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特征。这就是天上地下 江间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 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 和危危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 里面。 4、答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 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 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 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 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 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巩固提升】 1、答案: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 在了江边”。 2、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 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 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 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髙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3、答案:A 4、答案:《阁夜》: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 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答案: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 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道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 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 今之概。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 2.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3.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 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 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遑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 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这个时候,安史之 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2.诗题介绍
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特征。这就是天上地下 江间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 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 和危危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 里面。 4、答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 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 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 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 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 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巩固提升】 1、答案: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 在了江边”。 2、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 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 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 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3、答案:A。 4、答案:《阁夜》: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 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5、答案: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 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道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 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笼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 今之概。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 2.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3.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知识导学】 1.背景补充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 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 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 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这个时候,安史之 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2.诗题介绍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 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 气贯成,为一组诗。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庚信的,诗中由庾的遣遇 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 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 “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 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 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 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赴( )朔漠( )省识 青冢( 千载( 环 佩(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去紫台连朔漠 ②画图省识春风面 ③独留青冢向黄昏 )( ④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 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 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立权贵们颠倒黑白 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名句填空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②过③ ,魑魅喜人 (杜甫《天末怀李白》)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④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合作探究】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 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 气贯成,为一组诗。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 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 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 “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 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 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 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赴( ) 朔漠( ) 省识 ( ) 青冢( ) 千载( ) 环 佩(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去紫台连朔漠 ( )( ) ②画图省识春风面 ( ) ③独留青冢向黄昏 ( )( ) ④环佩空归夜月魂 ( ) 3.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 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 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立权贵们颠倒黑白 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名句填空。 ①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② ,魑魅喜人 过。 (杜甫《天末怀李白》) ③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④ 一去紫台连朔漠,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