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而丛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攻》)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 而立,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 五十岁时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 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 岁随心所欲,而(任何念头)又不超过规矩 法度
1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 而立,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 五十岁时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 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 岁随心所欲,而(任何念头)又不超过规矩、 法度
子曰:“学而不思思面不学则殆。” (《论语·为攻》) 【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 迷惑不解;(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不 得其义,无所收获),(对学习)感到危险而 没有信心。”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 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冾》 译文】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 迷惑不解;(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不 得其义,无所收获),(对学习)感到危险而 没有信心。”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 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称他(谥号) 为‘文’?”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 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 称他(谥号)为‘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美,止,吾出 也!/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也!” (《论语·子羋》)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 没有堆成,如果停止了,我也就停止了;好比 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干, 我也就前进了
3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称他(谥号) 为‘文’?”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 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 称他(谥号)为‘文’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 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 没有堆成,如果停止了,我也就停止了;好比 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干, 我也就前进了
孟子日:“无國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 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床有能生 者也。/吾见亦图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 如有荫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4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 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 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 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王的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 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 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 长的了。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 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 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帮助他(指王)使他 的善良之心萌发呢?
5 【译文】 孟子说:“王的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 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 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 长的了。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 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 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帮助他(指王)使他 的善良之心萌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