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19 响。由前者,杜赞奇探讨了国家政权建设背景下的“国家政权内 卷化”和国家与村庄连接机制的变异问题,杜赞奇称这种变异 为“保护型经纪”向“羸利型经纪”的变化:由后者,杜赞奇 探讨了村落中的政治权力与文化网络的脱节过程,深刻地分析了 20世纪上半叶国家在基层乡村丧失合法性的原因。该书无疑使 人们对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政治衰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论 及20世纪国家对村庄社会的改造,萧凤霞的《华南的代理人与 受害者》.书也是不能不提及的,作者通过对乡、镇、村社区的 个案研究,指出在传统时代,中国的地方社区离中央权力机构行 政控制中心较远,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当时的国家主要是利用地 方精英的网络控制民间社会和社区生活。20世纪以来,国家的 行政力量不断向下延伸,乡村的权力体系已经完成了从相对独立 向行政“细胞化”的社会控制单位的转变,而新的政治精英也成 为这些“行政细胞”的“管家”,造成社区国家化的倾向。黄树 民的《林村的故事 一1949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则以叶文德这 样一个特殊人物的人生经历为主轴,反映了在福建林村的社会变 迁过程中国家对村落政治文化的改造。黄认为,在中国农村中有 “一种全国性文化明显抬头。传统上小型、半自治而独立的农村 社区,慢慢被中央政府为主的大众文化所取代”。的 与50一70年代的中国村庄叙事-一样,80年代有影响的著述 也多为海外学者所作,这大抵与此一时期中国大陆严肃的社会科 学研究传统业已缺失,尚需重新与海外和20世纪上半叶的本土 杜会学研究续接,重新积著能量有关。然而,在进入90年代以 后,这一状况有了改变,.批由本土学者所撰写的村庄研究的个 案性著作相继问世,给关于中国村庄的个案研究注人了一股本土 的空气。1997年4月,王铭铭出版了他根据自已对福建安溪县 美法村的调查而撰写的《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 究》一书,该书以“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以福建溪
20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村陈氏家族社区自明初迄今600多年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史 作为叙述架构,力图在一个家族社区变迁的历史中展现大社会变 迁的场景,细致地描摹出国家同村落之间在时间维度中的互动过 程。同年10月折晓叶出版的《村庄的再造 一个“超级村庄” 的社会变迁》,则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万丰村为个案,“将乡 镇企业的兴起利农民外出流动这两大热点主题置于对一个农村社 区的观察和研究之中,描述了在中国农村的非农化过程中,由外 来力量和村庄内在的经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所推进的乡村变 迁”,0而万丰村这-·“超级村庄”的社区结构和村政运作,也为 人们认识非农化过程中的村治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面相。张乐天 于1998年出版的《告别理想 一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以浙北联 民村为研究对象,全景式地描述了这个村庄自1949年以后,尤 其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并且从 “外部冲击一村落传统互动模式”人手,分析了人民公社制度 的嵌人对浙北农村发展的不利影响以及它对传统村落文化瓦解的 双重作用,从而在中国现代化的时空坐标中对人民公社制度做出 了历史的定位。1999年出版的李书磊的《村落中的“国 家” 一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也是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田 野研究作品,李书磊将村校作为村庄社会中的国家楔入性因素, 在特定的村落场景中讨论了国家与社会的交切与互渗,从而使其 在当今方兴未艾的“第三部门研究”中占据着自己特有的位置。 庄孔韶于2000年出版的《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更是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作者通过对林耀华的金翼黄村的再调 查,展现了黄村数十年来的沧桑变化、人事更替和文化传承。此 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持编写的《当代中国的 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1996)、王铭铭、王斯福主编的《乡 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城》(1997)、王铭铭的《村落视野中的 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1997)、毛丹的《一个村落共同体
