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 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3)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几句,从对方着笔, 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采用同样手法的句子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中学生李明给《爱语文》杂志投稿并给编辑写一封信,下列各句放在信中表述最得体 的一项是()。(2分) A.今向你刊投稿,寄去作品一篇,敬请指正。 B.今向你刊投稿,奉上新作一篇,敬请拜读 C.今向贵刊投稿,寄去佳作一篇,敬请拜读。 D.今向贵刊投稿,奉上拙作一篇,敬请指正。 (2)下列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对任何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及其改革 ①还需要考察政策及改革的实际执行情况 ②而不可有所偏废或顾此失彼 ③不仅要考虑到政策设计的初衷 ④必须同时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纳入评估框架 ⑤因此,在评估政策效果时 A③④②①⑤B.②⑤①③④C③①⑤④②D.④③①⑤②
闵行区 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 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_________________,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3)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几句,从对方着笔, 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采用同样手法的句子是 “ , ,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中学生李明给《爱语文》杂志投稿并给编辑写一封信,下列各句放在信中表述最得体 的一项是( )。(2 分) A. 今向你刊投稿,寄去作品一篇,敬请指正。 B. 今向你刊投稿,奉上新作一篇,敬请拜读。 C. 今向贵刊投稿,寄去佳作一篇,敬请拜读。 D. 今向贵刊投稿,奉上拙作一篇,敬请指正。 (2)下列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对任何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及其改革, 。 ①还需要考察政策及改革的实际执行情况 ②而不可有所偏废或顾此失彼 ③不仅要考虑到政策设计的初衷 ④必须同时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纳入评估框架 ⑤因此,在评估政策效果时 A.③④②①⑤ B.②⑤①③④ C.③①⑤④② D.④③①⑤②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殷实 ①现代社会是否是一个排斥诗意的社会不得而知,但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 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如此的话,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 一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 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 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②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 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 “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 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年间,新诗人们扔掉了旧 式枷锁,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茺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 ③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 体面可言的。在许多场合,包括在诗歌朗诵会上,他们往往一个个衣冠不整,言谈粗俗,喜 欢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而今天的中国诗歌内容,部分是虛饰浮夸和假正经的, 大多数则油腔湑调、玩世不恭,再就是沉迷于另一种形式的雕虫小技—一在毫无语感和句法 的情况下搬弄文宇游戏。今天的诗歌精神苍白不振,情感粗鄙萎靡,与我们固有的民族精神、 民族气派是严重脱节的。