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12、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岀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 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岀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 下文情节做了铺垫。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以及推动作用。结合4分的要求,可以概括 为两大点。 【错因】题目阅读不细致,答题方向就发生错误。又不能结合得分点,分点叙述。 13、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 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1)4分总共四点,“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儿之 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尔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 (2)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 【错因】肯定都可以写出一些,但会遗漏要点,不够全面。 14、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解析】题目要求同样具体,要求分析花轿和刻画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中找寻关系的部分,细细阅 读,扼要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 【错因】要点不全,答题方向不明。 15、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 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 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 意味深长 【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 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未能理清两位人物的关系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 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 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 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
6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 分).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分) 12、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 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 下文情节做了铺垫。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以及推动作用。结合 4 分的要求,可以概括 为两大点。 【错因】题目阅读不细致,答题方向就发生错误。又不能结合得分点,分点叙述。 13、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 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1)4 分总共四点,“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儿之 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尔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 (2)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 【错因】肯定都可以写出一些,但会遗漏要点,不够全面。 14、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解析】题目要求同样具体,要求分析花轿和刻画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中找寻关系的部分,细细阅 读,扼要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 【错因】要点不全,答题方向不明。 15、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 银匠。 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 直叙。 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 意味深长。 【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 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未能理清两位人物的关系。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一 19 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 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 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 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
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 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 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 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 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 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 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 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 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 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 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6,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16、A【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重点词语放 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岀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査的是对 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 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结合选项,正是A项所说的意思。而B项的有效 信息来自文章第三段,但选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 浒》的特点,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二段。D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 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 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17、C【解析】本题意在考査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 综合把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本题要求选择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 的一项,A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 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D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 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19.“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18、(6分) 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7 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 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 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 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 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 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 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 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 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 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 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6,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16、 A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重点词语放 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对 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 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结合选项,正是 A 项所说的意思。而 B 项的有效 信息来自文章第三段,但选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 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 浒》的特点,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二段。D 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 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 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17、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 综合把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本题要求选择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 的一项,A 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B 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 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D 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 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 什么作用?(6 分) 19.“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 解?(6 分) 18、(6 分) ①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 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错因】没有分三问具体答题,未能从文中找寻到有用信息。 19、(6分) 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反对滥用暴力 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 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 “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错因】句子含义理解类的题目答题不够规范。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 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 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 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 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 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 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 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 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 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 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 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 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 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 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6、D【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的表述在 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
8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 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错因】没有分三问具体答题,未能从文中找寻到有用信息。 19、(6 分) 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 反对滥用暴力。 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 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 “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错因】句子含义理解类的题目答题不够规范。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一 19 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 一 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 对他影响很大:19 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 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 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 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 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 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 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 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 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 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 48 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 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 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 83 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 20 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 1904 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 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 1200 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 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 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 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6、 D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 ABC 三项的表述在 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 D 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
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7、B【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BD项的说法都可 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 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 果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l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18、(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 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 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19、(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 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七、作文(70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B)(3分) A.调度/宏观调控 降解/降龙伏虎 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 喷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 乐府/乐不思蜀 屏蔽/屏气凝神 A diao/tido jiang/xiang se B xing/sheng ta/tuo qian/xian C. juan/quan bo chong/zhong D pi yue/le ping/bi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 同面对的挑战
9 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 83 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 1200 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7、 B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 ABDD 项的说法都可 以找到,只有 B 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 20 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 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 83 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 果。”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8 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 分) l 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 分) 18、(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 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 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19、(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 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七、作文(70 分)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B )(3 分) A.调度/宏观调控 降解/降龙伏虎 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 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 喷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 乐府/乐不思蜀 屏蔽/屏气凝神 A.diào/tiáo jiàng/xiáng sè B.xǐng/shěng tà/tuò qiàn/xiān C.juàn/quān bó chóng/zhòng D.pǐ yuè/lè píng/bǐng 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 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 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 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 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答案】C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 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4分)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 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 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 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 【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査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査提炼 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解析】定向概括是江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下定义形 式(全国及兄弟省市卷前几年前多有涉及):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这种形式既有 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生恐不能轻易上手。 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理想的 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 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 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参考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 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考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主要考査根 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解析】本题考査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 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 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 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 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 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 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 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 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 。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10 B.对“80 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 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 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 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答案】C A 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 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 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 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⒊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 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 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 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 【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 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解析】定向概括是江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下定义形 式(全国及兄弟省市卷前几年前多有涉及):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 30 个字)。这种形式既有 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生恐不能轻易上手。 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 创造理想的 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 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 汇聚、流动, 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 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⒋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 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5 分) 【参考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 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考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主要考查根 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解析】本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 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 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 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 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 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 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 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 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 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