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马德里时,正是拂朗哥进攻最猖狂、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们顾不上稍事 休整直接投入了战斗。连续一个多月,他们只能在掩体里睡觉,在风地里就 餐。当敌人被打退,他们走出战壕里,已时“面目全非”:浑身衣衫褴褛, 脸上污黑,许多人头发胡子都被战火烧焦了。 最危险、最令人激动的可能要算雅拉玛山谷的战斗了。雅拉玛位于马 德里东南边,是一个狭长形的山谷,是马德里南部的屏障,也是佛朗哥军队 进攻马德里的必经之地。因此,佛朗哥在此集结了大量兵力,配备了坦克、 大炮和飞机。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和西班牙共产党第五军团共同守卫这个山 937年2月6日拂晓。寂静的雅拉玛山谷被“隆隆”的炮声和“轰 轰”的飞机马达声惊醒。大群的飞机乌鸦一般俯冲下来,一颗颗罪恶的炸弹 从飞机肚子里滚下来。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杀气腾腾的叛军直扑山口,佛 朗哥军队第三次进攻开始了 共和国的卫士们愤怒了。他们决定给这群法西斯匪徒一点颜色。机枪 吼叫着;手榴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扑敌人,有的战士甚至用步枪打下了飞机。 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蝗虫般的敌人冲上来了。守卫山口的战士只有几千人, 进攻的敌人却有数万人。但是,英勇的战士没有一个后退。几天之中他们打 退了敌人数十次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和滚木;给养完了,就用野草 和树皮代替。 当战士们把最后一块石头推到山下去时,援军赶到了。第一批坚守阵 地的勇士们这时只剩下几百人。他们疲倦得连走路都要睡着了。他们被送回 基地休养。 这场战役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佛郎哥丢了2万具尸体。而共和国方面 也伤亡1万多人。 许多国际纵队的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后来,有一首歌在国际纵队的战士中广泛流传,歌中唱到:西班牙有 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它。 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鲜花。 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 保卫自由的西班牙 他们宣誓要死守在山旁。 打败法西斯狗豺狼! 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就这样为了保卫这片他们非亲非故的土地,献出了 他们满腔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他们为正义而战,为进步而战,为和平而战。 马德里最后终于失陷了,佛朗哥在那里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但是,马德里 保卫战中所体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却给后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了 光辉的榜样。在这场战争中经受战火洗礼的许多国际纵队成员也是后来反法 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 “和平鸽”的父亲
入马德里时,正是拂朗哥进攻最猖狂、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们顾不上稍事 休整直接投入了战斗。连续一个多月,他们只能在掩体里睡觉,在风地里就 餐。当敌人被打退,他们走出战壕里,已时“面目全非”:浑身衣衫褴褛, 脸上污黑,许多人头发胡子都被战火烧焦了。 最危险、最令人激动的可能要算雅拉玛山谷的战斗了。雅拉玛位于马 德里东南边,是一个狭长形的山谷,是马德里南部的屏障,也是佛朗哥军队 进攻马德里的必经之地。因此,佛朗哥在此集结了大量兵力,配备了坦克、 大炮和飞机。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和西班牙共产党第五军团共同守卫这个山 口。 1937年2月6日拂晓。寂静的雅拉玛山谷被“隆隆”的炮声和“轰 轰”的飞机马达声惊醒。大群的飞机乌鸦一般俯冲下来,一颗颗罪恶的炸弹 从飞机肚子里滚下来。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杀气腾腾的叛军直扑山口,佛 朗哥军队第三次进攻开始了。 共和国的卫士们愤怒了。他们决定给这群法西斯匪徒一点颜色。机枪 吼叫着;手榴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扑敌人,有的战士甚至用步枪打下了飞机。 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蝗虫般的敌人冲上来了。守卫山口的战士只有几千人, 进攻的敌人却有数万人。但是,英勇的战士没有一个后退。几天之中他们打 退了敌人数十次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和滚木;给养完了,就用野草 和树皮代替。 当战士们把最后一块石头推到山下去时,援军赶到了。第一批坚守阵 地的勇士们这时只剩下几百人。他们疲倦得连走路都要睡着了。他们被送回 基地休养。 