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六、小结课文内容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第二教时 课型:新授、复习。 方法:探究 过程 复习导入。 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1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一一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一一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一一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一一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 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 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 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 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 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 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 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 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 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 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
11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六、小结课文内容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第 二 教 时 课型:新授、复习。 方法:探究。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l 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3.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 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 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 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 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4.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 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5.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 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 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 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 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 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
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 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 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 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 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 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 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三.探究主旨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 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 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 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 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蜡烛 西蒙诺夫 、战士偷袭牺牲 、老妇人掩埋战士①发现烈士②掩埋烈士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整理清理吻别掩埋守护—一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12 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 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 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 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 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 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 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三.探究主旨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 45 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 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 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 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 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 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 ·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 富。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后来,他们家 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1860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 率先来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 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 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 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 尊严与地位。请问:聪明的你能猜出来,那两个强盜分别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 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那个婴儿是谁
13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一、导入。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 •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 富。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后来,他们家 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1860 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 率先来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 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 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 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 尊严与地位。请问:聪明的你能猜出来,那两个强盗分别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 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那个婴儿是谁?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 义;3、学习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4、联系现实,树立自强意识,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情境描绘法、矛盾分析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内容及流程: 第一课时 、广告设计导入: 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摄制这样一个公益广告:慢镜头播放 第一个画面:一群孩子郊游归来,快乐地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挥舞着衣服、帽 子奔向父母,父母们扔下东西,张开手臂,高兴地将孩子抱起,转圈,天地响彻一片欢 笑声,笑声久久回荡。 第二个画面:一群悲哀无助的孩子恐惧地面对一排黑压压的枪口,发出最后的深情呼喊 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枪声,枪声也久久地回荡、 回荡。你们知道这样的广告,要表达什么吗?我的灵感来自聂华苓的这篇文章一—《亲 爱的爸爸妈妈》。 (板书课题) 、学生介绍交流作家和背景情况。 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 《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 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 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引导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 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 部分加个小标题。(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四、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简要分析。 人性的呼唤一一罪恶的枪声 历史一一现实 沉重一一美丽 (德)忏悔——狡辩(日) 五、合作探究一:本文是如何选材的?
14 5《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 义;3、学习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4、联系现实,树立自强意识,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境描绘法、矛盾分析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内容及流程: 第一课时 一、广告设计导入: 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摄制这样一个公益广告:慢镜头播放。 第一个画面:一群孩子郊游归来,快乐地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挥舞着衣服、帽 子奔向父母,父母们扔下东西,张开手臂,高兴地将孩子抱起,转圈,天地响彻一片欢 笑声,笑声久久回荡。 第二个画面:一群悲哀无助的孩子恐惧地面对一排黑压压的枪口,发出最后的深情呼喊 “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枪声,枪声也久久地回荡、 回荡。你们知道这样的广告,要表达什么吗?我的灵感来自聂华苓的这篇文章——《亲 爱的爸爸妈妈》。 (板书课题) 二、学生介绍交流作家和背景情况。 1、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 《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 年 10 月 21 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 了 7000 人,其中有 300 个孩子。47 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 年 10 月 21 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引导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 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 部分加个小标题。(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四、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简要分析。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 (德)忏悔——狡辩(日) 五、合作探究一:本文是如何选材的?
1、齐读课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 喜悦”。 2、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3、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遗言,说说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 灭绝人性) 4、读引文,说说引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纲) 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下了三四个的的发言,为什 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6、结合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在选材上的妙处 六、合作探究二:理解文中有深意的语句。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引文萨特的话:“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 美丽的记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 2、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自选探讨。各组派代表品析句子含义 七、拓展延伸 1、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可如何批驳 他? 2、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岀演还珠格格的赵微,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影视名星之 可她曾因穿着了一件用日本太阳旗做的服装拍照,结果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你 知道这个事件吗?这个事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动呢? 3、关注历史,请你查一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关注时事, 请你留意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 书,篡改历史的举动,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外作业:补充阅读《致命的母爱》,并自拟题目写下体会(200字以上)。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 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 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 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 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 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 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 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15 1、齐读课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 喜悦”。 2、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3、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遗言,说说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 灭绝人性) 4、读引文,说说引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纲) 5、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下了三四个的的发言,为什 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6、结合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在选材上的妙处。 六、合作探究二:理解文中有深意的语句。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引文萨特的话:“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 美丽的记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 2、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自选探讨。各组派代表品析句子含义。 七、拓展延伸 1、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可如何批驳 他? 2、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出演还珠格格的赵微,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影视名星之 一,可她曾因穿着了一件用日本太阳旗做的服装拍照,结果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你 知道这个事件吗?这个事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动呢? 3、关注历史,请你查一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关注时事, 请你留意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 书,篡改历史的举动,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外作业:补充阅读《致命的母爱》,并自拟题目写下体会(200 字以上)。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 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 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 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 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 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 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 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 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