但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这种脱节,并不仅仅因为内部原因,我们 还应看到来自外部的影响,或者说是来自西方的伤害。近现代西方文化中的历史主义和虛无 主义,可以说几乎在同时作用于中国的思想历程。 ④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现代性问题,皆由近代以来的历史危情所催迫, 所以可能从来都不存在单纯的文化或诗歌艺术现代化问题。与历史命运、民族解放事业等内 容绑定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是什么?无论革除腐朽教义、灌注理性文明,还是培育国民精神, 与此类任务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或作品,都必定是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艺术并非一无可 取,从歌咏情志、塑造伦理、教化人文、愉悦心灵这些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差不多所有的 艺术也都是功利主义的。关键在于,“功利”的价值诉求何在?当我们的文明被外力所摧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殷 实 ①现代社会是否是一个排斥诗意的社会不得而知,但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 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如此的话,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 —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 ”“私 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 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②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 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 “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 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百年间,新诗人们扔掉了旧 式枷锁,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 的奇怪尊容而已。 ③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 体面可言的。在许多场合,包括在诗歌朗诵会上,他们往往一个个衣冠不整,言谈粗俗,喜 欢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而今天的中国诗歌内容,部分是虚饰浮夸和假正经的, 大多数则油腔滑调、玩世不恭,再就是沉迷于另一种形式的雕虫小技——在毫无语感和句法 的情况下搬弄文字游戏。今天的诗歌精神苍白不振,情感粗鄙萎靡,与我们固有的民族精神、 民族气派是严重脱节的。但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这种脱节,并不仅仅因为内部原因,我们 还应看到来自外部的影响,或者说是来自西方的伤害。近现代西方文化中的历史主义和虚无 主义,可以说几乎在同时作用于中国的思想历程。 ④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现代性问题,皆由近代以来的历史危情所催迫, 所以可能从来都不存在单纯的文化或诗歌艺术现代化问题。与历史命运、民族解放事业等内 容绑定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是什么?无论革除腐朽教义、灌注理性文明,还是培育国民精神, 与此类任务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或作品,都必定是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艺术并非一无可 取,从歌咏情志、塑造伦理、教化人文、愉悦心灵这些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差不多所有的 艺术也都是功利主义的。关键在于,“功利” 的价值诉求何在?当我们的文明被外力所摧
