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 积累与运用(含1-7题,共2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天气骤然变冷了,孤独的一只蜜蜂栖息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 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 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 季节,它竟然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选择了远行。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消失,心头则充 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分) 无动于十裹 乍十暖还十寒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2分) 骤然(zhou) 栖息(qi) 慰藉(jie) 凝视(ning) 3.上面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2 示例一:一只孤独的蜜蜂栖息在窗台上。(语序不对) 示例二: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消失的方向。(缺少宾语中心语,也可以说“凝视”与 “消失”不能搭配。) 4.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1)强捍胡髭晦涩炉火纯青无懈可击 (2)钦佩抑郁厨窗叹为观止离经叛道 (1)“捏”改为“” (2)“厨”改为“橱 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2分) 早春天气, ,水天一色 ,卧龙一般, 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①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②它有生命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含 1-7 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3 题。 天气骤.然变冷了,孤独的一只蜜蜂栖.息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 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 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 季节,它竟然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选择了远行。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消失,心头则充 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 分)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2 分) 骤.然(zhòu) 栖.息(qī) 慰藉.(jiè) 凝.视(nínɡ) 3.上面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2 分) 示例一:一只孤独的蜜蜂栖息在窗台上。(语序不对) 示例二: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消失的方向。(缺少宾语中心语,也可以说“凝视”与 “消失”不能搭配。) 4.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 分) (1)强捍 胡髭 晦涩 炉火纯青 无懈可击 (2)钦佩 抑郁 厨窗 叹为观止 离经叛道 (1)“捍”改为“悍” (2)“厨”改为“橱” 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2 分) 早春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天一色。________,卧龙一般,________, 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①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②它有生命
③那纤细的柳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④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 ⑤湖水苍茫 A.⑤④①③② B.①③⑤④②C.①⑤④②③D.②①③④⑤ 6.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B)(2分) A.《悼念玛丽·居里》是爱因斯坦于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 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 B.《水浒传》故事情节紧张、生动、富有传奇性,其中武松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 杨柳、宋江智取生辰纲等故事脍炙人口。 C.《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这篇课文是1987年4月,公刘率中 国作家代表团出访联邦德国,这篇演讲就是他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 答词 D.《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作者左拉,法国作家。莫泊桑,法国著名小说家,世界短 篇小说巨匠,成名作是《羊脂球》 (解析:B项中拳打镇关西的是鲁提辖,即鲁智深,不是武松:智取生辰纲的是晁盖 吴用等人,没有宋江的参与。 7.按要求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5)《陋室铭》一文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夜雨寄北》中想象他日相逢共话巴山夜雨情景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适 巴山夜雨时。 二、阅读理解。(含8-22题,共40分) (一)诗歌赏析。(3分) 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③那纤细的柳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④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 ⑤湖水苍茫 A.⑤④①③② B.①③⑤④② C.①⑤④②③ D.②①③④⑤ 6.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B)(2 分) A.《悼念玛丽·居里》是爱因斯坦于 1935 年 11 月 23 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 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 B.《水浒传》故事情节紧张、生动、富有传奇性,其中武松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 杨柳、宋江智取生辰纲等故事脍炙人口。 C.《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这篇课文是 1987 年 4 月,公刘率中 国作家代表团出访联邦德国,这篇演讲就是他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 答词。 D.《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作者左拉,法国作家。莫泊桑,法国著名小说家,世界短 篇小说巨匠,成名作是《羊脂球》。 (解析:B 项中拳打镇关西的是鲁提辖,即鲁智深,不是武松;智取生辰纲的是晁盖、 吴用等人,没有宋江的参与。) 7.按要求默写。(每空 1 分,共 10 分)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5)《陋室铭》一文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夜雨寄北》中想象他日相逢共话巴山夜雨情景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 二、阅读理解。(含 8-22 题,共 40 分) (一)诗歌赏析。