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跟他们废什么话,抢啊!”这一下像是在油锅里扔了一个炸弹似的, 渔妇们一拥而上,老板、老板娘和店伙计被她们推到一边,10OO多袋大 米很快被一抢而空。等伙计带着警察赶到后,只看见坐在地上嚎哭的老板夫 妇 富山县的抢米风潮很快波及全国。此时的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早已 犹如浇满了油的干柴。富山县的渔妇们的行动,无疑等于在上面点着了火。 8月11日,大阪市民和工人暴功,捣毁或抢光了250多家米店;次日, 米商最集中的神户几万市民发生暴动,几家最大的米店被捣毁。有个大奸商 叫铃木,不但被烧掉了大米总店,连住宅也被愤怒的市民们一把火烧掉。名 古屋的市民喊出了“打倒寺内内阁”的口号。在首都东京,虽然警察当局加 强了戒备,在各米店、工厂和富人住宅前加了岗哨,仍然有几万市民进行游 行示威,并试图捣毁米店,8月中旬。“米骚动”达到高潮。随后,各大城 市的暴动相继被镇压下去,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米骚动”继续持续着 918年日本这场“米骚动”波及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参加的 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一部分海军水兵也参加了暴动。这次风潮沉重地 打击了日本政府,使他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当时的寺内内阁在这场骚乱中 倒了台,新上台的原敬内阁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降低米价,惩治奸商。人 民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部分胜利。 新经济政策 一个美国青年来到克里姆林宫前,路上的人们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他 很快人们就得知他就是受列宁热情邀请而来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 当时23岁的哈默已是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独一无二白手起家 的百万富翁。1921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原本想帮助医治 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规模的饥荒所引起的灾难却使他大为震惊。他立 刻用1◎o万美元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销售。 列宁知道这件事后,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在办公室里,列宁用英语和 哈默交谈着,他问起哈默在苏俄旅行的印象。哈默告诉他说自己刚在饥荒地 区和乌拉尔地区呆了一个月。列宁听到这里,脸色露岀忧郁的神情,缓慢地 说:“是的,饥荒。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当然这种工作很需 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列宁 顺手从桌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一边说:“瞧!这是 你们人民做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代 替人的双手。”他放下杂志,“我们是个落后的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 你们和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美国可以在这里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 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 工程技术人员。”哈默谈起访问乌拉尔区的印象,认为俄国的物资人力都很 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计的要好。列宁点点头。“不错,内战使一切 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 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
一声:“跟他们废什么话,抢啊!”这一下像是在油锅里扔了一个炸弹似的, 渔妇们一拥而上,老板、老板娘和店伙计被她们推到一边,1000多袋大 米很快被一抢而空。等伙计带着警察赶到后,只看见坐在地上嚎哭的老板夫 妇。 富山县的抢米风潮很快波及全国。此时的日本,民众的不满情绪早已 犹如浇满了油的干柴。富山县的渔妇们的行动,无疑等于在上面点着了火。 8月11日,大阪市民和工人暴功,捣毁或抢光了250多家米店;次日, 米商最集中的神户几万市民发生暴动,几家最大的米店被捣毁。有个大奸商 叫铃木,不但被烧掉了大米总店,连住宅也被愤怒的市民们一把火烧掉。名 古屋的市民喊出了“打倒寺内内阁”的口号。在首都东京,虽然警察当局加 强了戒备,在各米店、工厂和富人住宅前加了岗哨,仍然有几万市民进行游 行示威,并试图捣毁米店,8月中旬。“米骚动”达到高潮。随后,各大城 市的暴动相继被镇压下去,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米骚动”继续持续着。 1918年日本这场“米骚动”波及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参加的 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一部分海军水兵也参加了暴动。这次风潮沉重地 打击了日本政府,使他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当时的寺内内阁在这场骚乱中 倒了台,新上台的原敬内阁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降低米价,惩治奸商。人 民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部分胜利。 新经济政策 一个美国青年来到克里姆林宫前,路上的人们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他。 很快人们就得知他就是受列宁热情邀请而来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 当时23岁的哈默已是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独一无二白手起家 的百万富翁。1921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原本想帮助医治 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规模的饥荒所引起的灾难却使他大为震惊。他立 刻用100万美元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销售。 列宁知道这件事后,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在办公室里,列宁用英语和 哈默交谈着,他问起哈默在苏俄旅行的印象。哈默告诉他说自己刚在饥荒地 区和乌拉尔地区呆了一个月。列宁听到这里,脸色露出忧郁的神情,缓慢地 说:“是的,饥荒。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当然这种工作很需 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列宁 顺手从桌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一边说:“瞧!这是 你们人民做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代 替人的双手。”他放下杂志,“我们是个落后的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 你们和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美国可以在这里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 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 工程技术人员。”哈默谈起访问乌拉尔区的印象,认为俄国的物资人力都很 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计的要好。列宁点点头。“不错,内战使一切 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 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
