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蚕练ning 啰嗦lu uo suo 付梓zi 滥调1an B.岑寂ceng 涎水xin 灵qi 玩室su C.下乘chen 扰 jiao r通o剥啄zhuo尽牍 chi du 烟糧ta 锱铢z1zhu 增恶 zeng 妥当 tuo dang 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援例红彤彤尺牍事过景迁 B.含糊兴冲冲蕴籍锱铢必较 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 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 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B.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 平改得并不很妥 C.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凝.练 níng 啰嗦..luō suo 付梓.zǐ 滥.调 làn B.岑.寂 céng 涎.水 xián 乞.灵 qǐ 玩索.suǒ C.下乘.chéng 搅扰..jiǎo rǎo 剥啄.zhuó 尺.牍.chǐ dú D.烟榻.tà 锱铢..zī zhū 憎.恶 zēng 妥当..tuǒ dang 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援例 红彤彤 尺牍 事过景迁 B.含糊 兴冲冲 蕴籍 锱铢必较 C.谨严 热烘烘 付梓 深恶痛绝 D.含义 耍花招 精髓 发人深醒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 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B.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 乎.改得并不很妥。 C.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D.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 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C.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 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D.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 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5.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 C.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 6.以下四句话中语气最重的一句是() A.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D.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 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C.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 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D.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 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5.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 B.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 C.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D.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 6.以下四句话中语气最重的一句是( ) A.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C.你真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D.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7.下面这个句子有语病,请你通过删去一个字,并调整语序来修改这个病 原句:这首交响曲是作者在列宁格勒被法西斯围困,并疯狂叫嚣要占领这座 城市的时候赶写的。 修改:删去的一个字是“ ”。然后把“ ”调整为“ 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 ①a.春风又入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③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④a.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
B.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C.你真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D.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7.下面这个句子有语病,请你通过删去一个字,并调整语序来修改这个病 句。 原句:这首交响曲是作者在列宁格勒被法西斯围困,并疯狂叫嚣要占领这座 城市的时候赶写的。 修改:删去的一个字是“ ”。然后把“ ”调整为“ ”。 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 ①a.春风又入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③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b.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④a.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 )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⑤a.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b.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9.对下面句子进行比较,说明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 B.“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 个大大的英雄。 二、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0~14题。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 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 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 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 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 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⑤a.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 b.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9.对下面句子进行比较,说明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 B.“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 个大大的英雄。” 二、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 10~14 题。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 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 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 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 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 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 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 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 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 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 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 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 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 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 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 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 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 “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 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的如 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 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 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 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 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 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 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 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 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 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 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 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 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 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 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 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 “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 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的如 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 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 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 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 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