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封其弟仲於陕西宝鸡附近,号西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平陆。 [3]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4]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凡兵作於内为乱,於外为寇。玩(wa),习惯 而不留心,等於说放松警惕。 [5]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个第二次吗?谓,通为(依王念孙说,见《经传释 词》引)。甚,厉害,过分。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6辅,面颊。车,牙床骨。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2]。大伯不从,是 以不嗣[3]。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4小:为文王卿士[5],勋在王室,藏於盟府[6]。将虢是灭, 何爱於虞)?且虞能亲於桓庄乎,其爱之也[8]?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9]?不唯倡乎 [10]?亲以宠福[11],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2]?" [1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国,同一祖先。 [2]大(t)伯、虞仲,大王的长子、次子。昭,宗庙在左的位次。古者昭穆相承,左为昭, 右为穆。大王於周为穆,穆生昭,故大王之子为昭。 [3]不从,指不从父命。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所以和虞仲一起出走。 是以,因此。嗣,继承[王位]。宫之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4]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於周为昭,昭生 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⑤]当过文王的卿士。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6]在王室有功勋,因功受封时的典策藏在盟府中。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政府部门。 宫之奇以上这几句话是针对虞公的"晋,吾宗也"说的,意思是:如果说到同宗的关系,那么 號在姬姓中的地位比虞高,虢晋之间比虞晋之间亲,因为虢这一支是从王季那里分出来的, 王季做了周君,而虞的祖先虞仲并没做周君,而且虢还是周的功臣。 [刀[晋]将要连虢都灭了,对虞还爱什么呢?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8]再说晋之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吗?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桓叔 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献公的同祖兄弟。这句话是一种特殊的倒装 句法。其,指晋。之,指虞。全句等於说:“晋之爱虞也,能亲於桓庄乎?" [9]桓庄之族有什么罪而把他们杀了?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 拿[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等於说"把他们杀了"。以,介词,后面的宾语省略。戮,杀, 这里用如名词。 [10]唯,因为(参用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倡,通逼,逼近,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1]至亲而以宠势相逼。宠,在尊位。 [12]"以国"后面承上省略了"倡"字。 公曰:"吾享祀丰絜1],神必据我[2]。"对日:"臣闻之[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4。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5]。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6]。又曰:民不易物, 惟德繁物[7)]。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8],将在德矣。若晋取虞9],而 明德以荐馨香10,神其吐之乎[11]?” [1]享,把食物献给鬼神。享祀,泛指一切祭祀。丰,丰富,指祭品盛多。絜,通洁。 [2]据,依(依王引之说,是《经义述闻》)。据我,即依附於我,等於说保佑我。 [3]之,指下面要说的一番道理。 [4]鬼神不亲人,只依德。实、是,都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人”、"德"。下文"唯德 是辅"结构同此。惟,只。德,指有德行的人。 [⑤]所引《周书》早已亡逸,这两句今见於伪古文《尚书·蔡仲之命》。大意是:上天对 於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文王封其弟仲於陕西宝鸡附近,号西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平陆。 [3]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4]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凡兵作於内为乱,於外为寇。玩(wán),习惯 而不留心,等於说放松警惕。 [5]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个第二次吗?谓,通为(依王念孙说,见《经传释 词》引)。甚,厉害,过分。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6]辅,面颊。车,牙床骨。 公曰:"晋,吾宗也[1],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2]。大伯不从,是 以不嗣[3]。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4];为文王卿士[5],勋在王室,藏於盟府[6]。