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朱熹:循序渐进法。 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 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 何谓循序渐进?朱熹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两本书而言,则“通一书而后及 书”;以一本书而言,则“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他还 要求:“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为什么要循序渐进呢?朱熹以生动的比喻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 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朱熹的这个主张说明,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 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 乱无章地乱读一气。只要做到循序而渐进地读书,就会收到“意定理明,而无疏 易凌躐之患”的效果。 8、陈善:出入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 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 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 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 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 “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艺术技巧;倘 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了, 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岀入读书法,其精神实质就是告诉人们 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他的这种出入法,是比较全面的,既要求人们读书认 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求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处于封建时代的陈善 能够针对时弊,提出如此有独创性的见解,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9、陆九渊:涵泳法。● “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首诗选自《陆象山语录》,陆象山即陆九渊,是一位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对读书问题见解颇多,以上这首诗就表明了他的一种读书方法。关于自己的读 书方法,他还说过:“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陆九渊的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性急,火急火燎地死抠住一处不放,僵在那里, 越急于弄懂,可能越不容易弄懂。读书要平平缓缓地细心涵泳,读不懂的地方 不妨暂时先放过去,等到上下文都读过之后,或是日后重新阅读时,慢慢地就会 领悟了。 读书平心静气,慢慢地涵泳、品味,每当有一点新的体会时,必然会感到兴 味无穷,其乐融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读书时情绪越好,也就越有助于理解
7、朱熹:循序渐进法 。● “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 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 何谓循序渐进?朱熹作了详尽的解释:以两本书而言,则“通一书而后及一 书”;以一本书而言,则“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他还 要求:“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为什么要循序渐进呢?朱熹以生动的比喻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 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朱熹的这个主张说明,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 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 乱无章地乱读一气。只要做到循序而渐进地读书,就会收到“意定理明,而无疏 易凌躐之患”的效果。 8、陈善:出入法 。●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 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 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 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 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 “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艺术技巧;倘 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了, 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其精神实质就是告诉人们 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他的这种出入法,是比较全面的,既要求人们读书认 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求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处于封建时代的陈善 能够针对时弊,提出如此有独创性的见解,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9、陆九渊:涵泳法 。