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衬治变迁中的汉威与秩序 制度的设计与安排、现代化进程中的基层政权所面临的困局等, 实际上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已经多次反复出现。⑦也就是说, 眼下正在展开的乡村政治的现实片断,实际上并非一段无根无由 的“新历史”,而是既往一百多年村庄治理变迁史的延续,它所 面临的问题,它所形成的话语,也是历史上类似问题与话语的再 造。由此,关于村民自治的讨论就进一步上升、提炼甚至“回 归”为关于村治问题的讨论,部分学者力图在一个更广的理论视 角下检视、定位与评价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乡村治理研究,正是 在这一层面上,发生了历史与现实的话语对接。⑧ 围绕着村治所发生的历史与现实的话语对接表明,在20世 纪整整一百年的现代化变迁中,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 貌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缠 结着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发展的乡村治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 好的解决。问题的存在决定着学术研究的价值,因此,90年代 下半叶以来,围绕着村治问题,在学术界形成了一个有多个学科 进人、并引起国内外关注的少有的学术热点,以至于有学者将这 种状况形容为中国学界仿佛进入了一个“草根时代”。 对现实中的“草根问题”的关注固然重要,然而我以为,对 于村治这样一个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困扰中国现代化的 问题仅仅作一种横切面的现实关注又是很不够的,对20世纪中 国村治历程的回溯和梳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相应现 实问题的把握与思考的深度,因此,对于20世纪中国村治历程 的总体性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尤其是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方 面已经跨进了新世纪的门槛,另一方面却仍然拖者旧世纪的历史 投影艰难前行的时候,这种纵向性的历史回溯就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来得更为重要。 本书即是这种回湖的一一种努力,尽管我所能做的,仅仅是关 于一个村庄治理变迁历程的叙事与思考
导 论 15 二 学术的发展是累积性的,问题的确立离不开对以往研究的清 理,而已有的相关研究又无疑是未来研究的基础。回湖既往的研 究,我注意到,对20世纪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研究 在关于20世纪的中国问题研究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并且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众多的学科领 域、用“汗牛充栋”这句古语来比喻研究著述之多,并不为过。 在此,我着重就与本书主题和写作形式关系紧密、有影响的、以 村庄为表述对象的个案研究进行检阅,进而探索将研究进一步深 化的可能性。 对于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最初多出自于 些社会学家,尤其是人类学家之手。1925年,上海沪江大学教 授DH·库尔普出版了以广东潮州风凰村的调查为基础的《华南 乡村生活》;1929年,李景汉出版了以京郊挂甲屯等四村160H 家庭调查为基础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35年,林耀华出 版了以福州义序调查为基础的《义序的宗族研究》;1948年,他 又出版了以福建玉田县黄村调查为基础的《金翼》;而在:1939年 费孝通则出版了他以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调查为基础的《江村经 济》。这些著作,因作者所特有的杜会学与人类学的学科背景, 多以研究村庄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为主,然而,在那种 被称作是对乡村生活进行全方位透视与描述的“民族志” (ethnography)的文本叙述方法的引导下,乡村政治的变迁及 村庄社会的权威与秩序等问题也都是他们所关注的。尤其是费孝 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在通过对“中国农民的消费、生 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论述,“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 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的同时
6 村治变迁中的权戚与秩序 还提出了国家对基层村儿组织所实施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这 一对中国现代化研究影响甚深的概念,够从而使他仪凭这一本书 就足以赢得终身的荣誉。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中,我们不能回避日 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做的“中国农村惯行周查”,尽管 这一调查的根本日的是为日本的殖民地统治服务,但是,它所积 累的丰富的田野资料,却为日后日本和美国学者的中国村庄研究 奠定了基础。其中,仁并田陛、内田智雄、平野义太郎、福武 直、中生胜美、佐佐木卫、石田浩以及马若孟、黄宗智和杜赞奇 等人都利用这批资料做出了引人注目的研究。 20世纪中期,具体地说是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由 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极个别的例外,·一般地讲,从事中国农 村研究的学者们已经很难有进入衬庄从事田野工作的条件,此 时期不多的几项研究也多是由·一些海外学者完成的。