导论 21 的变迁一一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2000)、张厚 安、徐勇、项继权等多人合作撰写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 个村的调查与比较》等书,也都以不同的村庄为文本,描事和 分析了影响乡村社会变迁的不同变量和乡村社会变迁的不同面 相。 当然,上述检阅仍然是不完整的,至少它还没有包括那些我 所知道,但在我写这段文字时尚未出版的一些有特点的研究,诸 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康博士的《西村十五年:从革命走向革命 (1938-1952)》,华中师范大学项继权博士的《集体经济背景下 的乡村治理一河南南街、山东向高和甘肃方家泉村治实证研 究》,华中师范大学于建嵘博士的《岳村政治一转型期中国农 村政治结构研究》等,这些研究,与前述那些研究一样,也为人 们回望20世纪的村庄政治打开了多扇不同的窗口。 应该说,个案研究是以特定的村庄为研究对象的,对特定村 庄叙事与分析的理解断不可脱离该村庄的特定情景和“上下文” 关系,因而,不同的研究自有其独特的学术品性与价值,然而, 我又意识到,对这些虽然可能并不具有可比性的研究文本的梳 理,又确能有助于发现和寻找问题,进而为自己的研究进行定 位。 我注意到,已有的村庄个案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从研究的学科类别上看,它们多是由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所 完成的,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也以村庄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 文化构成为要,虽然因为这种研究多具有全景式的民族志特征而 设有回避对于村庄政治的讨论,且有的著述也是以政治变迁作主 题或以政治变迁为背景的,但是,这种学科的偏向性仍然为政治 学者进入田野提供了十分充分的空间。(2)除王铭铭、庄孔韶、 于建磔等人的研究之外,绝大多数的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时间维 度,但却不是以整个20世纪作为考察时段的。虽然说世纪的时
2 村治变迁中的权戚与秩序 间设置只是一个文化上的象征标志,但是,从对这一标志所覆盖 的历史时空的研究中,也确有助于发现不同世纪时段中村庄社会 演进的特征。况且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现代性因素的切 入,支配中国社会演进的基本逻辑较之于这以前的若干个世纪已 经有了根本的不同,因此,以20世纪作为村庄研究的时间设置 无论对于比较村庄社会在进入现代化前后的历史差别,还是为已 经展开的现代化新世纪提供一面昨日的镜子,都是很有意义的, 而这一工作在目前的知识界还设有真正的展开。(3)在已有关于 20世纪村庄变迁,包括村庄政治变迁的个案研究中,“国家与社 会”的研究框架是一个被学者们运用较多的分析框架。究其原 因,有西方学术资源影响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现代化是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主题,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国家主导与 规划所导致的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改变及两者的新互动结构是 形塑村庄特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这就决定了“国家与社 会”研究框架的生命力和运用范围的广泛性。然而,从月前的状 况看,以这一研究框架为背景的村庄变迁研究还远未结束,这不 仅是因为已有的研究远未能穷尽问题,也是因为有的研究也并不 能使人满意。例如,我们若依寻着杜赞奇等人所开创的“国家政 权建设”的路径,就不禁会进一步追问:在整个20世纪现代化 背景下的国家权力扩张过程中,乡土权威与秩序究竞发生了一种 什么样的总体性变化?这些变化在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中期 和20世纪后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之间,是表现为一种历史逻料的 断裂与置换,还是存在者某种一以贯之的逻辑?这种逻辑是表现 为国家权力与话语对村庄地方性权威空间的单向进占,还是表现 为一种更为复杂的交切、互渗与博弈,以及由博弈所导致的新的 村庄权威与秩序形态? 而从宏观的历史模型回到具体的研究之中,值得进一步追问 的问题就更多。例如,考虑到村落场域中的宗族、地域、人情网
导论 23 络等非经济因素与生存经济在20世纪上半叶乡土中国普遍存在 这一经济因素的制约,杜赞奇那一影响广泛的关于“赢利型经 纪”对“保护型经纪”替代的论断,究竞是一种普遍化的结论抑 或只是一种情景化的知识,20世纪50一70年代政经合一的乡村 治理结构是否真的完成了杜赞奇意义上的“国家政权建没”过 程,进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理解1980年代“乡政村治”对人民 公社的取代,如何理解这种取代在“国家政权建设”框图中的位 置,如何看待当下学界中关于村民自治是一种经纪模式的观点。 又如.存国家与村庄的石动电.为一动物质题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