● “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首诗选自《陆象山语录》,陆象山即陆九渊,是一位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对读书问题见解颇多,以上这首诗就表明了他的一种读书方法。关于自己的读 书方法,他还说过:“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陆九渊的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性急,火急火燎地死抠住一处不放,僵在那里, 越急于弄懂,可能越不容易弄懂。读书要平平缓缓地细心涵泳,读不懂的地方, 不妨暂时先放过去,等到上下文都读过之后,或是日后重新阅读时,慢慢地就会 领悟了。 读书平心静气,慢慢地涵泳、品味,每当有一点新的体会时,必然会感到兴 味无穷,其乐融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读书时情绪越好,也就越有助于理解
陆九渊的涵泳法也是符合读书规律的,人们认识问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 程,先将容易的解决了,剩下的难点慢慢地也就被吃掉了。还有一个局部和全局 的关系问题,当你读书的某一个局部时可能读不懂,而当你将全书看完了,站在 全局的高度再来看局部,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采用涵泳法读书,不仅能从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而且还可陶冶自己的性情 10、董遇:三余法 常常听见有人说:“谁不想读书呀?就是太忙,没有时间。”对于现代人来 说,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紧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过时间这个东西,具有很大 的伸缩性,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好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还是有的 看来有没有时间读书,就看自己会不会“挤”了 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学人是“挤”时间的能手。比如说,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 就很有一套办法,他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 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 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 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 定会有收效。 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的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 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古人有古人的“三余”,今人也可以抓住今人的“三余”嘛!只要指导思想 对头了,具体方法是可以灵活多样的。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 也是可以借鉴的。欧阳修的“三上”是指:“马上、枕上、厕上”。他经常利用 这“三上”时间看书或是写文章,效果极佳。 其实,今人的“三余”、“三上”法要比古人多得多。比如:开会前的几分 钟有人在看书,排队买菜的队伍中有人在看书,候车室里有人在看书,坐在公共 汽车上还有人在背诵古诗或外语单词……看来,可利用的时间还是很多的,远不 止“三余”、“四余”,也不止“八余”、“十余”,关键就在于自己肯不肯挤, 会不会挤了。 11、张溥:七录法。● 明代文学家张溥,年幼时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虽然还算得上勤奋好学, 但读过的书,过后便忘了。他很是苦恼,曾经气得用拳头擂自己的脑袋,大骂自 己是笨蛋。不过,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较差而气馁,仍然刻苦攻读,孜孜以求。 并且根据自己“笨”的特点,想出了一个“笨”办法 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 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并不将它保存起来,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 再重新抄,重新读。这样连续7次,一篇文章就等于读了14遍,不说滚瓜烂熟, 但其主要内容总是记住了的。 这样长年累月地读书、抄书是很辛苦的,张溥的手磨起了老茧,一到冬季, 冻裂淌血,钻心般的疼痛,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地下他的“笨”工夫。 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以自勉自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