将虢是灭, 何爱於虞[7]?且虞能亲於桓庄乎,其爱之也[8]?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9]?不唯偪乎 [10]?亲以宠偪[11],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2]?" [1]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国,同一祖先。 [2]大(tài)伯、虞仲,大王的长子、次子。昭,宗庙在左的位次。古者昭穆相承,左为昭, 右为穆。大王於周为穆,穆生昭,故大王之子为昭。 [3]不从,指不从父命。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所以和虞仲一起出走。 是以,因此。嗣,继承[王位]。宫之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4]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於周为昭,昭生 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5]当过文王的卿士。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6]在王室有功勋,因功受封时的典策藏在盟府中。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政府部门。 宫之奇以上这几句话是针对虞公的"晋,吾宗也"说的,意思是:如果说到同宗的关系,那么 虢在姬姓中的地位比虞高,虢晋之间比虞晋之间亲,因为虢这一支是从王季那里分出来的, 王季做了周君,而虞的祖先虞仲并没做周君,而且虢还是周的功臣。 [7][晋]将要连虢都灭了,对虞还爱什么呢?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8]再说晋之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吗?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桓叔 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献公的同祖兄弟。这句话是一种特殊的倒装 句法。其,指晋。之,指虞。全句等於说:"晋之爱虞也,能亲於桓庄乎?" [9]桓庄之族有什么罪而把他们杀了?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 拿[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等於说"把他们杀了"。以,介词,后面的宾语省略。戮,杀, 这里用如名词。 [10]唯,因为(参用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偪,通逼,逼近,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1]至亲而以宠势相逼。宠,在尊位。 [12]"以国"后面承上省略了"偪"字。 公曰:"吾享祀丰絜[1],神必据我[2]。"对曰:"臣闻之[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4]。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5]。'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6]。'又曰:'民不易物, 惟德繄物[7]。'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8],将在德矣。若晋取虞[9],而 明德以荐馨香[10],神其吐之乎[11]?" [1]享,把食物献给鬼神。享祀,泛指一切祭祀。丰,丰富,指祭品盛多。絜,通洁。 [2]据,依(依王引之说,是《经义述闻》)。据我,即依附於我,等於说保佑我。 [3]之,指下面要说的一番道理。 [4]鬼神不亲人,只依德。实、是,都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人"、"德"。下文"唯德 是辅"结构同此。惟,只。德,指有德行的人。 [5]所引《周书》早已亡逸,这两句今见於伪古文《尚书·蔡仲之命》。大意是:上天对 於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6]这两句也是《周书》上的,今见於伪古文《尚书·君陈》。大意是:黍稷并不是馨(x 1)香,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黍,黄黏米。稷,不黏的黍子。黍稷在这里泛指五谷,为祭 祀的物品。馨,远处可以闻到的香气。古人认为祭祀时鬼神前来享用祭品的香气。惟,句中 语气词。 [7这两句也是《周书》上的,今见於伪古文《尚书·旅獒》。今本《尚书》"民"作"人", "繁"作"其"。大意是: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并不改变(祭品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的 人的祭品才算[真正的]祭品。繁,句中语气词。 [8]冯(ping),即后来的"凭",这里和"依"义近。 [9]取,取得,指灭掉。 [10]明德,使德明。以,表目的的连词。荐,献,这里指向神献。馨香,指黍稷。 [1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宫之奇的意思是:晋国如果明其德, 使享祀丰絜,神也会保佑晋的,那么享祀丰絜就并不能使虞幸免於难。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1]。曰:"虞不腊矣2]。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3]。” 冬,十二月丙子朔[4],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5]。师还,馆于虞[6。遂袭虞,灭之[7]。 [1]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虞国不能举行腊祭了。腊,年终举行的一种祭祀,这里用如动词。 [3]更(geg),副词,再。举,指举兵。晋即以灭虢之兵灭虞,所以不需要再举兵。此句 下文略有删节。 [4]十二月初一。丙子,该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的第一天。 [5]丑,虢公名。京师,周的都城。 [6]还,回来。馆,公家为宾客所设的住处,这里用如动词,等於说住宾馆。 [)下文略有删节。