毁,我们的民族面临存亡危机时,革命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都从域外寻求真理,企望用 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西方价值为中国“换血”,以图与列强比肩。这样的现代化之梦,这样 的现代化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性悖论,让我们的思想文化精英们常常陷于要以自我 否定来建立文化自信的焦虑和矛盾之中 ⑤意图现代化的中国新诗,并非一场形式革命、文体革命,而在于诗歌对“人”的时 时处处的觉察与发现,在于对健康的现代自由人格的追寻塑造,在于对真实地与民族历史命 运同步时所感受到的苦难与欣悦的诚挚表达。遺遗憾的是,有此追求的中国诗人只是凤毛麟角。 ⑥由于“现代”是一个与“进步”相联系的词,又是一个与诸多西方“标准”相联系 的词,所以,汉语诗歌的现代化过程,一开始就充满了歧义和悖谬。现实功利层面的“进步” 诉求,对不断更新技艺的西方偶像们的追赶,使中国的新诗人们劳碌异常却几无收获。而北 岛等人的早期诗作,是因人性觉醒而触动了人们的心弦,而非对现实功利的追求。 ⑦还是那句话,离开了人的尺度,离开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确认,离开了对意义的甄 别和呈现,语言必然是空无一物的,对“现代化”的追逐也就容易沦为词语的空转。因此 新诗仍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汉语实际出发,必须学会诚实地“说话”,也必须遵从严格的句法 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彻底清除荒诞轻浮或暴力化的语词,警惕新的野蛮和蒙昧,回归温 柔敦厚。更重要的是,也要努力摆脱对域外形式、域外思想模式的百年模仿期、崇拜期,学 会从历史传统、从民间语文中汲取活力。惟其如此,“进步”才能实现,“标准”也才会达 致 (有删改) 3.第①段加点词“陷阱”在文中具体是指 (2分) 4.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是作者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总体概括 B.语感上“新”诗人与“旧”枷锁形成反差 C.“破衣烂衫”一词映射出了新诗的思想意识。 D.这几句话指出新诗并不“新”,且荒芜僵化 5.第③段中描写了新诗人们在诗歌朗诵会上的表现,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3分)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社会取缔诗歌荣誉、诗人地位,可见这是个排斥诗意的社会 B.新诗沦为载道工具或成为新的文化僵尸往往是因为缺少精神要素 C.从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寿阳曲·远浦帆归》是没有功利主义的
毁,我们的民族面临存亡危机时,革命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都从域外寻求真理,企望用 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西方价值为中国“换血”,以图与列强比肩。这样的现代化之梦,这样 的现代化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性悖论,让我们的思想文化精英们常常陷于要以自我 否定来建立文化自信的焦虑和矛盾之中。 ⑤意图现代化的中国新诗,并非一场形式革命、文体革命,而在于诗歌对“人”的时 时处处的觉察与发现,在于对健康的现代自由人格的追寻塑造,在于对真实地与民族历史命 运同步时所感受到的苦难与欣悦的诚挚表达。遗憾的是,有此追求的中国诗人只是凤毛麟角。 ⑥由于“现代”是一个与“进步”相联系的词,又是一个与诸多西方“标准”相联系 的词,所以,汉语诗歌的现代化过程,一开始就充满了歧义和悖谬。现实功利层面的“进步” 诉求,对不断更新技艺的西方偶像们的追赶,使中国的新诗人们劳碌异常却几无收获。而北 岛等人的早期诗作,是因人性觉醒而触动了人们的心弦,而非对现实功利的追求。 ⑦还是那句话,离开了人的尺度,离开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确认,离开了对意义的甄 别和呈现,语言必然是空无一物的,对“现代化”的追逐也就容易沦为词语的空转。因此, 新诗仍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汉语实际出发,必须学会诚实地“说话”,也必须遵从严格的句法 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彻底清除荒诞轻浮或暴力化的语词,警惕新的野蛮和蒙昧,回归温 柔敦厚。更重要的是,也要努力摆脱对域外形式、域外思想模式的百年模仿期、崇拜期,学 会从历史传统、从民间语文中汲取活力。惟其如此,“进步”才能实现,“标准”也才会达 致。 (有删改) 3.第①段加点词“陷阱”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2 分) 4.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画线句是作者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总体概括。 B. 语感上“新”诗人与“旧”枷锁形成反差。 C.“破衣烂衫”一词映射出了新诗的思想意识。 D. 这几句话指出新诗并不“新”,且荒芜僵化。 5.第③段中描写了新诗人们在诗歌朗诵会上的表现,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3 分)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 分) A.现代社会取缔诗歌荣誉、诗人地位,可见这是个排斥诗意的社会。 B.新诗沦为载道工具或成为新的文化僵尸往往是因为缺少精神要素。 C.从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寿阳曲·远浦帆归》是没有功利主义的