陆九渊的涵泳法也是符合读书规律的,人们认识问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 程,先将容易的解决了,剩下的难点慢慢地也就被吃掉了。还有一个局部和全局 的关系问题,当你读书的某一个局部时可能读不懂,而当你将全书看完了,站在 全局的高度再来看局部,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采用涵泳法读书,不仅能从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而且还可陶冶自己的性情。 10、董遇:三余法 。● 常常听见有人说:“谁不想读书呀?就是太忙,没有时间。”对于现代人来 说,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紧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过时间这个东西,具有很大 的伸缩性,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好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还是有的。 看来有没有时间读书,就看自己会不会“挤”了。 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学人是“挤”时间的能手。比如说,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 就很有一套办法,他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 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 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 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 定会有收效。 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的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 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古人有古人的“三余”,今人也可以抓住今人的“三余”嘛!只要指导思想 对头了,具体方法是可以灵活多样的。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 也是可以借鉴的。欧阳修的“三上”是指:“马上、枕上、厕上”。他经常利用 这“三上”时间看书或是写文章,效果极佳。 其实,今人的“三余”、“三上”法要比古人多得多。比如:开会前的几分 钟有人在看书,排队买菜的队伍中有人在看书,候车室里有人在看书,坐在公共 汽车上还有人在背诵古诗或外语单词……看来,可利用的时间还是很多的,远不 止“三余”、“四余”,也不止“八余”、“十余”,关键就在于自己肯不肯挤, 会不会挤了。 11、张溥:七录法 。● 明代文学家张溥,年幼时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虽然还算得上勤奋好学, 但读过的书,过后便忘了。他很是苦恼,曾经气得用拳头擂自己的脑袋,大骂自 己是笨蛋。不过,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较差而气馁,仍然刻苦攻读,孜孜以求。 并且根据自己“笨”的特点,想出了一个“笨”办法: 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 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并不将它保存起来,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 再重新抄,重新读。这样连续 7 次,一篇文章就等于读了 14 遍,不说滚瓜烂熟, 但其主要内容总是记住了的。 这样长年累月地读书、抄书是很辛苦的,张溥的手磨起了老茧,一到冬季, 冻裂淌血,钻心般的疼痛,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地下他的“笨”工夫。 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以自勉自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
年的努力,张溥终于成为有影响的文学家,写出了《五人墓碑记》等名作,并编 辑了《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等有价值的书籍 当然,我们今天介绍张溥的“七录”法,并不是要青少年朋友机械地去学习、 模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知识不断更新,信息不断膨胀,单凭“七 录”能“录”得了多少呢?但是,我们从张溥的“七录”法中却能够得到一点启 示:天资差,不足畏,天道酬勤;堡垒坚,亦不足畏,专而攻之,必能攻而破之。 12、顾炎武:万里行路法。● 清初年间,在鲁、冀、辽、晋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一个行为有些奇怪的人 他约摸五十出头的光景,衣着简朴,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自己骑在一匹马上, 另一匹马和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筐子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肀 马在平坦的道路上走着,这个人坐在马背上半闭着眼睛,咿咿呀呀地背诵起 来了。背着背着,忽然有一处“卡壳”了,他便立即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拿出 书本将背不出的地方反复温习几遍。直到书背熟了,再继续策马赶路。 每行至一处关隘要塞,他便去找几位老兵或退伍的小卒,仔细询问有关地理 历史等情况。如老兵们说的有些与书上记载的不相符,他便亲自到实地考察, 处一处地核对清楚,然后写下笔记。 途中若是遇到好书和珍贵文物,他就买下来;若别人不卖,他就全文抄录或 是借来读完了再走。 这位游学先生姓顾,名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也是我国历史上 杰出的学问家和思想家。他曾在文章中写道:“自少至老,手不舍书。出门,则 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 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马上无事,辄据鞍 默诵诸经注疏……”。这里描述的就是他自己游学读书的情形。 顾炎武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法,有许多好处:()通过实地 考察,能够纠正书本上不少错误的记载;(2)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 以致用:(3)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4)能够发现许多原来不曾读过 的新书、好书。 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顾炎武五十多岁以后开始的这次大规模的游学活动,到 达了山东、山西、河北、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察看名关要塞,游历名胜古迹, 跋涉名山大川,往来行程两三万里,所读新书又达一万余卷。由于顾炎武的书本 知识和社会知识都非常宏博,所以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军事和治 国之道等都有深刻的研究,一生著书几十部,卷帙浩繁,在我国学术史上享有很 高的声誉。 13、郑板桥:精当法。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艺术上造诣髙深,他的画、诗 书被人誉为“三绝” 郑板桥在读书方面也颇有见地。他说:“读书要求精求当,当则粗皆精,不 当则精皆粗。”他还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矣,徒多徒 烂耳