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山 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於晋3],且贰於楚也[4]。晋军函陵,秦军泛南5]。佚之狐 言於郑伯曰6:"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7),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8]。“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 然郑亡[10],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1)。 []烛之武,郑大夫。 [2]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 [3]以,因。其,人称代词,代郑。晋文公为公子时逃亡在外,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 以礼待他。 [4]贰,参看《郑伯克段于鄢》"贰於己"注。 [5]军,用如动词,屯兵。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县北。泛(),水名,指东泛, 今己湮,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佚之狐,郑大夫。郑伯,指郑文公。 [辞,推辞。壮,壮年。 [8]不能做什么啦。也已,略等於"矣"。 [9这是我的过错。是,指示代词,作句子主语,指上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10]然,连词,表转折,等於说"然而"。 11]许之,[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 夜缒而出[1]。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2]。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4],君知其难也[5]:焉用亡郑以陪邻[6]?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7,行李之往来8],共其乏困[9],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许君焦
[6]这两句也是《周书》上的,今见於伪古文《尚书·君陈》。大意是:黍稷并不是馨(x īn)香,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黍,黄黏米。稷,不黏的黍子。黍稷在这里泛指五谷,为祭 祀的物品。馨,远处可以闻到的香气。古人认为祭祀时鬼神前来享用祭品的香气。惟,句中 语气词。 [7]这两句也是《周书》上的,今见於伪古文《尚书·旅獒》。今本《尚书》"民"作"人", "繄"作"其"。大意是: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并不改变(祭品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的 人的祭品才算[真正的]祭品。繄,句中语气词。 [8]冯(píng),即后来的"凭",这里和"依"义近。 [9]取,取得,指灭掉。 [10]明德,使德明。以,表目的的连词。荐,献,这里指向神献。馨香,指黍稷。 [1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宫之奇的意思是:晋国如果明其德, 使享祀丰絜,神也会保佑晋的,那么享祀丰絜就并不能使虞幸免於难。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1]。曰:"虞不腊矣[2]。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3]。" 冬,十二月丙子朔[4],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5]。师还,馆于虞[6]。遂袭虞,灭之[7]。 [1]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虞国不能举行腊祭了。腊,年终举行的一种祭祀,这里用如动词。 [3]更(gèng),副词,再。举,指举兵。晋即以灭虢之兵灭虞,所以不需要再举兵。此句 下文略有删节。 [4]十二月初一。丙子,该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的第一天。 [5]丑,虢公名。京师,周的都城。 [6]还,回来。馆,公家为宾客所设的住处,这里用如动词,等於说住宾馆。 [7]下文略有删节。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1] 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於晋[3],且贰於楚也[4]。晋军函陵,秦军泛南[5]。佚之狐 言於郑伯曰[6]:"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7],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8]。"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 然郑亡[10],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1]。 [1]烛之武,郑大夫。 [2]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 [3]以,因。其,人称代词,代郑。晋文公为公子时逃亡在外,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 以礼待他。 [4]贰,参看《郑伯克段于鄢》"贰於己"注。 [5]军,用如动词,屯兵。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县北。泛(fán),水名,指东泛, 今已湮,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6]佚之狐,郑大夫。郑伯,指郑文公。 [7]辞,推辞。壮,壮年。 [8]不能做什么啦。也已,略等於"矣"。 [9]这是我的过错。是,指示代词,作句子主语,指上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10]然,连词,表转折,等於说"然而"。 [11]许之,[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 夜缒而出[1]。