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提供很好的机会。”哈默怀着极大的 兴趣听列宁谈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帝国 主义列强惊恐万分,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德 国,都派出军队入侵苏俄,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 乱,企图一举颠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布尔什 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带领着人民,经过近3年的浴血奋斗,到1920年10 月,终于打败了国内外的武装,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但是,新的政权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治理战争留下的巨大 创伤。饥荒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灾难,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府经济上帮助 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靴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 活。而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千百个工厂处于半毁坏状态,多数 设备破旧得如同废钢烂铁;铁路运输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被炸毁,几千 公里长的铁轨报废,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期限使用;一部分工人失业, 跑到了农村。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 里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时刻准备进行颠覆活动。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和政府必须来个重大转变。斗争的 重心要逐渐转到经济方面,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必须把机器和 货物供应到农村,从经济上加强工农联盟;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经济政策的决 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 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等 尽管这些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它明显对恢复经济起到了巨大作 用 哈默从同列宁的谈话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不久后,哈默就成了第 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坚决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 特到俄国开办企业,经销汽车和拖拉机,于是其他一些公司也蜂拥而来。后 来,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厂。虽然福特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 但对这笔生意却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保证了外国商人 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也使苏俄冲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1922年12月,第一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苏维埃社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青年人的任务 920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即将结束。年轻的共和国满目疮痍, 百废待兴。苏联人面临着许多任务:肃清弗兰克尔残余白匪,恢复和发展生
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提供很好的机会。”哈默怀着极大的 兴趣听列宁谈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帝国 主义列强惊恐万分,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德 国,都派出军队入侵苏俄,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 乱,企图一举颠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布尔什 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带领着人民,经过近3年的浴血奋斗,到1920年10 月,终于打败了国内外的武装,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但是,新的政权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治理战争留下的巨大 创伤。饥荒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灾难,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府经济上帮助 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靴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 活。而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千百个工厂处于半毁坏状态,多数 设备破旧得如同废钢烂铁;铁路运输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被炸毁,几千 公里长的铁轨报废,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期限使用;一部分工人失业, 跑到了农村。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 里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时刻准备进行颠覆活动。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和政府必须来个重大转变。斗争的 重心要逐渐转到经济方面,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必须把机器和 货物供应到农村,从经济上加强工农联盟;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经济政策的决 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 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等 等。 