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大全—读书百法(转载) 这本书收集了古今中外一百位名人的一百种读书方法,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 性于一体,是青少年读书指径入门的向导。你是欣赏诸葛亮的“观大略法”、马 克思的“全方位法”,还是欣赏……好吧,《读书百法》任你挑选。 序一一庄之明 我爱书。书是风帆,把我推向浩瀚的大海。书在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 一个苍莽的宇宙。书是时代的波涛中航进的思想之船。在这里,我感受到时代脉 搏的跳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我扑在书上,眼前再现了先哲的英姿,耳边响起 了人民的心声。书帮助我放眼世界,洞察社会,了解人生,使我从中获得知识、 智慧和才能。 我爱书。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教我辨别真与假、善与恶,分清爱与憎、美 与丑。书是我的忠实伴侣。苦恼时,书给我安慰;迷惘时,书给我信念:消沉时, 书给我激励;闲暇时,书给我乐趣。“书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赋予我们的规劝 和慰籍,质同金玉,价值无量。”(约翰·卢保克《读书的乐趣》)。在我们这 个小小的星球一一地球上,四十亿男女老少,都离不开书,不可想象,假如世界 上一天没有书将会成什么样子。 目前,世界上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一阅读学。 读书,蕴含了认知、理解、记忆、速度、比较、鉴赏、创造等阅读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能力。要想读有所获,了解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大家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是 很有必要的。所谓“读书百法”,是就方法之多而言。或精读,或博览,或慎思, 或好问,或质疑,或笃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渐广,读书的兴趣和方法也 会随之变化。读书百法,因人而异,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而恰当的方法是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堂江同志的《读书百法》一书,不仅为广大青少年读者提 供有关读书的许多宝贵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名家读书的故事,总结出来的 读书方法和带有规律性的一些东西,对于指导青少年更有效地读书、提高学习效 率,也不无裨益 法国作家左拉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 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然而,书海无垠,知识浩繁,穷我们的毕生也不可 能尽收眼底。博与专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尤为值得提倡。 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重视知识的积累,因为金字塔的高度是 与其底面积成正比的,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功 底是不成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中学时代就喜欢博览群书,特别是自然科 学方面的书。他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时,又系统阅读了哲学家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培根、休谟、笛卡儿、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拉普拉斯、麦克斯韦、 赫兹等人的著作。由于有了广博的学识和雄厚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终于在总结 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划时代的科学理论一一狭义相对论。我国汉代著名思 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 者也。”王充本人一生读过近一万三千卷书,“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 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泛览百书,涉猎诸篇,可以为“术业有专攻”提供丰沃的土壤。但是,生命 有尽,学问无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门门精通,所谓“博览”也 是有限度的。尽管世界上的书籍卷帙繁浩,汘牛充栋,但真正称得上经典名著的, 为数并不多。所以,阅读中外古今的名著,阅读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有定评的作
读书方法大全——读书百法(转载) 这本书收集了古今中外一百位名人的一百种读书方法,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 性于一体,是青少年读书指径入门的向导。你是欣赏诸葛亮的“观大略法”、马 克思的“全方位法”,还是欣赏……好吧,《读书百法》任你挑选。 序——庄之明 。█ 我爱书。书是风帆,把我推向浩瀚的大海。书在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 一个苍莽的宇宙。书是时代的波涛中航进的思想之船。在这里,我感受到时代脉 搏的跳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我扑在书上,眼前再现了先哲的英姿,耳边响起 了人民的心声。书帮助我放眼世界,洞察社会,了解人生,使我从中获得知识、 智慧和才能。 我爱书。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教我辨别真与假、善与恶,分清爱与憎、美 与丑。书是我的忠实伴侣。苦恼时,书给我安慰;迷惘时,书给我信念;消沉时, 书给我激励;闲暇时,书给我乐趣。“书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赋予我们的规劝 和慰籍,质同金玉,价值无量。”〔约翰·卢保克《读书的乐趣》〕。在我们这 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四十亿男女老少,都离不开书,不可想象,假如世界 上一天没有书将会成什么样子。 目前,世界上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阅读学。 读书,蕴含了认知、理解、记忆、速度、比较、鉴赏、创造等阅读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能力。要想读有所获,了解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大家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是 很有必要的。所谓“读书百法”,是就方法之多而言。或精读,或博览,或慎思, 或好问,或质疑,或笃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渐广,读书的兴趣和方法也 会随之变化。读书百法,因人而异,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而恰当的方法是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堂江同志的《读书百法》一书,不仅为广大青少年读者提 供有关读书的许多宝贵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名家读书的故事,总结出来的 读书方法和带有规律性的一些东西,对于指导青少年更有效地读书、提高学习效 率,也不无裨益。 法国作家左拉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 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然而,书海无垠,知识浩繁,穷我们的毕生也不可 能尽收眼底。博与专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尤为值得提倡。 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重视知识的积累,因为金字塔的高度是 与其底面积成正比的,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功 底是不成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中学时代就喜欢博览群书,特别是自然科 学方面的书。他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时,又系统阅读了哲学家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培根、休谟、笛卡儿、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拉普拉斯、麦克斯韦、 赫兹等人的著作。由于有了广博的学识和雄厚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终于在总结 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划时代的科学理论——狭义相对论。我国汉代著名思 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 者也。”王充本人一生读过近一万三千卷书,“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 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泛览百书,涉猎诸篇,可以为“术业有专攻”提供丰沃的土壤。但是,生命 有尽,学问无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门门精通,所谓“博览”也 是有限度的。尽管世界上的书籍卷帙繁浩,汗牛充栋,但真正称得上经典名著的, 为数并不多。所以,阅读中外古今的名著,阅读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有定评的作
品,不仅是一种高尚的享受,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人生、认识社会、 认识自我。诚然,若立志不长,用心不专,昨攻文史哲,今学数理化,明天又想 钻研财经和法律,“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难免光阴虚掷,一事 无成。所以,既要“博览群书”,又要“读破一卷”,选准目标,专攻一门,这 是名人大家做学问的经验之谈。我国学者范文澜先生说,他做学问就是从专攻刘 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他通过读这本南北朝的关于古代文艺理论的名著, 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古汉语,而且对于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魏晋前中国 文学史、天文地理等都有所收获。范先生的《中国通史》正是他“术业有专攻” 的硕果。 知识就是力量,“人类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薄伽丘语〕。读书,可以 增长知识,接受信息,开拓视野,启迪思路,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古人说,“非 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积。”学问和知识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得 来的。思,才能辨其得失;问,才能明其所以。我们既要善于在已知的知识和未 知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善于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使自己更快步入新的知 识领域,使所提出的“为什么”得到“是什么”的答案;又要注重读书与实际相 结合。我国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饱学之士 刘羽冲读了一部古代兵书,即自称可统帅十万兵马,结果征剿土匪时“全队溃 覆”,自己也“几为所擒”。迷信书本,死读书,读死书,是读书人之大忌。我 们要做书本的主人,莫为书本的奴隶,既吸取书本的营养,又不为书本所绳墨, 因其辞而得其神,才能有所创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一著名座右铭:“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于他注重学以致用,才使得后人慨叹“千古男 儿一放翁”。学是为了用,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 起来”。我们如能遵循读书的规律,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既相辅相成, 又相得益彰 善于读书是一种能力,研究读书方法是一门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 方法提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地位。实践已经证明,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起 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方法的积累。堂 江同志是个书迷,平时对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做过一些研究,《读书百法》这本 书正是他阅读研究的结晶。我想,可以把这本书喻为青少年读书指径入门的向导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代刘向语〕。愿青少年朋友努力读书,善于读书,采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以上就是我读了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也可以算作是这本书的“序”吧 L■读书百法 1、诸葛亮:观大略法。● 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 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而且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陈寿的《三国志》中 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 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 则“独观大略
