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满分:120分得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 A.迁徙(xi)广厦(xia)庇护(bi) B.两鬓(bin)北冥(ming)鲲鹏(kun) C.槽枥(li)奴隶(li)突兀(wu) D.塘坳(ao)翩翩(pian)敕书(chi)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B)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系向牛头充炭直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B) A.故人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B.虽有至道(虽然) C.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D.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大道之行也 B.其真无马邪弗学,不知其善也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策之不以其道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是/做故学然后/知不足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C)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 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其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 事理、论辨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满分:120 分 得分: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 A.迁徙.(xǐ) 广厦.(xià) 庇.护(bì) B.两鬓.(bìn) 北冥.(míng) 鲲.鹏(kūn) C.槽枥.(lì) 奴隶.(lì) 突兀.(wù) D.塘坳.(ào) 翩.翩(piān) 敕.书(chì)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B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系向牛头充炭直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B ) A.故人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B.虽.有至道(虽然) C.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D.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分)( D ) 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大道之.行也 B.其.真无马邪 弗学,不知其.善也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策之不以.其道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B ) A.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C ) A.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 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其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 事理、论辨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 C.《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 于“唐宋八大家” D.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钱塘湖春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卖炭翁》都是他的作品。 7.名著阅读。(4分) 1)《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全景式地表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 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是路遥(作者)的代表作,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分) (2)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他常用“太阳”的意象,表达对光明、自由、胜 利的不懈追求。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江姐(《红岩》)、贝多芬(《名人传》) 都能体现这种追求。请选择一位,结合作品分析。(2分) 我选保尔柯察金。他追求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人类的解放。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 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即使全身瘫瘓,双目失明,他也没有放弃。 8.诗文名句积累。(9分)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韩愈的《马说》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综合性学习(6分) 9.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 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 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 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 成。 C.《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属 于“唐宋八大家”。 D.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钱塘湖春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卖炭翁》都是他的作品。 7.名著阅读。(4 分) (1)《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全景式地表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 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是路遥(作者)的代表作,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 分) (2)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他常用“太阳”的意象,表达对光明、自由、胜 利的不懈追求。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江姐(《红岩》)、贝多芬(《名人传》) 都能体现这种追求。请选择一位,结合作品分析。(2 分) 我选保尔·柯察金。他追求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人类的解放。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 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即使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也没有放弃。 可以说,他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和整个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文名句积累。(9 分)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韩愈的《马说》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综合性学习(6 分) 9.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 类似“脑残”“矮矬穷”这样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 的日常生活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 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 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具有前瞻性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2分) 传统媒体对新词(不雅之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2分) “点赞”一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破坏了汉语的多样性。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 一条建议。(2分) 示例:社会:①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监管;②新媒体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 过程;③学校要倡导阋读经典作品。个人:①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②交流 时慎用新词,不用生造的晦涩的词语;③阏絡语言要传播正能量 、阅读理解(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 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 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 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 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 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秦民大说(同“悦”,愉快) (2)有一人徙之(代词,指“木”<木头>) 1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三 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于 1999 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具有前瞻性而又意义非凡。 (摘自《文汇报》) (1)根据材料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2 分) 传统媒体对新词(不雅之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2 分) “点赞”一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破坏了汉语的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 一条建议。(2 分) 示例:社会:①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监管;②新媒体对新词要有筛选和冷却的 过程;③学校要倡导阅读经典作品。 个人:①加强母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②交流 时慎用新词,不用生造的晦涩的词语;③网络语言要传播正能量。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3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 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②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 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 欺。卒③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④也,不可 施刑⑤,刑其傅⑥公子虔,黥⑦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 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 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秦民大说.(同“悦”,愉快 ) (2)有一人徙之.(代词,指“木”<木头> ) 1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給十金。 13.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 种观点吗?为什么?(4分) 不同意。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①。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題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 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冑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 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 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4.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BC)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 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 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 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 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 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15.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2分) “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汽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 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 种观点吗?为什么?(4 分) 不同意。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 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唐)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 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 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 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14.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 分)( BC )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 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 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 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 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 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15.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2 分) “漠漠” “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汽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 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 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 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褀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 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 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 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 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 “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 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 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 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 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 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 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 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 中自然的转換。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 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 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 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 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 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 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 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 分)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 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 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 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 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 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 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 “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 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 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 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 “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 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 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 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 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 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 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 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 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 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 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 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