这场战役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佛郎哥丢了2万具尸体。而共和国方面 也伤亡1万多人。 许多国际纵队的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最为激烈的一场战役。 后来,有一首歌在国际纵队的战士中广泛流传,歌中唱到:西班牙有 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它。 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鲜花。 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 保卫自由的西班牙。 他们宣誓要死守在山旁。 打败法西斯狗豺狼! 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就这样为了保卫这片他们非亲非故的土地,献出了 他们满腔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他们为正义而战,为进步而战,为和平而战。 马德里最后终于失陷了,佛朗哥在那里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但是,马德里 保卫战中所体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却给后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了 光辉的榜样。在这场战争中经受战火洗礼的许多国际纵队成员也是后来反法 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 “和平鸽”的父亲
在西班牙的美丽城市马拉加,一位母亲和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正在海 天一色的沙滩上玩耍。 望着聪明伶俐的儿子,玛丽亚·毕加索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喜悦, 喃喃自语道:“这孩子,如果参军入伍,肯定能当将军;如果从事宗教,可 以成为教皇的!”正在嘻戏的孩子听到母亲的话,立即抬起头,大声地喊道: “我想成为作家,所以我是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来到 了这个世界。据母亲说,小毕加索学会发的第一个音节是“匹兹”,“匹兹” 是铅笔的缩音。年幼的毕加索是向母亲索要画笔画画吧。 毕加索的父亲是绘画教师。毕加索很小时就喜欢画画。上学后,毕加 索不喜欢一般的文化课程,他的所有作业簿上都画着各种人物。而且他常常 把鸽子带进教室。因为他喜欢画鸽子 4岁时,父亲把毕加索送到巴塞罗那美术学校。这是一所正规的艺 术学校,规模和名气都较大。考题是画一个披着被单的模特儿和一个站立的 裸体人像的素描,考试时间是一个月。 毕加索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交卷了。素描的艺术水准让阅卷老师震惊, 毕加索跳过初级班升入高级班。 15岁时,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成功的作品:《科学与仁慈》:画面上 一位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母亲,一面接受医生的搭脉诊断,一面忧伤地着 着修女怀抱中的孩子。 这幅画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更深层的含义:只有科 学和宗教才能将人类从病态的、绝望的生活境地解救出来。 1897年《科学与仁慈》入选西班牙全国美展,荣获金奖。在叔叔 的赞助下,毕加索自己一人前往首都马德里,投考圣斐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他再次以突出的成绩取得了入学资格。 学校的教条和死气沉沉的教育,使毕加索厌倦了。他经常逃学,到户 外写生,他的叔叔得知消息,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毕加索陷入饥寒交迫中。 毕加索得了一场大病,只好回父母身边,到乡间疗养。在乡间,他结 交了很多老实善良的农民朋友,毕加索同情他们的悲惨生活,并以此为素材 创作了作品《阿拉贡人的风俗》。 这幅作品在马德里和马拉加的画展上获金奖 病好后,毕加索回到了巴黎。他深入下层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不幸 遭遇抱着深切的同情,对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讽刺。这时期, 毕加索的画都以忧伤的蓝色为色调。描绘了无数表情冷淡,面容干枯,身体 僵直的被社会抛弃的孤独者。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作“蓝色时期”,代表作有 《人性》、《喝苦酒者》、《两姐妹》等 904年,长年飘泊的毕加索终于在巴黎定居下来,并且堕入情网。 美丽的姑娘奥莉维叶给毕加索带来了爱情的甜蜜和欢乐。他的画开始从抑郁 的、冰冷的蓝色转向暖洋洋的、柔和的粉红色。这一时期创作被称为“玫瑰 色时期”,代表作有《演员》等 毕加索喜欢非洲的艺术雕塑,尤其是它鲜明的立体感,他萌生了想把 这种鲜明立体感的特点,融化到绘画艺术中去。毕加索开始了他的追求和探 索 画是平面的,只能表现所制作对象的正面、侧面、顶面和底面,又怎 能显示它内在的、人眼看不到的结构呢?毕加索终于想出了方法:把所有物