品,不仅是一种高尚的享受,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人生、认识社会、 认识自我。诚然,若立志不长,用心不专,昨攻文史哲,今学数理化,明天又想 钻研财经和法律,“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难免光阴虚掷,一事 无成。所以,既要“博览群书”,又要“读破一卷”,选准目标,专攻一门,这 是名人大家做学问的经验之谈。我国学者范文澜先生说,他做学问就是从专攻刘 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他通过读这本南北朝的关于古代文艺理论的名著, 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古汉语,而且对于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魏晋前中国 文学史、天文地理等都有所收获。范先生的《中国通史》正是他“术业有专攻” 的硕果。 知识就是力量,“人类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薄伽丘语〕。读书,可以 增长知识,接受信息,开拓视野,启迪思路,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古人说,“非 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积。”学问和知识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得 来的。思,才能辨其得失;问,才能明其所以。我们既要善于在已知的知识和未 知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善于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使自己更快步入新的知 识领域,使所提出的“为什么”得到“是什么”的答案;又要注重读书与实际相 结合。我国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饱学之士” 刘羽冲读了一部古代兵书,即自称可统帅十万兵马,结果征剿土匪时“全队溃 覆”,自己也“几为所擒”。迷信书本,死读书,读死书,是读书人之大忌。我 们要做书本的主人,莫为书本的奴隶,既吸取书本的营养,又不为书本所绳墨, 因其辞而得其神,才能有所创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一著名座右铭:“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于他注重学以致用,才使得后人慨叹“千古男 儿一放翁”。学是为了用,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 起来”。我们如能遵循读书的规律,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既相辅相成, 又相得益彰。 善于读书是一种能力,研究读书方法是一门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 方法提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地位。实践已经证明,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起 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方法的积累。堂 江同志是个书迷,平时对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做过一些研究,《读书百法》这本 书正是他阅读研究的结晶。我想,可以把这本书喻为青少年读书指径入门的向导。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代刘向语〕。愿青少年朋友努力读书,善于读书,采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以上就是我读了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也可以算作是这本书的“序”吧。 。┗━━┓▅ 读书百法 ▅┏━━┛ 。 1、诸葛亮:观大略法 。● 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 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而且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陈寿的《三国志》中 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 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 则“独观大略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 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 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 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 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 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 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 物辩证法。” 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 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 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 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 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 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迁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 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 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 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 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 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 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 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 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 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 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 “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3、杨大眼:耳读法 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 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 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 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 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 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 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 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 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 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 物辩证法。” 2、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 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 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 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 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 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 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 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 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 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 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 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 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 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 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 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 “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3、杨大眼:耳读法 。● 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 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 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 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你看,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 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 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之为“耳读”法。 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已故著名学者邓拓就很推崇 杨大眼的耳读法。他说,耳读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也很适用于现代 的许多大政治家。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和处理一大批书 报和文件等等。他们既没有三头六臂,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若干 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如此看来,杨大眼 的耳读法倒并不是落后的方法。 其实,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 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 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边干 边听。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 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如外语等等),录进磁带〔或能随身听的MP3和手 机〕里,随时听、反复听。 