D.只要遵从严格的句法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就能写出好的新诗 7.本文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进行评析。(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三月的乌镇 ①三月,在家乡是个潮湿的时节,山野遇潮,小草含露,树叶新萌,展露着新生的气象。 村子遇潮,磨石路边爬上青苔,老屋壁板出现霉斑,有着一股腐去的气息。三月的乌镇会是 怎样?她可是镶在江南水乡名片中的乌镇 ②三月的乌镇,是种一觉初醒梦境犹在的状态。和煦的阳光照得乌镇温馨如室,老屋、 水街、小舟、柳树…享受着这一温情。树不想动,水不想流,老屋的门不想打开,还有许 多的许多都想静静地躺在这个大温床上,把三月温存 ③然而春风总爱撩拔春芽,哪怕很轻很轻,所触之处便有痒痒的感觉。柳条儿轻摆,柳 絮轻盈,若有若无地飘扬:舟橹轻摇,桨儿轻划,水街有了荡漾的涟漪。醒来的柳条、醒来 的水街先把老屋搖醒,老屋再把熱睡的人唤醒,刚醒来的一切回味着睡时的梦,把梦呓复述 在三月的阳光下和春风中。情景里我如入梦境,小桥、流水、磨石、街弄,这一切我都似曾 相识,一拔拔的人流我也似曾相识。我向街边小店哼着小调拉麦芽糖的伙计打招呼,向卖花 纸伞的姑娘打招呼,向挂满纸扇的店里老板打招呼,还向……可还没等到他们回应,自己则 随人流匆匆而逝,只有梦境才是这样,一定是梦里江南,梦里的鸟镇。 ④小舟在水街徜徉,人流在石街流动,三月的乌镇,就在这些律动里传递着古老回音, 振动着当下游人踩出的节奏。老街两边的木板楼,以千百年来民房的高度相挨相对,谁也不 敢突兀高起,我知道这是民风俚俗所至,在夭地间,上苍所赐的福份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每 家每户一样平均,敬畏天地一样情怀,天机地福同等享受。他们的门户有大有小,有尊有卑, 有贵有贱。那些成为陈列馆的都是大户人家,那些贴着春联和婚联的都是些小户人家。看着 陈列馆件件古物,参观的人流一浪接一浪,再看墨香犹在春联与婚联,我感受到自古荣耀, 光照千秋。自古百姓生生不息,似乎让人明白了热闹与平静凭什么相守的哲理,体会着世事 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 ⑤我深深地作揖,别过沈雁冰的故居,许多的历史回响一直萦绕,矛盾,茅盾,多好的 笔名,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从《幻灭》至《动摇》直到《追求》,轨迹深深的三部 曲,是在无常世界中一个有思想的作家轨迹,矛盾永久存在的矛盾,茅盾永远光耀的茅盾 有人说“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或许吧,耸立在历史的隧道里毎个标识,它的立定
D.只要遵从严格的句法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就能写出好的新诗。 7.本文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进行评析。(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三月的乌镇 禾 源 ①三月,在家乡是个潮湿的时节,山野遇潮,小草含露,树叶新萌,展露着新生的气象。 村子遇潮,磨石路边爬上青苔,老屋壁板出现霉斑,有着一股腐去的气息。三月的乌镇会是 怎样?她可是镶在江南水乡名片中的乌镇。 ②三月的乌镇,是种一觉初醒梦境犹在的状态。和煦的阳光照得乌镇温馨如室,老屋、 水街、小舟、柳树……享受着这一温情。树不想动,水不想流,老屋的门不想打开,还有许 多的许多都想静静地躺在这个大温床上,把三月温存。 ③然而春风总爱撩拔春芽,哪怕很轻很轻,所触之处便有痒痒的感觉。柳条儿轻摆,柳 絮轻盈,若有若无地飘扬;舟橹轻摇,桨儿轻划,水街有了荡漾的涟漪。醒来的柳条、醒来 的水街先把老屋摇醒,老屋再把熟睡的人唤醒,刚醒来的一切回味着睡时的梦,把梦呓复述 在三月的阳光下和春风中。情景里我如入梦境,小桥、流水、磨石、街弄,这一切我都似曾 相识,一拔拔的人流我也似曾相识。我向街边小店哼着小调拉麦芽糖的伙计打招呼,向卖花 纸伞的姑娘打招呼,向挂满纸扇的店里老板打招呼,还向……可还没等到他们回应,自己则 随人流匆匆而逝,只有梦境才是这样,一定是梦里江南,梦里的乌镇。 ④小舟在水街徜徉,人流在石街流动,三月的乌镇,就在这些律动里传递着古老回音, 振动着当下游人踩出的节奏。老街两边的木板楼,以千百年来民房的高度相挨相对,谁也不 敢突兀高起,我知道这是民风俚俗所至,在天地间,上苍所赐的福份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每 家每户一样平均,敬畏天地一样情怀,天机地福同等享受。他们的门户有大有小,有尊有卑, 有贵有贱。那些成为陈列馆的都是大户人家,那些贴着春联和婚联的都是些小户人家。看着 陈列馆件件古物,参观的人流一浪接一浪,再看墨香犹在春联与婚联,我感受到自古荣耀, 光照千秋。自古百姓生生不息,似乎让人明白了热闹与平静凭什么相守的哲理,体会着世事 无常中的有常与和谐。 ⑤我深深地作揖,别过沈雁冰的故居,许多的历史回响一直萦绕,矛盾,茅盾,多好的 笔名,传承与变革就在矛盾中进行。从《幻灭》至《动摇》直到《追求》,轨迹深深的三部 曲,是在无常世界中一个有思想的作家轨迹,矛盾永久存在的矛盾,茅盾永远光耀的茅盾。 有人说“茅盾某些作品风格沉闷”,或许吧,耸立在历史的隧道里每个标识,它的立定,一