在西班牙的美丽城市马拉加,一位母亲和自己活泼可爱的儿子正在海 天一色的沙滩上玩耍。 望着聪明伶俐的儿子,玛丽亚·毕加索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喜悦, 喃喃自语道:“这孩子,如果参军入伍,肯定能当将军;如果从事宗教,可 以成为教皇的!”正在嘻戏的孩子听到母亲的话,立即抬起头,大声地喊道: “我想成为作家,所以我是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来到 了这个世界。据母亲说,小毕加索学会发的第一个音节是“匹兹”,“匹兹” 是铅笔的缩音。年幼的毕加索是向母亲索要画笔画画吧。 毕加索的父亲是绘画教师。毕加索很小时就喜欢画画。上学后,毕加 索不喜欢一般的文化课程,他的所有作业簿上都画着各种人物。而且他常常 把鸽子带进教室。因为他喜欢画鸽子。 14岁时,父亲把毕加索送到巴塞罗那美术学校。这是一所正规的艺 术学校,规模和名气都较大。考题是画一个披着被单的模特儿和一个站立的 裸体人像的素描,考试时间是一个月。 毕加索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交卷了。素描的艺术水准让阅卷老师震惊, 毕加索跳过初级班升入高级班。 15岁时,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成功的作品:《科学与仁慈》:画面上, 一位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母亲,一面接受医生的搭脉诊断,一面忧伤地着 着修女怀抱中的孩子。 这幅画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更深层的含义:只有科 学和宗教才能将人类从病态的、绝望的生活境地解救出来。 1897年《科学与仁慈》入选西班牙全国美展,荣获金奖。在叔叔 的赞助下,毕加索自己一人前往首都马德里,投考圣斐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他再次以突出的成绩取得了入学资格。 学校的教条和死气沉沉的教育,使毕加索厌倦了。他经常逃学,到户 外写生,他的叔叔得知消息,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毕加索陷入饥寒交迫中。 毕加索得了一场大病,只好回父母身边,到乡间疗养。在乡间,他结 交了很多老实善良的农民朋友,毕加索同情他们的悲惨生活,并以此为素材 创作了作品《阿拉贡人的风俗》。 这幅作品在马德里和马拉加的画展上获金奖。 病好后,毕加索回到了巴黎。他深入下层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不幸 遭遇抱着深切的同情,对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讽刺。这时期, 毕加索的画都以忧伤的蓝色为色调。描绘了无数表情冷淡,面容干枯,身体 僵直的被社会抛弃的孤独者。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作“蓝色时期”,代表作有 《人性》、《喝苦酒者》、《两姐妹》等。 1904年,长年飘泊的毕加索终于在巴黎定居下来,并且堕入情网。 美丽的姑娘奥莉维叶给毕加索带来了爱情的甜蜜和欢乐。他的画开始从抑郁 的、冰冷的蓝色转向暖洋洋的、柔和的粉红色。这一时期创作被称为“玫瑰 色时期”,代表作有《演员》等。 毕加索喜欢非洲的艺术雕塑,尤其是它鲜明的立体感,他萌生了想把 这种鲜明立体感的特点,融化到绘画艺术中去。毕加索开始了他的追求和探 索。 画是平面的,只能表现所制作对象的正面、侧面、顶面和底面,又怎 能显示它内在的、人眼看不到的结构呢?毕加索终于想出了方法:把所有物
体的形象破坏后重新解体、肢解,然后再重新进行主观的组成。这种尝试被 后人称作立体主义的创作。 907年,26岁的毕加索完成了的立体主义创作的代表作:《亚威 农少女》。 这幅作品用了毕加索四个月的时间,创作了17张草图。作品完全打 乱了传统绘画的全部技巧,画面上是五个裸体少女。他们的身躯是粉红色的, 没有什么装饰。左面3人身体呈菱形,眼睛是橄榄形的,似乎戴着面具,具 有黑人雕刻的特点。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不可思议地反转到身体的侧右方向拉 着赭红色的幕布,另有一个有一只几乎占据全脸的眼睛,另两个裸女是侧面 像,但尖尖的鼻子却是侧面的,右边的两个面目狰狞恐怖,仿佛从阴间闯来。 蹲着的一个脸部转向右方,站着的一个脸部是一个突出的鼻状物。这五个少 女排列成从左下方到右上方的对角线,在蓝色的背景映衬下显得非常突出。 这幅画一问世便像一枚炸弹投向巴黎画坛。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说毕 加索发疯了,有人对全新的表现方法感到震惊。三十年后,这幅画才正式展 出,毕加索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毕加索生活的时期,他的祖国西班牙也多灾 多难。一个又一个的专制王朝和军事独裁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 36年2月,西班牙成立了以进步的共产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新政府。但11 月时,反动军官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进攻首都马德里。西班牙陷 入内战。 1937年4月26日,德国的飞机轰炸了西班牙一个不设防的小镇 格尔尼卡,夺去了160O多无辜居民的生命,而全镇居民只有7000多 人 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愤怒不已。56岁的他颤抖地拿起画笔,创作了巨 幅壁画《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4米多宽,约9米长,是举世闻名的杰作。这幅作品以 白黑、灰为基调,弥漫着悲壮的气氛。