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音乐的主题一、主题的意义1.定义:主题是指音乐作品中那些意义突出,性格鲜明,表现力强和可塑性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主题它将包含最基本的乐思(来自人的头脑),凝聚最核心的素材(来自客观世界),概括最重要的形象(来自听觉的反映)。2.特点:主题,尤其是优秀作品中好的主题,有如语言文字中的“格言”、“警句”。通常都是言简意深的,都是耐人寻味的,都是易听易记、常听常新的。(这也是对主题写作的要求)“易听易记、常听常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主题】贝多芬称它为“命运的敲门声”,但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更多。我们可以联想到敲门的音响;可以从中感受到命运的威严;还可以感受到奋进的、斗争性的情绪。3.主题在作品分析中的意义:主题在很高的意义和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音乐发展的依据、作品统一的力量,同时也是音乐过程的起点。因此,分析作品的实质就是关于捕获、识别、理解和把握主题的过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主题及其衍生]Mt.Re.St.CI.TTutti.m3Str.Cor.Str.¥3vsV5efPff分析:观察上例的4个片断,它们之间有延续与传承关系:第一片断:前面已经说到,这一被称为“命运在敲门”的动机,象征着黑暗与恶势力。在听觉上又让我们明显感受到强烈的抗争精神。因此,“压迫”与“反抗”概括在这一主题之中。第二片断:前两小节与主题的节奏相同,但音程由下行大三度扩大为下行纯五度,构成第一18
次传递:而后两小节保持了下行五度音程,节却被改变,构成第二次传递,通过这两次传递所构成的这一片断中,又出现了“b'—e—f'_bb”的进行。第三片断:便是以第二片断中“bb—bef—bb”音列为基础,改变音高方向并加上外音变化而成。至此,完成了“主题”的第三次传递。第四片断:节奏复原到“主题”的状态,音程改变,同音反复改变为八度跳进,下行大三度改为小三度。这4个片断分别是这一乐章中4个不同的主题。根据分析可以得知,各个主题以第一个片断为起点,逐渐传递。由此,第一个片断是作品的主题核心,它成为了音乐发展的依据、作品统一的力量。[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的主题关联及其对整体结构所起的作用]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各自建立在一个重要的“Motto”动机(原意为警句、格言)之上,而四个“Motto"之间有呈逐渐传递且首尾呼应的关系,:见下表谱例中内容项目位置《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音级CCDD"C-DFAFBG.....音程1:11:13:6(3)3....3多音级数33多音程数222演变连续|半音半音|助音助音式/三度三度|连续由于主题材料一致性导致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产生明显的关联性。因此,我们可将勃拉姆斯四部各自独立的交响曲看作一个整体。见下图:逐渐演变且首尾呼应的重要“Motto”连续助音助音式连续半音关系半音关系三度关系半音关系“三音音型”“助音音型”“八度分解”“连续下行”《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被此“关联”且呈“连续”状态的勃拉姆斯交响曲19
二、主题的整体特征1.主题的性格特征。主要靠自己的主观感受获得。性格特征的体验通常用形容词或副词作概括性的描述。2.体裁特征。体裁:简单说,即音乐的样式。具体来说,体裁就是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逐渐出现的各种音乐样式。这就和演电影一样,演员为了表现某个角色,需要适当的服装来配合表演:要演好阿○就不能穿西装打领带:要演克林顿就不能穿长袍马街。换言之,体裁是关于某种内容的量体裁衣。(它既属于形式的范畴,又属于内容的范畴。)【看辞海《艺术分册》、波波娃《音乐的体裁与形式》,并就各种体裁做出总结】两个必须注意的问题:(1)不要把主题所具有的体裁特征和这个主题所属的作品的体裁简单地混为一谈。比如说,“交响曲”是一种体裁(作品的体裁),但其中有的主题可能具有某种“舞曲”的体裁特征,有的主题可能具有某种“歌曲”的体裁特征,等等。(2)有些主题没有明显的体裁特征,这是不必强求一个解释。3.风格特征。此处的限定:(1)时代特征。(2)民族或地方特征。就我们本国的南北风格,首先应该有能力加以区别。南方音乐的基本风格是音域较为狭窄,旋律较委婉,旋法以级进居多,音程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为主,且花腔装饰丰富,呈字少腔多的特征;北方音乐的基本风格是音域较为宽广,旋律起伏大,旋法以大跳居多,音程以纯四度和大二度为主,且花腔装饰少,呈字多腔少的特点(3)流派或个人的风格。4.外型的特征。分为“点状、线状、面状、网状”四类。点状:休止符较多的主题。或用休止符将音乐切割成短小的片断或用短小的音型重复性地连续(如柴可夫斯基《小进行曲》主题[曲集Page.9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末乐章主题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Mv.IIL,Mt/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短小音型重复性地连续])。线状:如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曲集Page.117]/拉威尔《鲍列罗舞曲》主题。面状:到了浪漫主义晚期后,平行旋律中,平行的所有声部用同样的力度处理形成。在印象主义音乐中经常见到这种旋律(如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曲集Page.118])。网状:主调、复调织体纵横交错而形成。5.句法特征。(略,详见第三章)6.材料特征。(略,参见第一章。即“M-R-S-H”)20