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2]。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4],君知其难也[5];焉用亡郑以陪邻[6]?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7],行李之往来[8],共其乏困[9],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1],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2],又欲肆其西封13小: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5]。" 秦伯说16],与郑人盟。使子、逢孙、杨孙戍之[17],乃还。 [1]缒(zhu),用绳子吊着重东西,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 [2]既,己经。 [3]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表谦敬的副词。烦,麻烦。执事,办事人员。这 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 [4越,超越。以,表目的的连词。鄙,边邑,用如动词。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二者 之间,所以说秦是越过一个国家,以辽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⑤]其,指"越国以鄙远"事。 [6焉用,哪里用得着。陪,增加[土地]。邻,指晋。 [T]舍,舍弃,不取(不灭掉),后来写作"舍"。东道主,东方道上的主人(郑在秦东)。 "以"字后省略了宾语("郑")。 [8]行李,外交使节。 [9]共,供,供应。乏困,本来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往来时馆舍 资粮的不足。 [10]尝,曾经。赐,恩惠。为赐,等於说施恩。晋君,在这里是间接宾语。 [11]焦瑕,二地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济,渡河,指晋惠公(文公之弟,比文公先 为晋君)渡河归国。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的土墙,防御工事。晋惠公依靠秦力 得以回国为君,曾许以焦瑕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了。朝、夕,极言两件事距离很 近。 [12]以郑为东面的疆界。封,疆界,用如动词。 [13]肆,伸展。 [14][晋]如果不使秦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15]唯,表希望的语气词。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 [16]说,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 [1刀子等三人都是秦大夫。戍(sh心),驻扎,防守。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失其 所与,不知[4]:以乱易整,不武[5]。吾其还也[6。"亦去之[7] []子犯,即狐偃,晋文公的舅父。 [2]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略同於"非",等於说"假如不是“。夫(),指示代词。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重耳是靠他的力量回国的,所以这样说。 [3]因,藉,靠。敝,坏,这里指损害。 [4]与,联合。所与,同盟者。知(zh),后来写作"智"。 [5]这里的"武"和上文的"仁",都是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 [6]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 [去,离开。注意:"去"字跟现代的意义很不相同。之,指郑。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山 冬,晋文公卒。庚辰[2],将殡于曲沃[3]。出绛[4],柩有声如牛[5)。卜偃使大夫拜[6, 曰:"君命大事[7],将有西师过轶我[8]。击之,必大捷焉。” [1]这里选的,是著名的秦晋淆(xiao)之战的一部分。文中表现了蹇(Gian)叔预见到劳师以 袭远必然失败,结果终不出其所料。蹇叔,秦国元老。 [2]庚辰,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1],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2],又欲肆其西封[13];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5]。" 秦伯说[16],与郑人盟。使 子、逢孙、杨孙戍之[17],乃还。 [1]缒(zhuì),用绳子吊着重东西,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 [2]既,已经。 [3]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表谦敬的副词。烦,麻烦。执事,办事人员。这 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 [4]越,超越。以,表目的的连词。鄙,边邑,用如动词。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二者 之间,所以说秦是越过一个国家,以辽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5]其,指"越国以鄙远"事。 [6]焉用,哪里用得着。陪,增加[土地]。邻,指晋。 [7]舍,舍弃,不取(不灭掉),后来写作"舍"。东道主,东方道上的主人(郑在秦东)。 "以"字后省略了宾语("郑")。 [8]行李,外交使节。 [9]共,供,供应。乏困,本来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往来时馆舍 资粮的不足。 [10]尝,曾经。赐,恩惠。为赐,等於说施恩。晋君,在这里是间接宾语。 [11]焦瑕,二地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济,渡河,指晋惠公(文公之弟,比文公先 为晋君)渡河归国。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的土墙,防御工事。