(3 分) 品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想象着来日重逢,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衬托今 夜的孤寂。(2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 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 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 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 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②。负笈③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屡麻蒿⑥以 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更以静⑧衣易之。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常师:固定的老师。③笈:书箱。④庵:茅草小屋。⑤荆: 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静:同“净”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2)主人日再食(两次) 3)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4)题其衣裳(记)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A)(2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 分)想象着来日重逢,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衬托今 夜的孤寂。(2 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 9-13 题。(12 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 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 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 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 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②。负笈③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屡麻蒿⑥以 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更以静⑧衣易之。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 ①任末:人名。②常师:固定的老师。③笈:书箱。④庵:茅草小屋。⑤荆: 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静:同“净”。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2)主人日再.食(两次) (3)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4)题.其衣裳(记)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A)(2 分)
A.无从至书以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故余虽愚/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C.人而不学,则何以成/学而不思则罔 D.不学者/花之隐逸者也 (解析:A.来;B.虽然/即使;C.表承接/表转折:D.……的人/表判断。) 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快步(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学术界的前辈请教。 12.【甲】文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对“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的描写有何用意?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3分)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旨?请简要 分析。(3分) 示例: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1分)【甲】 文中记叙幼时抄书、外出求学、从师的经历体现了作者不畏艰苦、勤学好问的精神。 (1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1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任末14岁的时候,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到处拜老师)。背着书箱求学,不怕路程遥远 路途艰难。常说:“人如果不勤奋好学,如何成就事业?”有时在大树下盖茅屋,削荆条当 笔用,刻树皮取树汁当墨水。夜晚靠星月的亮光勤奋读书,如果实在太黑,就用一种麻蒿做 成火把来照明。读书时一有心得,就把心得记在衣服上。他的学生极为敬佩其学习精神,常 用干净的妤衣服去换取他那记满心得的脏衣服。任末临终的时候告诫学生们:勤奋好学的人, 虽然人死了,但仍活在人们的心中。那些不学无知的人,虽然活在世上,也不过是行尸走肉 罢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7题。(11分) 动车和高铁 ①10年前,一种被称作“和谐号”的白色精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驰骋,“动车”逐渐 走进人们的视野;10年后,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一高铁大国,“高铁”成为引领和开拓 “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名片
A.无从至书以.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故余虽.愚/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C.人而.不学,则何以成/学而.不思则罔 D.不学者./花之隐逸者.也 (解析:A.来;B.虽然/即使;C.表承接/表转折;D.……的人/表判断。)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快步(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学术界的前辈请教。 12.【甲】文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对“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的描写有何用意?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3 分)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旨?请简要 分析。(3 分) 示例: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1 分)【甲】 文中记叙幼时抄书、外出求学、从师的经历体现了作者不畏艰苦、勤学好问的精神。 (1 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1 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任末 14 岁的时候,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到处拜老师)。背着书箱求学,不怕路程遥远 路途艰难。常说:“人如果不勤奋好学,如何成就事业?”有时在大树下盖茅屋,削荆条当 笔用,刻树皮取树汁当墨水。夜晚靠星月的亮光勤奋读书,如果实在太黑,就用一种麻蒿做 成火把来照明。读书时一有心得,就把心得记在衣服上。他的学生极为敬佩其学习精神,常 用干净的好衣服去换取他那记满心得的脏衣服。任末临终的时候告诫学生们:勤奋好学的人, 虽然人死了,但仍活在人们的心中。那些不学无知的人,虽然活在世上,也不过是行尸走肉 罢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4-17 题。(11 分) 动车和高铁 ①10 年前,一种被称作“和谐号”的白色精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驰骋,“动车”逐渐 走进人们的视野;10 年后,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一高铁大国,“高铁”成为引领和开拓 “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名片