年的努力,张溥终于成为有影响的文学家,写出了《五人墓碑记》等名作,并编 辑了《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等有价值的书籍。 当然,我们今天介绍张溥的“七录”法,并不是要青少年朋友机械地去学习、 模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知识不断更新,信息不断膨胀,单凭“七 录”能“录”得了多少呢?但是,我们从张溥的“七录”法中却能够得到一点启 示:天资差,不足畏,天道酬勤;堡垒坚,亦不足畏,专而攻之,必能攻而破之。 12、顾炎武:万里行路法 。● 清初年间,在鲁、冀、辽、晋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一个行为有些奇怪的人。 他约摸五十出头的光景,衣着简朴,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自己骑在一匹马上, 另一匹马和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筐子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书。 马在平坦的道路上走着,这个人坐在马背上半闭着眼睛,咿咿呀呀地背诵起 来了。背着背着,忽然有一处“卡壳”了,他便立即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拿出 书本将背不出的地方反复温习几遍。直到书背熟了,再继续策马赶路。 每行至一处关隘要塞,他便去找几位老兵或退伍的小卒,仔细询问有关地理、 历史等情况。如老兵们说的有些与书上记载的不相符,他便亲自到实地考察,一 处一处地核对清楚,然后写下笔记。 途中若是遇到好书和珍贵文物,他就买下来;若别人不卖,他就全文抄录或 是借来读完了再走。 这位游学先生姓顾,名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也是我国历史上 杰出的学问家和思想家。他曾在文章中写道:“自少至老,手不舍书。出门,则 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 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马上无事,辄据鞍 默诵诸经注疏……”。这里描述的就是他自己游学读书的情形。 顾炎武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法,有许多好处:⑴ 通过实地 考察,能够纠正书本上不少错误的记载;⑵ 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 以致用;⑶ 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⑷ 能够发现许多原来不曾读过 的新书、好书。 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顾炎武五十多岁以后开始的这次大规模的游学活动,到 达了山东、山西、河北、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察看名关要塞,游历名胜古迹, 跋涉名山大川,往来行程两三万里,所读新书又达一万余卷。由于顾炎武的书本 知识和社会知识都非常宏博,所以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军事和治 国之道等都有深刻的研究,一生著书几十部,卷帙浩繁,在我国学术史上享有很 高的声誉。 13、郑板桥:精当法 。●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艺术上造诣高深,他的画、诗、 书被人誉为“三绝”。 郑板桥在读书方面也颇有见地。他说:“读书要求精求当,当则粗皆精,不 当则精皆粗。”他还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矣,徒多徒 烂耳
郑板桥的“精当”之说,就是要求读书要注意选择,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 抓到什么就读什么,随便瞎读一气。不加选择地读书,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于学业无补,而且还可能受一些坏书的腐蚀,于身心有害。 选择书籍要求“当”,这“当”的标准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来定。我们现 在的“当”与郑板桥那个时代的“当”肯定不同,就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 “当”也大有迥异。 般说来,我们现在要从两个方面来选择适当的书:一是要考虑思想内容是 否健康,对品德修养、陶冶情操有无益处;二是要考虑对自己的科学文化学习工 作有没有帮助 郑板桥一旦选定了他认为“当”的书,就潜心精读。他读书是很勤奋的,“舟 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 也。”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读书诗:“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 用钱苦。”这里所说的“适主”,是指自己的主张、主意,也就是说读书要坚持 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做书本的奴隶。如果没有这一条,即使选到了再适当 的书,再刻苦地精读,也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的 14、梅文鼎:四不怕法。 许多人都说,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历史上的科技强国,四大发明就是很有 力的证明;只是到了明清以后就衰败了,科学技术落后了。