晋惠公依靠秦力 得以回国为君,曾许以焦瑕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了。朝、夕,极言两件事距离很 近。 [12]以郑为东面的疆界。封,疆界,用如动词。 [13]肆,伸展。 [14][晋]如果不使秦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15]唯,表希望的语气词。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 [16]说,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 [17] 子等三人都是秦大夫。戍(shù),驻扎,防守。 子犯请击之[1]。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失其 所与,不知[4];以乱易整,不武[5]。吾其还也[6]。"亦去之[7]。 [1]子犯,即狐偃,晋文公的舅父。 [2]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略同於"非",等於说"假如不是"。夫(fú),指示代词。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重耳是靠他的力量回国的,所以这样说。 [3]因,藉,靠。敝,坏,这里指损害。 [4]与,联合。所与,同盟者。知(zhì),后来写作"智"。 [5]这里的"武"和上文的"仁",都是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 [6]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 [7]去,离开。注意:"去"字跟现代的意义很不相同。之,指郑。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1] 冬,晋文公卒。庚辰[2],将殡于曲沃[3]。出绛[4],柩有声如牛[5]。卜偃使大夫拜[6], 曰:"君命大事[7],将有西师过轶我[8]。击之,必大捷焉。" [1]这里选的,是著名的秦晋淆(xiáo)之战的一部分。文中表现了蹇(jiǎn)叔预见到劳师以 袭远必然失败,结果终不出其所料。蹇叔,秦国元老。 [2]庚辰,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
[3]殡(bi),停柩待葬。古代风俗,人死先停柩,然后择日安葬。曲沃,晋地名,是晋 宗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周代君王的棺柩要"朝于祖考之庙",因此要在那里暂时停 放。 [4]绛((jiang),晋国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5]柩Giù),装了死尸的棺材。 [6]卜偃,晋掌卜筮之官,名偃。拜,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后双手合抱在胸前,头低 到手上。 [)君,指晋文公。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是指戎(军 事)。 [8]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师。轶(y),后车超过前车。过轶,这里是越过的意思。晋 在秦郑之间,秦侵郑,必定要路过晋。卜偃闻秦密谋,所以说这话来引起警惕。 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2],若潜师以来3],国可得也。"穆 公访诸蹇叔[4]。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6]?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8]?"公辞焉[9。召孟 明、西乞、白乙[10],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哭之[11],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 入也[12]。"公使谓之曰[13]:"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4]!" []子,见上篇”子"注。使,使人。 [2]管,类似於现代的锁钥。 [3]假若秘密派军队前来。潜,隐藏在水面下,这里指隐蔽地行动。潜师,指秘密行军。 [4]秦穆公向蹇叔咨问这件事。访,咨询,征求意见。诸,之於。 [⑤]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见过的事。非所闻,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 是说我不赞成。远,指郑,下文"远主"是指郑君。 [6]无乃,表委婉语气的副词,大概,恐怕。 [7勤,劳苦。无所,指无所得。悖(bi)心,悖逆之心。 [8]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9]辞,不接受。 [10]孟明,姓百里,名视,是秦另一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名术。白乙,名丙。三人 都是秦国大将。 [11]之,指师。 [12]之,介词。其,等於"师之”("之"也是介词)。 [13]秦穆公使人对他说。谓,对…说。 [14]你知道什么?你如果在中寿的年龄死去,你墓上的树也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这是骂蹇叔早就该死了。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己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 木,树。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1]。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淆2]。淆有二陵焉3]:其南陵,夏后皋 之墓也[4]: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⑤)]。必死是间[6],余收尔骨焉[7。” 秦师遂东[8]。 [1]与yù),参加。 [2]淆,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地势极险。 [3]淆有两陵在那里。陵,大山。淆有二山,称为东陵西陵,相距三十五里。下文南陵 即西陵,北陵即东陵。 [4]夏后皋,夏天子皋,夏桀的祖父。后,君。 [⑤]文王,周文王。所辟风雨,避风雨的地方。 [6是,代词,这,指二陵。间,当中
