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羹鲈脍 其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在洛阳 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 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参之愿这个表达思 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 思”借指思乡之情。 其如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解西风又起, 忽摇动莼鲈乡思。”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 《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 雁山海土生香。限前点点思亲泪,欲战鱼生未忍 尝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在洛阳 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 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 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 、 “莼鲈秋 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 忽摇动莼鲈乡思。”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 《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 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 尝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 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鯽鱼。呼儿京鲤鱼, 中有尺素书。” 其…且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 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其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 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 见过》:“不见伊久,曾始双鲤鱼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 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且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 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 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 见过》: “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捣衣 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 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 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其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属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捣衣 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 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 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 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三、愁苦类意象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 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 其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其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 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 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 凋落。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手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 声,一点芭落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 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李清照《声声慢》“悟桐 更兼细丽,到黄、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梧桐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 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 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 凋落。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手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 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 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李清照《声声慢》“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