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鸟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 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当年门前纳凉的阿爷,把酒话桑麻的场景挥之不去,阿婆秉 灯养蚕的背景深印沉璧。年年三月风,吹来的是记忆,是重读。看,那些二十出头小女生们 戴着青花头巾,楚楚动人,多看几眼,仿佛见到当年浣纱的阿妺,白居易的诗句在心中默诵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十足江南味的 阿妹!三月的乌镇,就是这样处处让人追古抚今,暗发着幽古思今的情怀。 ⑥邂逅永远与美妙同行,三月的江南处处美妙,再有邂逅确实能让美妙生花,让人陶然 其中。只要有纯洁浪漫的情怀,就会有美丽的邂逅。曾经,我游周庄正值世界选美颁奖活动 在那举行,便有了与许多美人邂逅的机緣。这次到鸟镇一样也有,有的喊叔叔帮我拍张照, 有的叫大哥帮个忙,不管她来自何方,不管她姓氏与职业,瞬息之间照相机留下她们的靓影, 我留下美好的记忆。 ⑦当我走进乌镇染坊的展馆里,激动着染布如瀑的情景,那垂天而挂晾晒的青花布随风 起波,想象中,这是从大地流向天空的碧波,这是一截无根的青色瀑布,许多美人走进那竖 直的碧波中,摆着万千姿态,进进出出,如同仙子出隐瀑中,足以叫人留连忘返。就在这时, 位姑娘笑盈盈走来,亲切地一声大哥,才让我清酲,我接过她递来的相机,她展风情,我 找聚焦,拍下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正值一阵风起,青花布一波接一波直向天上流去,她 扯上一缕,此时定格,画面中她如立波中随波升腾,她激动得一定要请我美食乌镇的“东波 肉”,我没接受,她不谦让,这个美丽的邂逅在美好的AA制中分别。 ⑧时光短暂,美妤短暂。与三月乌镇别过,那清澈的碧波、新芽的芳香、青色的瀑布 美丽的邂逅……都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长久的记忆,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也会成为历史的 记忆 (文章有删改)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部分。(3分) 9.简析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本文写三月的乌镇,构思独特,试对其进行分析。(5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秋风二首(其二) 甫
定周匝着沉重的气场,如是的气场,沉重与沉闷皆为性然,就如这乌镇的木屋,几百年烟熏, 重重地染下了铁质一样的岁月。当年门前纳凉的阿爷,把酒话桑麻的场景挥之不去,阿婆秉 灯养蚕的背景深印沉壁。年年三月风,吹来的是记忆,是重读。看,那些二十出头小女生们 戴着青花头巾,楚楚动人,多看几眼,仿佛见到当年浣纱的阿妹,白居易的诗句在心中默诵: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十足江南味的 阿妹!三月的乌镇,就是这样处处让人追古抚今,暗发着幽古思今的情怀。 ⑥邂逅永远与美妙同行,三月的江南处处美妙,再有邂逅确实能让美妙生花,让人陶然 其中。只要有纯洁浪漫的情怀,就会有美丽的邂逅。曾经,我游周庄正值世界选美颁奖活动 在那举行,便有了与许多美人邂逅的机缘。这次到乌镇一样也有,有的喊叔叔帮我拍张照, 有的叫大哥帮个忙,不管她来自何方,不管她姓氏与职业,瞬息之间照相机留下她们的靓影, 我留下美好的记忆。 ⑦当我走进乌镇染坊的展馆里,激动着染布如瀑的情景,那垂天而挂晾晒的青花布随风 起波,想象中,这是从大地流向天空的碧波,这是一截无根的青色瀑布,许多美人走进那竖 直的碧波中,摆着万千姿态,进进出出,如同仙子出隐瀑中,足以叫人留连忘返。就在这时, 一位姑娘笑盈盈走来,亲切地一声大哥,才让我清醒,我接过她递来的相机,她展风情,我 找聚焦,拍下了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正值一阵风起,青花布一波接一波直向天上流去,她 扯上一缕,此时定格,画面中她如立波中随波升腾,她激动得一定要请我美食乌镇的“东波 肉”,我没接受,她不谦让,这个美丽的邂逅在美好的 AA 制中分别。 ⑧时光短暂,美好短暂。与三月乌镇别过,那清澈的碧波、新芽的芳香、青色的瀑布、 美丽的邂逅……都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长久的记忆,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也会成为历史的 记忆。 (文章有删改)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部分。(3 分) 9.简析第⑤段引用白居易的诗歌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0.本文写三月的乌镇,构思独特,试对其进行分析。(5 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 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 12—14 题。(8 分) 秋风二首(其二) 杜 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