然而,这一 时期的著述却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特征,那就是研究者们十分 关注此一时期中国村庄社会的政治变迁,并且将这种变迂置于 个更大的革命化政治时代的背景下进行考察。1966年,威廉·韩 丁出版了他以40年代苹命根据地的调查为基础的《翻身:-·个 中国村庄的革命纪实》。50一70年代,柯鲁克夫妇出版了关于太 行山区十里店的三部著作,即《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1959),讲述了十里店从1937年至1947年所经历的土地改革过 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以日记体的方式记录 了柯鲁克夫妇于1948年2月到5月在十里店目睹的土地改革复 查、整党和民主选举过程;《阳邑公社的头几年》,讲述了 1958-1960年在十里店地区所展开的公杜化运动。81959年,杨 庆堃出版了以广州魔江村调查为基础的《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 个中国农村》。1956年,W.R.葛迪斯来到费孝通所描写过的 “江村”,并撰写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对革命前
导论 17 后开弦号村的社会变化进行了描述、比较与分析。1980年代初, 威廉·韩丁又根据他对人民公社时陕西长弓村的再次调查,出版 了《深翻:一个中国农村的继续革命》。而在1970年,马若孟则 出版了以满铁“惯行调查”中的4个村的资料为基础的《中国农 民经济》,研究了近代中国的村庄和农户的组织、职能及其变迁 问题。 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学者们重新进人村 从事田野工作成为可能。在此前后,以村庄的叙事作为文本表达 方式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并且产生了批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 蓍述。1984年,陈佩华(Anita Chan)、赵文词(Richard Mad. sen,又译作马德森)、安戈(Jonathan Unger)出版了他们在 1975一1978年间通过对移居香港的广东陈村村民的数百次访谈 而写成的《陈村:毛泽东时代一个中国农村社区的近代历史》, 深入考察了人民公杜时期陈村的政治与经济状况;紧接着,1992 年,他们在进一步考察了陈村在邓小平时代的生活变化之后,出 版了《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而1984年赵 文词利用同一批调查材料出版的《一个中国村庄的道德与权力》 一书,则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书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 了陈村的道德权威与政治秩序,作者认为在传统儒家道德与社会 主义道德的互动之中,产生了两种类型的村庄精英人物,即符合 社区道德期望的和适应国家道德期望的,而在每种类型中,又可 以进一步细分为“共产主义士绅”(communist gentry)与“共产 主义起义者”(communist rebel)和“道德主义草命者”(moralis- tic revolutionay)与“实用主义技术官僚”(pragmatic techno- crat)。赵文词的研究将仪式与道德话语放在国家、行动者、社这 之间的互动中进行分析,“强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传统德治 父权统治之间的根本差异和潜在矛盾与冲突”,心揭示了社会变迁 背景下村落政治文化的一个面相。继赵文词之后,黄宗智出版了
18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利用满铁调查资料撰写的《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该书 不仅深入探讨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 而且还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华北农村的宗族与村政的关系,黄 认为在宗族组织不发达的华北村落中,族政与村政是相互分离 的,但村政的建立仍然离不开各族的支持。黄还将自然村与国家 的关系置于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指出了现 代化所导致的国家权力扩张对于新型的国家与村庄社会关系的影 响。同样给黄宗智带来巨大学术声誉的还有他在这之后出版的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后者沿着前一部著作 中“不要把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向资本主义过被”的思 路,通过引入“过密型商品化”的概念,描述了中国农村同西 方完全不同的商品化过程。黄指出,这种过密型的商品化过程不 仪未能导致小农经济的解体,反而使其进-一步完善,因此,几百 年来,中国农业的增长只是一种没有发展的“过密型增长”;同 时,黄又将1979年以后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对这- “过密型增长”模式的突破,从而令人信服地解答了困扰中国农 业发展原因的难题。《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同 样探讨了1949年以后的革命性巨变对乡村政治的影响,黄认为, 随着解效后国家权力的扩展,传统的国家政权、地主士绅和衣民 的三角关系已经改变成国家政权与农民的关系,他认为,这一变 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远胜于农村社会和财产关系变化所造成的彩 响。6 如果说黄宗智的两本书可以称为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史的里程 碑式著作,那么,杜赞奇利用满铁“惯行调查”中6个村的材料 所撰写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一1900一1942年的华北农村》 一书,则是一部探讨20世纪上半叶国家与村庄关系的经典之作, 该书所提出的“国家政权建设”和“文化的权力网络”这两个贸 穿全书的中心概念,对现当代中国乡村政治研究产生了重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