落后是事实,但就是 在落后的年代,也还有争气的科学家出现。清代的著名数学家梅文鼎就是一位。 梅文鼎出生在安徽省宣城县,自幼跟父亲和老师学习天文和数学,后来成了 17世纪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数学家之一,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关孝和齐名 梅文鼎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有人总结过他的读书方法,认为他读书有四个 特点,现转引如下: 是不怕难。遇到难懂的地方,他从不绕开,越难越去钻研。他常常为了弄 懂一个难点,忘了吃和睡。 二是不怕烦。他所读的数学书,大都是流传很久的、残破不全的本子,读起 来往往前文不接后语,很麻烦。梅文鼎总是耐心地设法抄写,凑成完整的本子。 有时这本书与那本书文字有不同,即使只是一字之差,他也总要把它考订得清清 楚楚 三是不怕苦。他读书很勤奋,有一个叫刘辉祖的人曾经和梅文鼎住在一起, 他对梅文鼎的学习情况最了解,他说:“每天夜里鼓楼上已经打四更了,梅文鼎 还在灯下读书。天刚蒙蒙亮,他又起床读书了 四是不怕丢面子。梅文鼎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记在本子上。出 门时,他就带上这个本子,只要遇到懂数学的人,就虚心请教,哪怕是年轻的学 生,他也不耻下问。 梅文鼎的“四不怕”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 5、叶奕绳:约取实得法 “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叶奕绳的一个小小的 创造。清朝人张尔歧在《蒿庵闲话》中是这样记载的:
郑板桥的“精当”之说,就是要求读书要注意选择,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 抓到什么就读什么,随便瞎读一气。不加选择地读书,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于学业无补,而且还可能受一些坏书的腐蚀,于身心有害。 选择书籍要求“当”,这“当”的标准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来定。我们现 在的“当”与郑板桥那个时代的“当”肯定不同,就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 “当”也大有迥异。 一般说来,我们现在要从两个方面来选择适当的书:一是要考虑思想内容是 否健康,对品德修养、陶冶情操有无益处;二是要考虑对自己的科学文化学习工 作有没有帮助。 郑板桥一旦选定了他认为“当”的书,就潜心精读。他读书是很勤奋的,“舟 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 也。”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读书诗:“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 用钱苦。”这里所说的“适主”,是指自己的主张、主意,也就是说读书要坚持 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做书本的奴隶。如果没有这一条,即使选到了再适当 的书,再刻苦地精读,也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的。 14、梅文鼎:四不怕法 。● 许多人都说,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历史上的科技强国,四大发明就是很有 力的证明;只是到了明清以后就衰败了,科学技术落后了。落后是事实,但就是 在落后的年代,也还有争气的科学家出现。清代的著名数学家梅文鼎就是一位。 梅文鼎出生在安徽省宣城县,自幼跟父亲和老师学习天文和数学,后来成了 17 世纪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数学家之一,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关孝和齐名。 梅文鼎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有人总结过他的读书方法,认为他读书有四个 特点,现转引如下: 一是不怕难。遇到难懂的地方,他从不绕开,越难越去钻研。他常常为了弄 懂一个难点,忘了吃和睡。 二是不怕烦。他所读的数学书,大都是流传很久的、残破不全的本子,读起 来往往前文不接后语,很麻烦。梅文鼎总是耐心地设法抄写,凑成完整的本子。 有时这本书与那本书文字有不同,即使只是一字之差,他也总要把它考订得清清 楚楚。 三是不怕苦。他读书很勤奋,有一个叫刘辉祖的人曾经和梅文鼎住在一起, 他对梅文鼎的学习情况最了解,他说:“每天夜里鼓楼上已经打四更了,梅文鼎 还在灯下读书。天刚蒙蒙亮,他又起床读书了。” 四是不怕丢面子。梅文鼎遇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记在本子上。出 门时,他就带上这个本子,只要遇到懂数学的人,就虚心请教,哪怕是年轻的学 生,他也不耻下问。 梅文鼎的“四不怕”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 15、叶奕绳:约取实得法 。● “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叶奕绳的一个小小的 创造。清朝人张尔歧在《蒿庵闲话》中是这样记载的:
叶奕绳生性迟钝,记忆力极差,读起书来往往如过眼烟云,前读后忘。不过,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天资较差而沉沦,而是奋发苦读,并想出了个“笨鸟先飞 的土办法: 每读一本书,凡是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是格言、警句,就用纸把它抄录 下来,认真诵读十余遍,然后一张一张地贴在墙上,每日多则抄上十余段,少则 六、七段。每当做事累了,需要休息片刻的时候,他就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边走 边读墙上的那些纸片,每天要读三、五次,直至读得滚瓜烂熟,一字不遗为止 等到四壁都贴满了,就将过去所贴的取下,收藏起来,再把当日新抄的贴上去, 填补空白。就这样,随取随补,从不间断,一年下来,起码可以积累三千多段精 彩的文字。数年之后,肚子里的“墨水”就很可观了。 由于有了丰富的积累,写起文章来便“下笔如有神”。后来,叶奕绳竟成了 名学识渊博,文采横溢、擅长戏曲的著名文学家。