尽管这些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它明显对恢复经济起到了巨大作 用。 哈默从同列宁的谈话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不久后,哈默就成了第 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坚决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 特到俄国开办企业,经销汽车和拖拉机,于是其他一些公司也蜂拥而来。后 来,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厂。虽然福特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 但对这笔生意却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保证了外国商人 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也使苏俄冲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1922年12月,第一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苏维埃社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青年人的任务 1920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即将结束。年轻的共和国满目疮痍, 百废待兴。苏联人面临着许多任务:肃清弗兰克尔残余白匪,恢复和发展生
产,提高经济效率,进行文化科学建设,等等。然而,在此时,列宁却提出 青年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 列宁的这一要求是在苏联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这次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正是在此次会议上,列宁为今后的青年 工作指出了方向 代表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倾听列宁演讲的。然而,“学习”这一字眼使 他们迷惑不解:怎么能在国内外形势这么复杂时谈论“学习”呢?然而,他 们的疑惑很快解除了。列宁以他那惯有的极富热情和鼓舞人心的语气解释 道,是的,青年们应该学习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像那些书呆子和牛皮 大王所认为的那样,从教科书和通俗小册子里就能学到。它需要的是艰苦而 复杂的劳动,是要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列宁举例说,在完成了 保卫共和国的任务后,现在的任务是要恢复工业和农业。然而,只有在现代 最新科学基础上才能恢复工农业,这个基础就是电力化。然而,如果连字都 不识,又怎能谈得上掌握最先进的电气化知识和技术呢?就更谈不上把它应 用到工农业各个部门中去了。因此,只有接受现代教育,青年们才能肩负起 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没有这种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而已。 谈到这里,列宁深深地望着聚精会神的青年们那一张张充满渴望和热 情的脸,热情洋溢地说:“你们应是千百万青年中的第一批共产主义建设 者!”青年们恍然大悟,他们以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来表达他们对自己领 袖的崇敬之情。接着,庄严雄壮的《国际歌》奏响了。在那悲壮的乐曲声中 每个人更加明白了“学习共产主义”的含义,他们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列宁 的期望,完成他们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星期六义务劳动” 19年4月12日,星期六。下午,所有上班工作的人都回家了 股股炊烟伴随着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从城里各处飘起来,似乎在劝诱着人 们,赶紧回家吧!然而,就在此时,莫斯科一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里, 却活动着一些忙碌的人影。只听见两台机车旁不时发出“叮叮噹噹”的敲击 声,偶尔还有低声的谈话声。 原来,这是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的党支部成员和积极分子在进行 义务劳动,抢修两台坏损的机车。这一年,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 考验,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军的叛乱,内外夹击着这个新生 的红色政权。在这危急关头,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出号召,倡议全体苏维埃 公民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以革命精神从事每一项工作,共同渡过眼前的难关 这个机车库的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在星期六下了班也不回家,继续工作 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经过了一天的工作,大家本已很疲劳了,半磅定量供应的面包,早已 随着汗水蒸发了出去。肚子饿得“咕咕”叫着,表示“抗议”。然而,眼见 两列军车因没有机车而停在车站,车上的红军眼巴巴地盼着到前线去,人们
产,提高经济效率,进行文化科学建设,等等。然而,在此时,列宁却提出, 青年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 列宁的这一要求是在苏联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这次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正是在此次会议上,列宁为今后的青年 工作指出了方向。 代表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倾听列宁演讲的。然而,“学习”这一字眼使 他们迷惑不解:怎么能在国内外形势这么复杂时谈论“学习”呢?然而,他 们的疑惑很快解除了。列宁以他那惯有的极富热情和鼓舞人心的语气解释 道,是的,青年们应该学习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像那些书呆子和牛皮 大王所认为的那样,从教科书和通俗小册子里就能学到。它需要的是艰苦而 复杂的劳动,是要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列宁举例说,在完成了 保卫共和国的任务后,现在的任务是要恢复工业和农业。然而,只有在现代 最新科学基础上才能恢复工农业,这个基础就是电力化。然而,如果连字都 不识,又怎能谈得上掌握最先进的电气化知识和技术呢?就更谈不上把它应 用到工农业各个部门中去了。因此,只有接受现代教育,青年们才能肩负起 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没有这种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而已。 谈到这里,列宁深深地望着聚精会神的青年们那一张张充满渴望和热 情的脸,热情洋溢地说:“你们应是千百万青年中的第一批共产主义建设 者!”青年们恍然大悟,他们以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来表达他们对自己领 袖的崇敬之情。接着,庄严雄壮的《国际歌》奏响了。在那悲壮的乐曲声中, 每个人更加明白了“学习共产主义”的含义,他们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列宁 的期望,完成他们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星期六义务劳动” 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下午,所有上班工作的人都回家了。 一股股炊烟伴随着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从城里各处飘起来,似乎在劝诱着人 们,赶紧回家吧!