②从字面意义上讲,动车就是指带动力的车辆,在铁路交通领域,它是相对于不带动力 的车辆(俗称拖车)的一种车型。而我们一般提到的动车组,是指一种固定编组的列车,这种 编组一般是由若干动车和若干拖车组成,并且在其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这种编组不会改变。 动车组有很多种类型,如果以动力类型进行分类,可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如果以 动力配置方式来分类,则分为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型动车组;如果以速度类型来分 类,可分为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 ③我们都知道,普通列车的牵引动力依赖于车头的机车,而动车组在运行时,不光有机 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就可以把动力分散,运行遠度也就更快。同时,与普 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震动和嗓音都偏小 ④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是指一种铁路线路美型。我囯的铁路类型分三档:高速铁路 是设计运行速250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快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160千米一250 千米列车的铁路:普通铁路是设计时速低于160千米列车的铁路。在髙速铁路上运行的是高 速动车组列车;而在快速铁路上,主要运行普速动车组列车,但同时也可以运行高速动车组 列车和普通列车;普通铁路上运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绿皮、红皮、蓝皮的普通列车了。 ⑤高速铁路的另。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而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则 采用有砟轨道技术铺就。所谓砟,就是岩石、煤等碎片。路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 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但有砟轨道容易下陷,维修费用较大。列车高速运行有可能导 致有砟轨道路砟飞溅。而无砟轨道的路基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 美化环境,所以高速铁路基本都是无砟轨道。 ⑥不过,在现在的中国,高铁和动车还分别代指两种客运列车类型。高铁是运行时速在 250千米以上,以G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高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 动车则是运行时速在200千米左右以D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 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 ⑦高铁和动车的出现改变的不只是地域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近年来,京津冀不断推进高速铁路的相连相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已经形成“ 时都市圈”,越来越多的人突破地区界限,实现工作、生活、休闲、置业、消费的日益“同 域化”。据不完全统计,仅长期往返于京津两地的“双城族”就不下5万人。 ⑧目前,中国的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并且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已不弱于世 界上任何竞争对手。应该可以相信,在中国高铁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高铁制造业 将持续改变中国,不断改变世界
②从字面意义上讲,动车就是指带动力的车辆,在铁路交通领域,它是相对于不带动力 的车辆(俗称拖车)的一种车型。而我们一般提到的动车组,是指一种固定编组的列车,这种 编组一般是由若干动车和若干拖车组成,并且在其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这种编组不会改变。 动车组有很多种类型,如果以动力类型进行分类,可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如果以 动力配置方式来分类,则分为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和动力分散型动车组;如果以速度类型来分 类,可分为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 ③我们都知道,普通列车的牵引动力依赖于车头的机车,而动车组在运行时,不光有机 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就可以把动力分散,运行速度也就更快。同时 ,与普 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震动和嗓音都偏小。 ④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是指一种铁路线路类型。我国的铁路类型分三档:高速铁路 是设计运行速 250 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快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 160 千米—250 千米列车的铁路;普通铁路是设计时速低于 160 千米列车的铁路。在高速铁路上运行的是高 速动车组列车;而在快速铁路上,主要运行普速动车组列车,但同时也可以运行高速动车组 列车和普通列车;普通铁路上运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绿皮、红皮、蓝皮的普通列车了。 ⑤高速铁路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而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则 采用有砟轨道技术铺就。所谓砟,就是岩石、煤等碎片。路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 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但有砟轨道容易下陷,维修费用较大。列车高速运行有可能导 致有砟轨道路砟飞溅。而无砟轨道的路基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 美化环境,所以高速铁路基本都是无砟轨道。 ⑥不过,在现在的中国,高铁和动车还分别代指两种客运列车类型。高铁是运行时速在 250 千米以上,以 G 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高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 动车则是运行时速在200千米左右以D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 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 ⑦高铁和动车的出现改变的不只是地域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近年来,京津冀不断推进高速铁路的相连相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已经形成“一 小时都市圈”,越来越多的人突破地区界限,实现工作、生活、休闲、置业、消费的日益“同 域化”。据不完全统计,仅长期往返于京津两地的“双城族”就不下 5 万人。 ⑧目前,中国的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并且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已不弱于世 界上任何竞争对手。应该可以相信,在中国高铁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高铁制造业 将持续改变中国,不断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