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 的读书方法哩! 4、韩愈:提要钩玄法。●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 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 就是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 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 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 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 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 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 不白的,收效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如 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 书的主要内容 5、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八面受敌”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又作何理解呢?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 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 有这么一段话: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 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
你看,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 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 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之为“耳读”法。 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已故著名学者邓拓就很推崇 杨大眼的耳读法。他说,耳读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也很适用于现代 的许多大政治家。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和处理一大批书 报和文件等等。他们既没有三头六臂,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若干 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如此看来,杨大眼 的耳读法倒并不是落后的方法。 其实,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 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 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边干 边听。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 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如外语等等〕,录进磁带〔或能随身听的 MP3 和手 机〕里,随时听、反复听。 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 的读书方法哩! 4、韩愈:提要钩玄法 。●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 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 就是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 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 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 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 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 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 不白的,收效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如 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 书的主要内容。 5、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八面受敌”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又作何理解呢?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 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 有这么一段话: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 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
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 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 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 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 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阅读,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 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方面以此类推。用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 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后人对苏东坡的这种读书法,多持赞成态度。如清末学者李慈铭就称赞道: 诚读书之良法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说:“苏东坡用’八 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 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 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不是没有 道理的,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 然后各个击破,根据从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得出的结论,岂 有不深刻、不全面之理 说到底,“八面受敌”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 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 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东坡运用“八面受敌”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例。他 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 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这 个例子证明:用“八面受敌”法读书,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6、陆游:有的放矢法。● “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 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不 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首先,他注意有系统地读书。用现代话来说,也就是根据自己建立知识结构 的需要,从整体考虑,有计划地读一大批书。他从小立下大志,常用祖父陆佃“映 月读书”的精神勉励自己,决心要有系统地读万卷书。 少年时,他攻读了大量古人的诗作;青年时,他从“上世遗文”至“先秦古 书”都读了个遍,尔后,又读完了《六经》、《左传》、《离骚》等历史重要名 著。 其次,他注意结合硏究专题读书。比如说,为了研究杜甫,他就选择了有关 杜甫的书籍若干本,潜心攻读,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老学庵笔记》等著 作,写下了有关杜甫研究的独到见解 再次,他注意将读书与使用联系起来。他为了实现自己抗击外敌入侵,报效 祖国的宏愿,一边习武,一边苦读兵书,准备来日疆场决战时派上用场。他读《孙 子兵法》一书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夜读兵法》的诗:“孤灯秋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 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 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 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 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阅读,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 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方面以此类推。用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 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后人对苏东坡的这种读书法,多持赞成态度。如清末学者李慈铭就称赞道: “诚读书之良法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说:“苏东坡用'八 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 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 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不是没有 道理的,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 然后各个击破,根据从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得出的结论,岂 有不深刻、不全面之理! 说到底,“八面受敌”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 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 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东坡运用“八面受敌”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例。他 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 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这 个例子证明:用“八面受敌”法读书,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6、陆游:有的放矢法 。● “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 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不 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首先,他注意有系统地读书。用现代话来说,也就是根据自己建立知识结构 的需要,从整体考虑,有计划地读一大批书。他从小立下大志,常用祖父陆佃“映 月读书”的精神勉励自己,决心要有系统地读万卷书。 少年时,他攻读了大量古人的诗作;青年时,他从“上世遗文”至“先秦古 书”都读了个遍,尔后,又读完了《六经》、《左传》、《离骚》等历史重要名 著。 其次,他注意结合研究专题读书。比如说,为了研究杜甫,他就选择了有关 杜甫的书籍若干本,潜心攻读,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老学庵笔记》等著 作,写下了有关杜甫研究的独到见解。 再次,他注意将读书与使用联系起来。他为了实现自己抗击外敌入侵,报效 祖国的宏愿,一边习武,一边苦读兵书,准备来日疆场决战时派上用场。他读《孙 子兵法》一书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夜读兵法》的诗:“孤灯秋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