然而,就在此时,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里, 却活动着一些忙碌的人影。只听见两台机车旁不时发出“叮叮噹噹”的敲击 声,偶尔还有低声的谈话声。 原来,这是喀山铁路分局一个机车库的党支部成员和积极分子在进行 义务劳动,抢修两台坏损的机车。这一年,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 考验,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军的叛乱,内外夹击着这个新生 的红色政权。在这危急关头,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出号召,倡议全体苏维埃 公民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以革命精神从事每一项工作,共同渡过眼前的难关。 这个机车库的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在星期六下了班也不回家,继续工作, 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经过了一天的工作,大家本已很疲劳了,半磅定量供应的面包,早已 随着汗水蒸发了出去。肚子饿得“咕咕”叫着,表示“抗议”。然而,眼见 两列军车因没有机车而停在车站,车上的红军眼巴巴地盼着到前线去,人们
又怎么能去理会肚子的“抗议”呢?深夜12点,两台机车修好了,军车在 雄浑的《国际歌》声中缓缓驶岀,工人们挥动着帽子,眼里流下了热泪。 这件事情很快在喀山铁路分局传开了。分局党委敏感地意识到,这是 工人们为了支援前线而作出的又一个重大牺牲,也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 性的一次体现。他们决定在全分局推广这一做法,每星期六下班后继续进行 六小时义务劳动,称为“星期六义务劳动”。 当时,苏维埃共和国内忧外患,生产严重不足。喀山铁路分局这一决 定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劳动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前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一由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首创发起的、带有真正共产主义精神的 “星期六义务劳动”立刻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注意。《真理报》、《消息报》 等各大报刊进行了大量报道。 年轻苏维埃共和国的缔造者,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列宁从报上看到了 这一消息,立刻肯定了这一做法,称之为“伟大的创举”。他号召全体青年 团员都向喀山铁路分局的工人们学习,广泛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并于 19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亲自参加了清理克里姆林宫广场的义务 劳动。于是,一个由人民群众首创发起、由共和国领袖倡导和号召的带有共 产主义奉献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在苏维埃共和国的广袤大地上开 展起来了。 列宁逝世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他每天工作十几个 小时。在十月革命前后那些最艰苦和繁忙的日子里,他甚至一天要工作二十 个小时以上。 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 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由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即广 大工农群众来管理和建设国家;他领导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 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他使人们相信, 人类从前只是作为理想的公平和正义正在变成现实,从而鼓舞起人们对生活 的巨大勇气……然而,奇迹的创造是要付出超人代价的。由于长期超负荷 超强度工作,列宁的身体状况开始衰弱。头疼、失眠这些脑力劳动过度的症 状无情地折磨着他。他以坚韧的意志力顽强地坚持工作,指导着苏维埃布尔 什维克党的工作。1922年,他带病参加了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并在 会上作了报告。从1922年5月起,在医生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坚持下 列宁到了莫斯科郊外哥尔克村去疗养。在这里,他的动脉硬化症第一次严重 发作,连语言功能也发生了障碍,经过治疗,2个月后病情有所好转。 病中的列宁仍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并不时和前来探望他的政治 局成员们讨论工作。医生不得采取强硬措施,严格禁止他的这一切活动。 11月20日,在列宁的强烈要求下,他参加了莫斯科苏维埃全体会 议,并发表了演说。然而这却是他最后一次发表公开演说了。 十几天后,病魔再次袭击了列宁。他的右半身彻底瘫痪了
又怎么能去理会肚子的“抗议”呢?深夜12点,两台机车修好了,军车在 雄浑的《国际歌》声中缓缓驶出,工人们挥动着帽子,眼里流下了热泪。 这件事情很快在喀山铁路分局传开了。分局党委敏感地意识到,这是 工人们为了支援前线而作出的又一个重大牺牲,也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 性的一次体现。他们决定在全分局推广这一做法,每星期六下班后继续进行 六小时义务劳动,称为“星期六义务劳动”。 当时,苏维埃共和国内忧外患,生产严重不足。喀山铁路分局这一决 定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劳动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前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一由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首创发起的、带有真正共产主义精神的 “星期六义务劳动”立刻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注意。《真理报》、《消息报》 等各大报刊进行了大量报道。 年轻苏维埃共和国的缔造者,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列宁从报上看到了 这一消息,立刻肯定了这一做法,称之为“伟大的创举”。他号召全体青年 团员都向喀山铁路分局的工人们学习,广泛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并于 19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亲自参加了清理克里姆林宫广场的义务 劳动。于是,一个由人民群众首创发起、由共和国领袖倡导和号召的带有共 产主义奉献精神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在苏维埃共和国的广袤大地上开 展起来了。 列宁逝世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他每天工作十几个 小时。在十月革命前后那些最艰苦和繁忙的日子里,他甚至一天要工作二十 个小时以上。 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 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由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即广 大工农群众来管理和建设国家;他领导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 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他使人们相信, 人类从前只是作为理想的公平和正义正在变成现实,从而鼓舞起人们对生活 的巨大勇气……然而,奇迹的创造是要付出超人代价的。由于长期超负荷、 超强度工作,列宁的身体状况开始衰弱。头疼、失眠这些脑力劳动过度的症 状无情地折磨着他。他以坚韧的意志力顽强地坚持工作,指导着苏维埃布尔 什维克党的工作。1922年,他带病参加了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并在 会上作了报告。从1922年5月起,在医生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坚持下, 列宁到了莫斯科郊外哥尔克村去疗养。在这里,他的动脉硬化症第一次严重 发作,连语言功能也发生了障碍,经过治疗,2个月后病情有所好转。 病中的列宁仍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并不时和前来探望他的政治 局成员们讨论工作。医生不得采取强硬措施,严格禁止他的这一切活动。 11月20日,在列宁的强烈要求下,他参加了莫斯科苏维埃全体会 议,并发表了演说。然而这却是他最后一次发表公开演说了。 十几天后,病魔再次袭击了列宁。他的右半身彻底瘫痪了
