 艺关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包蒙斯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三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林林总总的后现代设计 (包括两点:二战后技术美学的兴起和艺术设计的发展,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后现代设计的个性化和当代最 中国设计)。总体上是按照审美观念的变化导致设计艺术的变化这一思路来阐述。(P2446) 今龙生的《设计美学》没有专设“设计审美历史”一章来阐述,但是在导论中的第二节“设计美学的形 成和发展”实质上做了较为简洁的表达。(P514)另外,在第五章“设计审美鉴赏论”从设计审美的角度分 别对“手工艺设计、服饰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半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做了较为详细的呈现。 (P103-186) 对“设计审美文化”,李龙生的《设计美学》分三节来阐述:设计审美文化的特性、设计审美文化的传 播、设计审关文化及其风格。它认为设计审关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于一体的“本元文化”,并且设计审关文化带有阶级性、发展性。设计审关文化的传播途径虽然复杂多样, 但主要是空间传播和时间传播这两种形式。并认为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设计,从文化的角度来 看设计,是对设计艺术的审美提出了史高的要求。设计艺术是文化的一种形态,而不是设计师个人的自我表 现。文化的本义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内为它的所有成员所赞成和沿用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因此文化的内涵中就 有一种集体性的特征。在这种文化士壤中创造出来的设计艺术,经过时问间和空间的传播,在使用、改善、定 12
型、传承的过程中,既显示了个人的设计智慧,又代表了群体的设计意志和设计力量。设计风格有个人风格、 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三种。设计风格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在设计艺术中的物化体现 (P90-102) 顾建华的《艺术设计的审美基础》用了“艺术设计与审美文化”标题,分“艺术设计的审美文化内涵、 艺术设计与义化思潮、艺术设计与审美清费文化”一节来阐述。认为艺术设计必须置于整个审美义化的大系 统中才能理解艺术设计的真正内涵和发展规律。顾著认真探讨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认为艺术设计一直受到 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设计与技术有者深刻的关联。设计中的每一次发展都与相应的技术进步密个可分。新技 术、新材料、新工艺对设计艺术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设计所关联的还有史为重要和深层的 人的需求服务,以及市场、消费心理等文化因素。传统社会中的艺术设计多是为权贵服务的,但是现代设计 的进步性就体现在它对设计的人性内涵的改变,现代设计的主流是追求民主化、大众化方向现代主义设计, 它将千百年来以权贵服务的设计改变为大众的设计,从而根本性地改变了设计的意识形态基础和市场基础。 设计史浓缩着人类的文化史,一个民族的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民族的文化精神。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经济全 球化的加脚,要求现代设计具有适应全球市场的全球主义风格。在这样的前提下,各个国家的设计师们,都 面临一个如何协调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全球主义风格与地方主义特征、经济中心与文化传统的问题。如何 在发展现代设计的同时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不被破坏是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随若消费主义的兴 起,设计在经济和社会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对设计审美文化,李超得的《设计美学》可能因为此著作出版较早,而没有涉及。 对“设计审美心理”。李超德的《设计美学》以第八章“审计美感”分两节来阐述:第一节设计美感的 木质特征(设计美感的直接功利性、设计美感的形象直观性、设计美感的想象创造性、设计美感的情感愉悦 性),第二节设计关感的心理因素(分设计审关的感知、设计审关的想象、设计审关情感、设计审关理解)。 作者认为,设计美感与艺术美感最直接的区别在于设计关感的产生直接来源于人的物质需要,同时设计美感 又是精神性的。设计美感的精神社会功利性和物质社会功利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可 五相转化。设计审美的潜在功利性实质上是推动设计艺术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动因之一。设计美感具 有形象的直观性。这种直观性一方面是美的特征所周有,另一方面是山长期的生活体验与审美实践所形成。 设计美感不仪具有丰富的想象性和创造性,还具有鲜明的情感愉悦性。另外,设计美感是多种心理功能综合 活动的过程和产物,人类的设计审美感受包含者两重性:一方面是个体的、自然的感受,一方面是人类的、 社会的感受。(110-119) 李龙生的《设计关学》以“设计审关体验论”来闸述设计类感的产生、发展和特点。李龙生认为人类的 关感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与原始人的巫术礼仪、图腾崇拜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狩猎巫术中出现的原始绘 画和装饰纹样,标志着人类美感的前芽。人类美感的发展,归功于劳动实践,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自然 而然地产生了审关意识。人类对形式的审美,意味着人类关感意识的真正形成。人类对设计的美感意识与审 美经验,就是在造物、装饰与设计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设计的美感特点主婴有实用功利性、情感愉悦 性和接受的普遍性这二个主要特点。设计美感,就其心理功能而言,是审美主体在观赏设计艺术时所产生的 6