画面上画有众多的人物,他们挣扎 控诉、呼号,作品中有四位妇女,她们尖叫着,哀号着,有的正从着火的楼 上逃跑,有的正抱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哭喊,有的无望地伸展着手……画的左 上方,有一头立着犄角的冷漠无情的牛,人工调配的太阳是一匹被长矛刺穿 背部的马……毕加索说《格尔尼卡》具有象征意味:公牛代表了残暴和黑暗 马代表了人民……毕加索不仅控诉了德军在格尔尼卡犯下的罪恶,同时也控 诉所有战争的罪恶。 1944年9月,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饭面1949年,毕加索向国际会议—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捐献了一幅石 ,画上是一位俊秀美丽的少女头像,边上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鸽子。 这幅画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人民爱好和平的热切愿望,画上那只可爱的 白鸽,立即成为和平的象征,迅速出现在世界各地,被人们称为“和平鸽’ 毕加索则被称为“和平鸽之父”。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作了一首诗:毕加索 的和平鸽展开翅膀,翱翔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止它的 翱翔。 971年,毕加索9O诞辰。法国卢浮宫举办了毕加索的画展。法 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亲自主持了画展的开幕式,他说:“毕加索是一座火 山……无论画女人的面容还是小丑,都迸发出青春的火焰。”1973年4 月7日,患流感的毕加索死在自己的画室里。他曾说过;“回到斗牛场吧
体的形象破坏后重新解体、肢解,然后再重新进行主观的组成。这种尝试被 后人称作立体主义的创作。 1907年,26岁的毕加索完成了的立体主义创作的代表作:《亚威 农少女》。 这幅作品用了毕加索四个月的时间,创作了17张草图。作品完全打 乱了传统绘画的全部技巧,画面上是五个裸体少女。他们的身躯是粉红色的, 没有什么装饰。左面3人身体呈菱形,眼睛是橄榄形的,似乎戴着面具,具 有黑人雕刻的特点。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不可思议地反转到身体的侧右方向拉 着赭红色的幕布,另有一个有一只几乎占据全脸的眼睛,另两个裸女是侧面 像,但尖尖的鼻子却是侧面的,右边的两个面目狰狞恐怖,仿佛从阴间闯来。 蹲着的一个脸部转向右方,站着的一个脸部是一个突出的鼻状物。这五个少 女排列成从左下方到右上方的对角线,在蓝色的背景映衬下显得非常突出。 这幅画一问世便像一枚炸弹投向巴黎画坛。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说毕 加索发疯了,有人对全新的表现方法感到震惊。三十年后,这幅画才正式展 出,毕加索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毕加索生活的时期,他的祖国西班牙也多灾 多难。一个又一个的专制王朝和军事独裁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 36年2月,西班牙成立了以进步的共产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新政府。但11 月时,反动军官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进攻首都马德里。西班牙陷 入内战。 1937年4月26日,德国的飞机轰炸了西班牙一个不设防的小镇 格尔尼卡,夺去了1600多无辜居民的生命,而全镇居民只有7000多 人。 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愤怒不已。56岁的他颤抖地拿起画笔,创作了巨 幅壁画《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4米多宽,约9米长,是举世闻名的杰作。这幅作品以 白黑、灰为基调,弥漫着悲壮的气氛。画面上画有众多的人物,他们挣扎、 控诉、呼号,作品中有四位妇女,她们尖叫着,哀号着,有的正从着火的楼 上逃跑,有的正抱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哭喊,有的无望地伸展着手……画的左 上方,有一头立着犄角的冷漠无情的牛,人工调配的太阳是一匹被长矛刺穿 背部的马……毕加索说《格尔尼卡》具有象征意味:公牛代表了残暴和黑暗, 马代表了人民……毕加索不仅控诉了德军在格尔尼卡犯下的罪恶,同时也控 诉所有战争的罪恶。 1944年9月,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1949年,毕加索向国际会议——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捐献了一幅石 版画,画上是一位俊秀美丽的少女头像,边上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鸽子。 这幅画简洁明快地表达了人民爱好和平的热切愿望,画上那只可爱的 白鸽,立即成为和平的象征,迅速出现在世界各地,被人们称为“和平鸽”, 毕加索则被称为“和平鸽之父”。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作了一首诗:毕加索 的和平鸽展开翅膀,翱翔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止它的 翱翔。 1971年,毕加索90诞辰。法国卢浮宫举办了毕加索的画展。法 国总统乔治·蓬皮杜亲自主持了画展的开幕式,他说:“毕加索是一座火 山……无论画女人的面容还是小丑,都迸发出青春的火焰。”1973年4 月7日,患流感的毕加索死在自己的画室里。他曾说过;“回到斗牛场吧