【格里格:诗剧《培尔·金特》配乐选曲《索尔维格之歌》呈示段主题整体特征分析】乐谱:曲集上册Page.64音响:CD.149-11诗剧《培尔·金特》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一部重要作品,格里格为它配乐。主人公培尔·金特是作者所批判的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浪荡子。他长期在国外游荡,到处括花慈草,索尔维格是培尔:金特年轻时代的情人,她一方面痛恨培尔·金特的浪荡胡闹,但仍然对他抱有忠贞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忠诚地等待着培尔·金特能够浪子回头,回到他的身边。《索尔维格之歌》描写的是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待培尔金特归来的情景细致入微地刻画出索尔维格的心理活动。从情绪和性格上讲,这首作品是恬美与伤感相交织。实际上代表着索尔维格对培尔·金特的态度,请看第1、2乐句,它们仅有g和g的变化,但引起调式调性的变化:前句为a和声小调,后句为C大调。这里用大调的明朗和小调的暗淡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索尔维格对培尔·金特既爱又恨的双重矛盾心情。从体裁上讲,这个主题使用均匀、细碎、短促的节奏,有一种自语自话的表情特色,是属于典型的“咏叹调”(代表着抒情,且不是单一的抒情,而是矛盾的抒情)式的主题,与B段的“花腔”相对应。从风格上讲,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从形态上讲,是典型的线状的主题,活动在人声可唱的音域之内,因此,音色自然唤起和女高音独唱的一致。【格里格: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乐章《朝景》(Op.46,No.1)主题整体特征分析](一)主题的确认:1.乐曲开始的四个小节素材,分别在不同音色、不同高度、不同调性之上,以或完整、或部分、或扩充、或减缩的形态,在第1、第5、第9、第13、第17、第21、第25、第50、第56、第64、第79小节出现了11次,覆盖于全曲的各个段落。显然构成这首乐曲的主题;2.中段第31小节似乎是新主题,却由开始主题派生而来;3.再现段中64-75小节将主题加以变化并不断分裂。同样来自主题。[再现段较之呈示段,情绪得到了升华一“静景一动景(号角与鸟鸣)”。(二)主题整体特征分析:L.从性格上讲,这首作品清新而富于色彩的变化。用不断变换的音色和层次分明的配器手法(木管一弦乐一铜管),以及逐渐明朗的调性(E一#G一B),直接而生动地描绘出清晨从*天际的一丝曙光”直至“阳光蓬勃而出”的自然风光。2.从体裁上讲,这首作品属于“牧歌”的体裁(牧歌原文“Madrigal”一词可包含“田园诗"的意思一一《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P.460]“Madrigal”辞条),其句法结构属于典型的“诗句结构”。21
3.从风格上讲,它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4.从型态上讲,属于典型的线状主题5.从旋律外型上讲,主题中综合了折线式和离心环绕式,6.从旋律骨架上讲,明显是E大调的主三和弦。(三)主题在全曲中的核心意义。1.运用了离心环绕式的第3小节,出现了长四小节的主题乐句的高潮点。(在调式意义上,它符合于典型情况下的E大调VI级“#c”音;其爆发点也正处于主题全长的四分之三位置。)同时,这一素材被加以发展,在27-29小节处逐渐推向高潮(第30小节为全曲的高潮,作者自述这里是“阳光蓬勃而出”。全曲的高潮和主题的高潮在材料上获得统一)。2.旋律骨架的三和弦特征直接影响了全曲的调性布局:作品的呈示段从第1小节到第16小节,构成复合乐段,调性从E大调开始,在第8小节以等音转调到达#G大调,随后在第16小节再次以等音转调到达B大调。构成上行的E大调主三和弦的调性布局,与旋律骨架直接统一起来;展开段从主调引入(本身是一种特别的处理),依次经历E一bD/C一B/A一F。按照等音调的关系“E一#C一#A一F”,又构成连续下行三度的减七和弦的调性布局。3.展开段中运用连续三度的调性布局的同时,其旋律及和声均同样构成有规律的模进:E:~V-/D:IV-/B~其中“VI”和弦的运用又直接隐射了呈示段中的和声大调调性。[作业]:1.马思聪《思乡曲》主题(1-16小节)2.格里格: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乐章一一《朝景》(Op.46,No.1)。3.格里格:诗剧《培尔·金特》配乐选曲一《索尔维格之歌》呈示段三、形象的意义1.形象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无处不在的问题,并且是一个非回答不可的问题。(1)关于“复杂”:“形象”一词,是借用了视觉艺术中的名词,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此音乐中谈及的“形象”便是无法看见,不可触及的。由此,引起了音乐中“有无”形象的问题。而即使有,其不确定性又使各人的理解不同,随之又引起了“是此或彼”的问题。(2)关于“无处不在”:由于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音乐自然反映客观世界。因此,音乐中必定有形象。(3)关于“非回答不可”:既然音乐中存在形象,对音乐的分析,必定要求通过听觉产生感受,并能传达出来,以达到交流。因此,这是一个非回答不可的问题。2.“形象”的界定:当音乐真切地表达了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人之情和事之景时,而这种情景又能在听者的心中引起相应的联想,这种被表达的情景和所唤起的联想,就叫做音乐的形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