积极的、综合的心理反应。它以对设计艺术的直接感受为起点,经过审美主体的想象、情感、理解,使审美 主体状得比较丰富的市美体验。设计美感的狄得,涉及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 要素。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设计艺术的美感心理要素。(P66-89) 对于第一点“设计审美表现《法则)”,项建华的《艺术设计审美基础》专痒一章来深对。认为应从“艺 术设计对秩序感的追求“、“艺术设计中美学法则的体现”、“艺术设计中变化和统一的主导关系“、“艺术设计 中形式个性的体现”四个方面加以讨论。李超得著作《设计关学》、李龙生著作《设计美学》对此问题没有 论及。 从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大家比较认可的几大板块,学术界只是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具体 内容上依然有较大的差异。 第三节设计美学应当如何讲述 作为严格意义上第一本设计美学著作,章利国的《现代设计美学》提出了要为设计美建立一个比较完整 的理论框架,这种框架“山现代设计进行审美考虑时应当涉及的几个重要的方面组成,相互之间有者某种内 在的联系”。【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序言,山东教自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对现代设计和设计艺术 美学本质规律性的探讨,并关涉到现代设计的原则和形态体系。第二章从人体工程学、环境科学和文化学等 角度分析人,人造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现代设计艺术美。第二章讨论设计信息的本质特征、构成和传 播原理以及设计信息接受的规律。第四章集中于设计审美心理的研究,尤其关注不为设计界注意却又是设计 中非常重要的设计的光影感、空间感和流行心念等方面。第五章集中讨论变化莫测的设计艺术形式,慨括出 形式关的某些希要法则及比应用规律 这部著作,并且又是作为教材(教科书)来写作的,这就决定了这本著作断有着绰路蓝缕的肇始之功, 却也埋下了许多的问趣。比,首次黔学科研究横冲直箍的带来的学科界限和学科规范建设的难趣。设计美 学到底应该讨论和研究哪些基本的问题?设计美学与设计概论、设计哲学、设计心理学等学科的边界在哪甲, 如何区别? 2000年山著名美学家陈望衡先生主编的《艺术设计美学》得以出版,这一本著作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章 利国著作的一些缺憾,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依然徘徊在设计美学的边缘,使得人们没法区分艺术设计史、 艺术设计概论与艺术设计关学的差异。 总结现今出版的设计关学著作,借鉴国外相关的设计美学著作,我们以为设计美学的撰写,应该包括这 样几个基本的结构。 一是设计关学的概念,着重讲清楚设计关学与其它关学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设计关学出现的历史原 因和价值内涵。 二是设计审关现象学。主要阐述审美主体面对设计作品时,审美是如何产生的,怎样进行的。什么样的 意象才是美的意象,这种美的意象对设计提出了什么要求,有哪些启示。 三是设计审美历史学。主要阐述中国的设计审美是如何发尼和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哪些主婴的原因。同 1
时对比西方的设计审美历史是何变化发展的。以及这些历史发展对我们今天从事设计审关实践活动及其设 计美学研究有什么价值 四是,设计审美表现学。设计审美涉及哪些主要的因素,这些要素有什么主要的特点。设计审美的表现 有哪些主要的法则? 五是设计审美心理学。设计审美心理包括哪些主要成分,有哪些主要的特点,设计审美心理是如何进行 的,对设计的启示。 六是设计审关文化学。任何具体事物的关都足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实际上没有抽象的关感。设 计审关也是这样,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审关主体看待设计关的观念及其启示。 当前,设计美学已经是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一门玉要学科,根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美学著作或者教 材销量不少,而月开设这么课程的高校不在少数(武星宽《设计关学导论》上曾经提到有400多所高校开设 了这门课程),这一方面反应了设计艺术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急需设计理论来对设计艺术实践加以总 结,从而史好地最务于设计艺术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设计美学还处于满足于教学需求 的初级阶段,这一学科还有待完善、有待发展。根据常宁生教授的意见,一个学科的完善与古要看是古具备 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训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和教学队伍:2,建立相应的学科研究和教学机构:3,创 小一批高质量的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出版反映本学科学术研究成就成果的专著:4,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的 专业学会和学术团体组织:5,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本学科专业的专题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6,建立学科 内部州对稳定的学术规范,如共同认可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专业术语、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7,广泛 参与同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并产生较强的的国际影响力。若是常宁生教授的意见基本下确的话,那么设计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来说,其建设的路途还非常遥远,有待各位同仁一起勞力。【(见[德]汉斯·贝尔廷等著:《艺 术史的终结?》,常宁生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