在哪里死得其所。”他终于壮烈地死在自己的“斗牛场”上了。他死后留下 了1800幅油画,3万件版画,7OOO多幅素描。 慕尼黑阴谋 当日本的铁蹄踏入中国的时候,欧洲上空也弥漫着浓厚的战争气氛 1938年3月,德国一枪不发,便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紧盯下一 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地处欧洲中心,德国人占领捷克后,就可以把它做为向东进攻苏 联的跳板,向西进击英、法的重要阵地了 在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利 用这地区居民和德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在那里也搞了纳粹党组织,并指挥 他们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自治”。实际上是要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归附德 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 伸张主义”。他扬言要对捷发动战争,又大规模的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调 集军队,拟订了“绿色计划”,准备10月1日为进攻捷克的日子,眼看兵 临城外,捷克政府也加强边境的作战兵力。两军对峙,战争似乎就要一触即 发了。 在这危急时刻,最伤脑筋的是英法等国领导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彻夜 不眠。 1938年9月13日,希特勒收到张伯伦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 文是:“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堂堂的大英帝国首相,为何要如此迫 不及待地求见希特勒呢?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 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如果德军进攻捷克,英法按照条约规 定必然卷入对德战争中,西欧的战火就将蔓延开来。由于考虑到自身的利益。 张伯伦紧张万分,法国首相达拉第也胆战心惊,达拉第打电报给张伯伦,催 他去见希特勒,要他“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9月15日张伯伦匆匆赶路,生平第一次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在慕 尼黑着陆。之后,又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德国的贝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希特勒喜岀望外,他正在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的德军 实力有限,准备攻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个装备精良的师 德国的国防军参谋部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如果英法坚决站在捷克· 边,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如今张伯伦登门求和,这不是现成的敲诈 机会吗?希特勒和张伯伦的谈判在一间密室秘密进行。据战后查获的当时翻 译官的笔记透露,当时希特勒大谈他对德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对德英亲善 的“功劳”。最后他杀气腾腾地威胁道:“不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 克境内③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 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连忙反驳:“如果元首决定动武,那我们还有什么谈 判的必要?”希特勒猛然提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这时的希
在哪里死得其所。”他终于壮烈地死在自己的“斗牛场”上了。他死后留下 了1800幅油画,3万件版画,7000多幅素描。 慕尼黑阴谋 当日本的铁蹄踏入中国的时候,欧洲上空也弥漫着浓厚的战争气氛。 1938年3月,德国一枪不发,便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又紧盯下一 个目标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地处欧洲中心,德国人占领捷克后,就可以把它做为向东进攻苏 联的跳板,向西进击英、法的重要阵地了。 在靠近德捷边境的捷克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利 用这地区居民和德国人同一种族的关系,在那里也搞了纳粹党组织,并指挥 他们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自治”。