列宁神志始终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每一分钟 他半身麻木,无法执笔写作,便口授文件,让别人帮着记录。严重的头疼时 常折磨他。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性,他一边冷敷额头,一边口授,列宁后来 的多篇文章就是以这种方式写下来的 923年春天,病魔第三次袭击列宁。他连话都无法说了。随后的 日子,是列宁与疾病进行顽强斗争的日子。惊人的意志和毅力,使他身上似 乎出现了奇迹:夏天,他不再失眠,在别人的挽扶下,他可以下床走路了。 而到了秋天,他居然又能说话了。这位年轻共和国的缔造者以他与敌人进行 斗争的毅力与疾病进行着顽强斗争。人们期待着奇迹真的出现,盼望他们的 领袖再次回到克里姆林宫,主持苏维埃共和国的工作,领导他们走向光明的 未来 然而,事与愿违。1924年1月21日傍晚,这位巨人溘然长眠, 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着的土地和人民。 苏维埃共和国举国致哀。钟声长鸣,礼炮轰响,哀悼这位20世纪的 巨人。 70年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世界政治的变化,苏维埃国家内部 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终于使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 然而,人们对列宁的尊敬并不因此而消逝。列宁为了消灭人类的一切剥削和 压迫、为了实现人类的公平和正义理想而不懈努力、顽强斗争的精神,将永 远激励和鼓舞人们,成为人们追求光明与幸福的一盏明灯。 经济危机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 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这是发生在本世 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 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 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丹 麦、在荷兰,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 牛、小羊被杀死……难道真的是“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吗?根本不是 广大的劳动者这时正缺吃少穿,挨饿受冻,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 当时的美国,3O万儿童失学,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 到9O%以上,因为他们在挨饿。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 可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师:“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 妹妹吃!”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倒闭,300多万工人失业;还有 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两手空空的农民以及退伍的老兵。他们 饥肠辘辘,衣裳破烂,流落街头 多么奇怪的现象:劳动者缺吃少穿在挨饿受冻,而资本家却在把大量
列宁神志始终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每一分钟。 他半身麻木,无法执笔写作,便口授文件,让别人帮着记录。严重的头疼时 常折磨他。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性,他一边冷敷额头,一边口授,列宁后来 的多篇文章就是以这种方式写下来的。 1923年春天,病魔第三次袭击列宁。他连话都无法说了。随后的 日子,是列宁与疾病进行顽强斗争的日子。惊人的意志和毅力,使他身上似 乎出现了奇迹:夏天,他不再失眠,在别人的挽扶下,他可以下床走路了。 而到了秋天,他居然又能说话了。这位年轻共和国的缔造者以他与敌人进行 斗争的毅力与疾病进行着顽强斗争。人们期待着奇迹真的出现,盼望他们的 领袖再次回到克里姆林宫,主持苏维埃共和国的工作,领导他们走向光明的 未来。 然而,事与愿违。1924年1月21日傍晚,这位巨人溘然长眠, 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着的土地和人民。 苏维埃共和国举国致哀。钟声长鸣,礼炮轰响,哀悼这位20世纪的 巨人。 70年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世界政治的变化,苏维埃国家内部 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终于使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 然而,人们对列宁的尊敬并不因此而消逝。列宁为了消灭人类的一切剥削和 压迫、为了实现人类的公平和正义理想而不懈努力、顽强斗争的精神,将永 远激励和鼓舞人们,成为人们追求光明与幸福的一盏明灯。 经济危机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 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这是发生在本世 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 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 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丹 麦、在荷兰,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 牛、小羊被杀死……难道真的是“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吗?根本不是! 广大的劳动者这时正缺吃少穿,挨饿受冻,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 当时的美国,30万儿童失学,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 到90%以上,因为他们在挨饿。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 可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师:“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 妹妹吃!”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倒闭,300多万工人失业;还有 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两手空空的农民以及退伍的老兵。他们 饥肠辘辘,衣裳破烂,流落街头。 多么奇怪的现象:劳动者缺吃少穿在挨饿受冻,而资本家却在把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