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者:朱则光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沉潜涵泳,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诗坛泰斗”艾青(屏显以土地为背景的诗人图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 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 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以情字切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避免了拖泥带水、波澜不惊,追求的 是种简明犀利而又能迅速激起阅读期待的艺术效果。 二、吟诵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择下面一个话题说 话。(屏显话题,学生自由吟诵)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 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 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 缓急、抑扬顿挫。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 该重读。请同学们参考屏幕上的停顿和重音标示再朗读两遍这首诗。(屏显)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者:朱则光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沉潜涵泳,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诗坛泰斗”艾青(屏显以土地为背景的诗人图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 爱这土地》,虽仅仅 10 行,共 110 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 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以情字切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避免了拖泥带水、波澜不惊,追求的 是一种简明犀利而又能迅速激起阅读期待的艺术效果。) 二、吟诵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择下面一个话题说 话。(屏显话题,学生自由吟诵)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2 1 世纪教育网 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 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 缓急、抑扬顿挫。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 该重读。请同学们参考屏幕上的停顿和重音标示再朗读两遍这首诗。(屏显)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4.再指名吟诵。 对话 怎样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怎样理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怎样理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怎样理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对话中教师的作为) (1)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资料显示: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 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 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 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2)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土地上的“河流” 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了 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 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 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板书:不屈不挠必胜信念)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 ...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1938 年 11 月 17 日 4.再指名吟诵。 三、对话 怎样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怎样理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怎样理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怎样理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对话中教师的作为) (1)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资料显示: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 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 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 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2)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土地”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土地上的“河流”、 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了 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 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 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板书:不屈不挠 必胜信念)
2.讨论学习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请学生结合诗句畅谈自己的感受) (对话中教师的作为) (1)谁还想就这一点谈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关键处析深解透,防止蜻蜓点水、虚晃—枪。 (2)大家能用朗读传达出自己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感悟还原为朗读,扎扎实实地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 (3)引申。(谈到下列诗句时,教师便“贴”着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适度地点拨校 正,推波助澜。)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里不用“嘶哑”改用“清脆”或“嘹亮”,行吗?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嘶哑”表达了“鸟儿”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哪怕唱至喉 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 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的挚诚感情。(板书:我—鸟义无反顾 ②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 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 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诗人勇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诗人为了把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而做出的郑 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 爱才能得以升华,得以永恒。巴金曾有“化作泥士,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情思,诗人 李广田也有“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的心愿。这 是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屏显着重号处文字,并板书:至死不渝)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眼里常含泪水”,诗人的感情何以浓烈至此呢?怎样理解“土地”这个形象的含义呢? (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解读)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诗人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两句 诗是全诗的精华,也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 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对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2.讨论学习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请学生结合诗句畅谈自己的感受) (对话中教师的作为) (1)谁还想就这一点谈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关键处析深解透,防止蜻蜓点水、虚晃一枪。) (2)大家能用朗读传达出自己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感悟还原为朗读,扎扎实实地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 (3)引申。(谈到下列诗句时,教师便“贴”着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适度地点拨校 正,推波助澜。)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里不用“嘶哑”改用“清脆”或“嘹亮”,行吗?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嘶哑”表达了“鸟儿”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哪怕唱至喉 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 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的挚诚感情。(板书:我——鸟 义无反顾) ②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 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 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诗人勇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诗人为了把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而做出的郑 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 爱才能得以升华,得以永恒。巴金..曾有“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的情思,诗人 李广田 ...也有“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的心愿。这 是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屏显着重号处文字,并板书:至死不渝)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眼里常含泪水”,诗人的感情何以浓烈至此呢?怎样理解“土地”这个形象的含义呢? (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解读)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诗人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两句 诗是全诗的精华,也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 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对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小结。(屏显) 艾青,是位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眷恋。在诗歌《复活的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中,都汇集着 他深沉的土地之爱、祖国之恋。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 锁着中国呀…….”“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 暖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呀,/这国土养 育了/那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北方》),“为什么我的 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正是诗人对土地这种炽烈真挚情感的最 好诠释。(板书:炽热真挚) (设计意图: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教学就应从学生而不是教师的感受、问题开始。学 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以及初步接 触文本后产生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此外, 我们一定要把握“以学为主”理念的精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3.深度对话 (1)学生背诵。 (2)屏幕上是一位同学默写的这首诗,请大家合上课本判断其正误。然后,就其中的 一个错误谈谈为什么不能这样改。(屏显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我是一只鸟, 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一然后我死了
(4)小结。(屏显) 艾青,是位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眷恋。在诗歌《复活的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中,都汇集着 他深沉的土地之爱、祖国之恋。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 锁着中国呀……”“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 暖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呀,/这国土养 育了/那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北方》),“为什么我的 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正是诗人对土地这种炽烈真挚情感的最 好诠释。(板书:炽热真挚) (设计意图: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教学就应从学生而不是教师的感受、问题开始。学 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以及初步接 触文本后产生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此外, 我们一定要把握“以学为主”理念的精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3.深度对话 (1)学生背诵。 (2)屏幕上是一位同学默写的这首诗,请大家合上课本判断其正误。然后,就其中的 一个错误谈谈为什么不能这样改。(屏显)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我是一只鸟, 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讨论点拨 第一、二行缺少的“假如”“也应该”强调的是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即使是 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不遗余力地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会使 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寓情感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 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了空吟无所依。第三行缺少的“着”强调的是“正在经受”,正 是此使诗人忧心如焚、义无反顾。第四、五行缺少的“永远”“无止息地”强调人民的反抗 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第六行缺少的“无比”强调强烈的渴望和向往:缺少的省略号表示鸟 儿要歌唱的对象还很多,不止这四个。(穿插:你能仿照文中句式再写一个吗?)第八行缺 少的“连”“也”强调鸟儿至死不渝、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第九行缺少的“常”强调悲愤 痛苦的情感一直萦绕于“我”的心中,而不是一时的冲动。第十行缺少的省略号强调的是感 情的绵长、持久、深沉,因为“深沉”一词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诗人 便在其后紧跟了六个沉重的省略点,这样,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便会更为沉重地叩击 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4.全班齐诵。 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凄 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诵一遍这首诗。(屏显正确的诗歌) 四、拓展 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是那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 深沉的民族情感,我们决不能丢掉。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 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填”一首诗。 【资料宝藏】 1.文本解读一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王继波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是诗人 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 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不可避兔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 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年 11 月 17 日 讨论点拨: 第一、二行缺少的“假如”“也应该”强调的是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即使是 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不遗余力地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会使 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寓情感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 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了空吟无所依。第三行缺少的“着”强调的是“正在经受”,正 是此使诗人忧心如焚、义无反顾。第四、五行缺少的“永远”“无止息地”强调人民的反抗 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第六行缺少的“无比”强调强烈的渴望和向往;缺少的省略号表示鸟 儿要歌唱的对象还很多,不止这四个。(穿插:你能仿照文中句式再写一个吗?)第八行缺 少的“连”“也”强调鸟儿至死不渝、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第九行缺少的“常”强调悲愤 痛苦的情感一直萦绕于“我”的心中,而不是一时的冲动。第十行缺少的省略号强调的是感 情的绵长、持久、深沉,因为“深沉”一词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诗人 便在其后紧跟了六个沉重的省略点,这样,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便会更为沉重地叩击 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4.全班齐诵。 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凄 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诵一遍这首诗。(屏显正确的诗歌) 四、拓展 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是那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 深沉的民族情感,我们决不能丢掉。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 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填”一首诗。 【资料宝藏】 1.文本解读一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王继波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 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 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 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