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写老艄公剥莲蓬,船围着鬼子转圈, 假装溜,张皇失措,其用意都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 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 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 传奇英雄。 景物描写:(一〕夜晩,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 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品味: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 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 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冋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 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6
6 老艄公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写老艄公剥莲蓬,船围着鬼子转圈, 假装溜,张皇失措,其用意都是让鬼子上钩。果然鬼子被钩子咬住了,这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 老艄公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很富有传奇 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 传奇英雄。 景物描写:(一)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 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品味: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 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 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 心理描写: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 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细节描写:“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 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 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老艄公知道后“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 情 正面描写: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 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 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品味: 写出了他熟悉地形,神出鬼没的特点 侧面描写: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 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品读: 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 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写出他的功劳 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 之奇。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 性格特点?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 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 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 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 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 六、小说是写抗日战争的,一般写法是充满硝烟弥漫、刀光剑影,例如:《地道战》、《铁道游击 队》,你请补充《》、《 本文却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
7 细节描写:“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 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 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老艄公知道后“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 情。 正面描写: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 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 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品味: 写出了他熟悉地形,神出鬼没的特点。 侧面描写: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 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品读: 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 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写出他的功劳。 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 之奇。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 一性格特点?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 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 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 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 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 六、小说是写抗日战争的,一般写法是充满硝烟弥漫、刀光剑影,例如:《地道战》、《铁道游击 队》,你请补充《 》、《 》、…… 本文却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
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 精神。文笔清新自然。 这就是孙犁小说的风格。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云变幻” 七、抗日战争过去61年了,今天来读这篇小说,你怎样看待这场战争(从正义和非正义角度来谈)? 针对日本歪曲历史,说什么战争是中国人挑起的,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舍的事实。你想对日本的中 学生说什么? 八、作业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 活动补写出来 (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附:说课 、说教材 本文是八年级一单元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 说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练习、课文体裁,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 感知形象、学概括;明确刻画方法、朗读体会:锻炼思维、加强练笔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激发爱国热情、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说意图 长文短教 加强方法指导(搭台阶、摘得够) 探讨角度多样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8 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 精神。文笔清新自然。 这就是孙犁小说的风格。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云变幻”。 七、抗日战争过去 61 年了,今天来读这篇小说,你怎样看待这场战争(从正义和非正义角度来谈)? 针对日本歪曲历史,说什么战争是中国人挑起的,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舍的事实。你想对日本的中 学生说什么? 八、作业: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 活动补写出来。 (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附: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八年级一单元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 二、说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练习、课文体裁,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 感知形象、学概括;明确刻画方法、朗读体会;锻炼思维、加强练笔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激发爱国热情、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三说意图 (1) 长文短教 (2) 加强方法指导(搭台阶、摘得够) (3) 探讨角度多样 (4)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蜡烛 西蒙诺夫 、目的要求: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 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 东西—一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 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 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 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 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 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 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 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四、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课型:新授。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入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 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 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 鞠躬 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 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
9 蜡 烛 西蒙诺夫 一、目的要求: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 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 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 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 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 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 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 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 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 珍藏 45 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四、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 一 教 时 课型:新授。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一.导入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 45 年的 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 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 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 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
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 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 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 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 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 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 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 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 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 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 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 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 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 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 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10 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 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 《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 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 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 卷)。战后曾到 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 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 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 1949 年 10 月访问我国。1950 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 放战争。1957 年至 1971 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 1974 年列宁奖金。 四.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 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 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 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五.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 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 年 9 月 19-20 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 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 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