[3]殡(bìn),停柩待葬。古代风俗,人死先停柩,然后择日安葬。曲沃,晋地名,是晋 宗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周代君王的棺柩要"朝于祖考之庙",因此要在那里暂时停 放。 [4]]绛(jiàng),晋国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5]柩(jiù),装了死尸的棺材。 [6]卜偃,晋掌卜筮之官,名偃。拜,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后双手合抱在胸前,头低 到手上。 [7]君,指晋文公。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是指戎(军 事)。 [8]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师。轶(yì),后车超过前车。过轶,这里是越过的意思。晋 在秦郑之间,秦侵郑,必定要路过晋。卜偃闻秦密谋,所以说这话来引起警惕。 子自郑使告于秦曰[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2],若潜师以来[3],国可得也。"穆 公访诸蹇叔[4]。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6]?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8]?"公辞焉[9]。召孟 明、西乞、白乙[10],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哭之[11],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 入也[12]。"公使谓之曰[13]:"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4]!" [1] 子,见上篇" 子"注。使,使人。 [2]管,类似於现代的锁钥。 [3]假若秘密派军队前来。潜,隐藏在水面下,这里指隐蔽地行动。潜师,指秘密行军。 [4]秦穆公向蹇叔咨问这件事。访,咨询,征求意见。诸,之於。 [5]使军队很疲劳去袭击远方,不是我所听见过的事。非所闻,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 是说我不赞成。远,指郑,下文"远主"是指郑君。 [6]无乃,表委婉语气的副词,大概,恐怕。 [7]勤,劳苦。无所,指无所得。悖(bèi)心,悖逆之心。 [8]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9]辞,不接受。 [10]孟明,姓百里,名视,是秦另一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名术。白乙,名丙。三人 都是秦国大将。 [11]之,指师。 [12]之,介词。其,等於"师之"("之"也是介词)。 [13]秦穆公使人对他说。谓,对……说。 [14]你知道什么?你如果在中寿的年龄死去,你墓上的树也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这是骂蹇叔早就该死了。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 木,树。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1]。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淆[2]。淆有二陵焉[3]:其南陵,夏后皋 之墓也[4];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5]。必死是间[6],余收尔骨焉[7]。" 秦师遂东[8]。 [1]与(yù),参加。 [2]淆,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地势极险。 [3]淆有两陵在那里。陵,大山。淆有二山,称为东陵西陵,相距三十五里。下文南陵 即西陵,北陵即东陵。 [4]夏后皋,夏天子皋,夏桀的祖父。后,君。 [5]文王,周文王。所辟风雨,避风雨的地方。 [6]是,代词,这,指二陵。间,当中
[7刀焉,在那里。 [8]遂,副词,接着就。东,用如动词,向东[进发]。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山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3)]。宰夫腼熊蹯不孰[4],杀 之,置诸畚[5],使妇人载以过朝[6]。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8]。将谏,士季 曰:"谏而不入9],则莫之继也10]。会请先[11],不入,则子继之[12]。"三进及溜,而后视 之[13]。曰:"吾知所过矣[14],将改之。"稽首而对曰[1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16],善莫 大焉[17刀。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8]。夫如是[19],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 社稷之固也20],岂惟群臣赖之21]。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22]。'能补过也。君 能补过,衮不废矣[23]。" []本文着重表彰了敢於直谏、忠於国事的赵盾。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 之孙,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君,用如动词。不君,不行君道。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2]厚,重。敛,赋税。厚敛,加重赋税。雕,画,一本作雕。 [3]弹人,用弹弓射人。辟(b),躲避,后来写作"避"。丸,弹子。 [4]宰夫,厨子。腼(er),炖。熊蹯(fan),熊掌。孰,熟,后来写作"熟"。 [S]畚(běn),草绳编成的筐子一类的器物。 [6]载,用车装。过朝,经过朝廷。灵公是以杀人为儿戏,并想借此让众人怕自己(依 孔颖达说)。 [7)赵盾,晋正卿(相当於首相),谥号宣子。士季,名会,晋大夫。其手,宰夫的手。 [8]问宰夫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 [9]不入,不纳,这里指不接受谏言。 [10]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等於说"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於说"您”(注意: 先秦"之"字可以活用),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11]先,动词,这里是说先谏。 [12]之,等於说"我"。 [13]三进,往前走了三次。及,到。溜,通"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士会往 前走一段路,就伏到地下行礼,灵公知道他要进谏,所以假装没看见,士会只好又往前走, 再行礼,这样往前走了三次己到檐下,灵公无可回避了,才理他。 [14]我知道我所犯的错误了。灵公想把士会的话挡回去,所以抢先说话。 [15]稽首,古人最恭敬的礼节,动作近似於磕头,但要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 在手前边的地上并停留一会,整个动作都较缓慢。 [16]前一"过"字是名词,指过错:后一"过"字是动词,指犯了错误。 [17刀没有任何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18]引自《诗经·大雅·荡》。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靡,没有谁,作用同"莫"。初,开始。鲜(xian),少。克,能。 [19]夫,句首语气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20]社稷就巩固了。之,介词。 [21]赖,依靠。之,指"君能有终"。 [22]引自《诗经·大雅·烝民》。大意是:周宣王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衮,天子之服,这里指天子。职,职责。阙,通缺,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 [23]这话有双关的意思。您能补救您的过失,您的衮袍就可以不被废掉了。意思是您的 君位就丢不了了。 犹不改[1)。宣子骤谏2]。公患之,使锄麑贼之3]。晨往,寝门辟矣[4]。盛服将朝5]
[7]焉,在那里。 [8]遂,副词,接着就。东,用如动词,向东[进发]。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1]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3]。宰夫胹熊蹯不孰[4],杀 之,置诸畚[5],使妇人载以过朝[6]。赵盾、士季见其手[7],问其故而患之[8]。将谏,士季 曰:"谏而不入[9],则莫之继也[10]。会请先[11],不入,则子继之[12]。"三进及溜,而后视 之[13]。曰:"吾知所过矣[14],将改之。"稽首而对曰[1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16],善莫 大焉[17]。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8]。'夫如是[19],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 社稷之固也[20],岂惟群臣赖之[21]。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22]。'能补过也。君 能补过,衮不废矣[23]。" [1]本文着重表彰了敢於直谏、忠於国事的赵盾。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 之孙,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君,用如动词。不君,不行君道。宣公二年即公元前 607 年。 [2]厚,重。敛,赋税。厚敛,加重赋税。雕,画,一本作雕。 [3]弹人,用弹弓射人。辟(bì),躲避,后来写作"避"。丸,弹子。 [4]宰夫,厨子。腼(ér),炖。熊蹯(fán),熊掌。孰,熟,后来写作"熟"。 [5]畚(běn),草绳编成的筐子一类的器物。 [6]载,用车装。过朝,经过朝廷。灵公是以杀人为儿戏,并想借此让众人怕自己(依 孔颖达说)。 [7]赵盾,晋正卿(相当於首相),谥号宣子。士季,名会,晋大夫。其手,宰夫的手。 [8]问宰夫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 [9]不入,不纳,这里指不接受谏言。 [10]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等於说"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於说"您"(注意: 先秦"之"字可以活用),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11]先,动词,这里是说先谏。 [12]之,等於说"我"。 [13]三进,往前走了三次。及,到。溜,通"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士会往 前走一段路,就伏到地下行礼,灵公知道他要进谏,所以假装没看见,士会只好又往前走, 再行礼,这样往前走了三次已到檐下,灵公无可回避了,才理他。 [14]我知道我所犯的错误了。灵公想把士会的话挡回去,所以抢先说话。 [15]稽首,古人最恭敬的礼节,动作近似於磕头,但要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 在手前边的地上并停留一会,整个动作都较缓慢。 [16]前一"过"字是名词,指过错;后一"过"字是动词,指犯了错误。 [17]没有任何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18]引自《诗经·大雅·荡》。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靡,没有谁,作用同"莫"。初,开始。鲜(xiǎn),少。克,能。 [19]夫,句首语气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20]社稷就巩固了。之,介词。 [21]赖,依靠。之,指"君能有终"。 [22]引自《诗经·大雅·烝民》。大意是:周宣王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衮,天子之服,这里指天子。职,职责。阙,通缺,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 [23]这话有双关的意思。您能补救您的过失,您的衮袍就可以不被废掉了。意思是您的 君位就丢不了了。 犹不改[1]。宣子骤谏[2]。公患之,使锄麑贼之[3]。晨往,寝门辟矣[4]。盛服将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