他在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 深有感触地说:“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意思是读起书来,与其浮光掠影, 无所获,还不如像我这样每天记一点,看起来似乎取之不多,但是日积月累, 到时候实际收获却不少哩! 张尔歧对叶奕绳的“约取实得”读书法推崇备至,并且联系自己的经历现身 说法。他说:我年轻时虽然听说过叶奕绳的这种读书方法,却没有照着做,待到 年迈力衰,再回忆过去所读的东西,已一个字都记不起来了,以致下笔做文时感 到很窘迫,真是后悔莫及。他还说:我之所以将叶奕绳的“约取实得”法记入《蒿 庵闲话》,目的就是为了使“此法不没人间”,使它一直流传下去,让后世那些 “少年有志者”得以借鉴 16、梁启超:注意法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大学问家,写过《读书法》、《治国学杂话》等文章, 专门论述读书方法和治学方法的问题 他说:“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 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 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这种工作,起初做时是很难,往后就很容易了。……最初 的方法,最好是指定几个范围,或者作一篇文章,然后看书时,有关系的就注意, 没关系的就放过。过些日子,另换题目,把注意力换到新的方面。照这样做得几 日,就做熟了。熟了以后,不必十分用心,随手翻开,应该注意之点立刻就浮凸 出来。读一遍,专提一个注意点:读第二遍,另换一个注意点。这是最初的方法, 其实也是最好的方法。几遍之后,就可以同时有几个注意点,而且毫不吃力。” 梁启超所提倡的“注意”读书法,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常常会有这样 的感觉:书报读了不少,可是闭起眼睛一想,脑子里竟然“空空如也”,收获不 大,有时甚至是一无所获。读书的时间用去了,精力也耗费了,却没有什么收益, 这实在是不合算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细细分析一下,原来是读书时脑子里缺少一根 “弦”儿。也就是说脑子里没有带什么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书读完了就 如同过眼烟云,留不下什么印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梁启超所说的“注意”二字。读书时,你注 意哪一项,哪一项便会自然地跳跃出来,映入你的眼帘,钻进你的脑子里
叶奕绳生性迟钝,记忆力极差,读起书来往往如过眼烟云,前读后忘。不过,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天资较差而沉沦,而是奋发苦读,并想出了个“笨鸟先飞” 的土办法: 每读一本书,凡是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是格言、警句,就用纸把它抄录 下来,认真诵读十余遍,然后一张一张地贴在墙上,每日多则抄上十余段,少则 六、七段。每当做事累了,需要休息片刻的时候,他就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边走 边读墙上的那些纸片,每天要读三、五次,直至读得滚瓜烂熟,一字不遗为止。 等到四壁都贴满了,就将过去所贴的取下,收藏起来,再把当日新抄的贴上去, 填补空白。就这样,随取随补,从不间断,一年下来,起码可以积累三千多段精 彩的文字。数年之后,肚子里的“墨水”就很可观了。 由于有了丰富的积累,写起文章来便“下笔如有神”。后来,叶奕绳竟成了 一名学识渊博,文采横溢、擅长戏曲的著名文学家。他在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 深有感触地说:“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意思是读起书来,与其浮光掠影, 一无所获,还不如像我这样每天记一点,看起来似乎取之不多,但是日积月累, 到时候实际收获却不少哩! 张尔歧对叶奕绳的“约取实得”读书法推崇备至,并且联系自己的经历现身 说法。他说:我年轻时虽然听说过叶奕绳的这种读书方法,却没有照着做,待到 年迈力衰,再回忆过去所读的东西,已一个字都记不起来了,以致下笔做文时感 到很窘迫,真是后悔莫及。他还说:我之所以将叶奕绳的“约取实得”法记入《蒿 庵闲话》,目的就是为了使“此法不没人间”,使它一直流传下去,让后世那些 “少年有志者”得以借鉴。 16、梁启超:注意法 。●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的大学问家,写过《读书法》、《治国学杂话》等文章, 专门论述读书方法和治学方法的问题。 他说:“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 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 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这种工作,起初做时是很难,往后就很容易了。……最初 的方法,最好是指定几个范围,或者作一篇文章,然后看书时,有关系的就注意, 没关系的就放过。过些日子,另换题目,把注意力换到新的方面。照这样做得几 日,就做熟了。熟了以后,不必十分用心,随手翻开,应该注意之点立刻就浮凸 出来。读一遍,专提一个注意点;读第二遍,另换一个注意点。这是最初的方法, 其实也是最好的方法。几遍之后,就可以同时有几个注意点,而且毫不吃力。” 梁启超所提倡的“注意”读书法,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常常会有这样 的感觉:书报读了不少,可是闭起眼睛一想,脑子里竟然“空空如也”,收获不 大,有时甚至是一无所获。读书的时间用去了,精力也耗费了,却没有什么收益, 这实在是不合算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细细分析一下,原来是读书时脑子里缺少一根 “弦”儿。也就是说脑子里没有带什么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书读完了就 如同过眼烟云,留不下什么印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梁启超所说的“注意”二字。读书时,你注 意哪一项,哪一项便会自然地跳跃出来,映入你的眼帘,钻进你的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