实际上是要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归附德 国。 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 “伸张主义”。他扬言要对捷发动战争,又大规模的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调 集军队,拟订了“绿色计划”,准备10月1日为进攻捷克的日子,眼看兵 临城外,捷克政府也加强边境的作战兵力。两军对峙,战争似乎就要一触即 发了。 在这危急时刻,最伤脑筋的是英法等国领导人,英国首相张伯伦彻夜 不眠。 1938年9月13日,希特勒收到张伯伦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 文是:“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堂堂的大英帝国首相,为何要如此迫 不及待地求见希特勒呢?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在英法保护下恢复 了主权,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如果德军进攻捷克,英法按照条约规 定必然卷入对德战争中,西欧的战火就将蔓延开来。由于考虑到自身的利益。 张伯伦紧张万分,法国首相达拉第也胆战心惊,达拉第打电报给张伯伦,催 他去见希特勒,要他“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9月15日张伯伦匆匆赶路,生平第一次坐了7个小时的飞机,在慕 尼黑着陆。之后,又乘坐3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德国的贝斯加登拜见希特勒。 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在为侵略捷克的事大伤脑筋。因为当时的德军 实力有限,准备攻打捷克的只有12个师,而捷克却有35个装备精良的师; 德国的国防军参谋部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如果英法坚决站在捷克一 边,希特勒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如今张伯伦登门求和,这不是现成的敲诈 机会吗?希特勒和张伯伦的谈判在一间密室秘密进行。据战后查获的当时翻 译官的笔记透露,当时希特勒大谈他对德国人民、对国际和平、对德英亲善 的“功劳”。最后他杀气腾腾地威胁道:“不论用什么办法,这次都要解决捷 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为此打一场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 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连忙反驳:“如果元首决定动武,那我们还有什么谈 判的必要?”希特勒猛然提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这时的希
特勒已不是谈苏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问题,而是赤裸裸地要求把这一地区割 让给德国了。 这一问题并没使张伯伦大为吃惊,来谈判之前,他已同法国商定,两 国决不会帮助捷克作战,而且决心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 协了。 张伯伦慢条斯理地说:“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 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这暗示他同意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了。 9月16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当晚召开内阁会议,鼓吹只有把苏台 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阻止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9月18日达拉第也愁眉 苦脸地赶到伦敦。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 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 帝国”。 第二天,英、法两国向捷政府提岀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在 人民的压力下,捷克政府起初拒绝这一“建议”。英、法以解除盟约要挟 还警告如果因此发动战争,威胁到欧洲的利益,捷克要负全部责任。在万般 无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屈从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 首官”里进行会谈。其实这次会谈没有新的内容,只是给已达成的交易补办 个手续。 第二天凌晨1时半,四国便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根据协定,捷克必 须从10月1日开始的十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地交给 德国。捷克的两名代表在会谈前已经来到,但不许参加会谈,只能在会议室 外的隔壁房间里等待四个大国的判决。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最后一次领土要 求。但在第二年的③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再过五个月,就以侵略波 兰挑起了对英、法的全面战争。 英、法两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牺牲小国的利益。去助长法 西斯的野心,最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消灭褐色瘟疫” 1932年冬。一个寒冷的早晨,罗曼·罗兰家的门铃响了起来。德 国驻日内瓦领事带着两名随从登门造访 尊敬的罗曼·罗兰先生,”领事脸上挂着谦恭的笑容,“为了表彰您在 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敝国总统兴登堡先生特委托我向您赠送一枚‘歌 德勋章’,请你接受这一崇高的荣誉。”这位领事先生的话音未落,就听见罗 曼·罗兰那浑厚的男中音厉声回答:“我不能接受这一荣誉!今天的德国已 非歌德之德国。自由被抛弃,人权被践踏。反对党受排挤,犹太人遭受迫害· 凡此种种已引起全世界的公愤。我怎能在这时候接受来自德国的“荣誉’呢” 这是罗曼·罗兰在与纳粹分子的斗争中所碰到无数事件中的一件小事 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和音乐家,以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而蜚声
特勒已不是谈苏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问题,而是赤裸裸地要求把这一地区割 让给德国了。 这一问题并没使张伯伦大为吃惊,来谈判之前,他已同法国商定,两 国决不会帮助捷克作战,而且决心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 协了。 张伯伦慢条斯理地说:“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 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这暗示他同意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了。 9月16日,张伯伦回到伦敦。当晚召开内阁会议,鼓吹只有把苏台 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阻止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9月18日达拉第也愁眉 苦脸地赶到伦敦。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英、法炮制了一项出卖捷克的计划: “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 帝国”。 第二天,英、法两国向捷政府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在 人民的压力下,捷克政府起初拒绝这一“建议”。英、法以解除盟约要挟, 还警告如果因此发动战争,威胁到欧洲的利益,捷克要负全部责任。在万般 无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屈从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在慕尼黑的“元 首官”里进行会谈。其实这次会谈没有新的内容,只是给已达成的交易补办 个手续。 第二天凌晨1时半,四国便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根据协定,捷克必 须从10月1日开始的十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地交给 德国。捷克的两名代表在会谈前已经来到,但不许参加会谈,只能在会议室 外的隔壁房间里等待四个大国的判决。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最后一次领土要 求。但在第二年的3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再过五个月,就以侵略波 兰挑起了对英、法的全面战争。 英、法两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牺牲小国的利益。去助长法 西斯的野心,最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消灭褐色瘟疫” 1932年冬。一个寒冷的早晨,罗曼·罗兰家的门铃响了起来。德 国驻日内瓦领事带着两名随从登门造访。 “尊敬的罗曼·罗兰先生,”领事脸上挂着谦恭的笑容,“为了表彰您在 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敝国总统兴登堡先生特委托我向您赠送一枚‘歌 德勋章’,请你接受这一崇高的荣誉。”这位领事先生的话音未落,就听见罗 曼·罗兰那浑厚的男中音厉声回答:“我不能接受这一荣誉!今天的德国已 非歌德之德国。自由被抛弃,人权被践踏。反对党受排挤,犹太人遭受迫害…… 凡此种种已引起全世界的公愤。我怎能在这时候接受来自德国的‘荣誉’呢”! 这是罗曼·罗兰在与纳粹分子的斗争中所碰到无数事件中的一件小事。 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和音乐家,以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而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