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一)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二)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三)掌握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四)熟悉生理学的概念及其任务。 (五)了解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六)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第一节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生理学的任务 生理学(Physiology)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 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特别是各个器官、 细胞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人体作为一 个整体,其各部分的功能活动是如何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 生命活动过程的。 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内各微细结构和各种物质分子的功能。 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 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二)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作用,功能活动的内在机制,各 种因素对其活动的影响。 器官生理学(organ Physiology) (三)整体水平的研究: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完整机体对环 境变化发生各种反应的规律;社会条件的变化对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要求: (一)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二)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三)掌握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四)熟悉生理学的概念及其任务。 (五)了解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六)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第一节 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生理学的任务 生理学(Physiology)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 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特别是各个器官、 细胞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人体作为一 个整体,其各部分的功能活动是如何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 生命活动过程的。 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内各微细结构和各种物质分子的功能。 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 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二)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作用,功能活动的内在机制,各 种因素对其活动的影响。 器官生理学(organ Physiology) (三)整体水平的研究: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完整机体对环 境变化发生各种反应的规律;社会条件的变化对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液及其分布 1、细胞内液(40%体重) 2、细胞外液(20%体重):组织液、血浆(5%体重)、淋巴液、 脑脊液、其他腔室内液。 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一细胞外液 三、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变动幅度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环境变一一→器官、组织活动变一一→机体能适应环境变化一调节(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反射(reflex): 反射弧(reflex arc)及其结构: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细胞一一→化学物质一一→体液一一→调节组织细胞活动。 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 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液及其分布 1、细胞内液(40%体重) 2、细胞外液(20%体重):组织液、血浆(5%体重)、淋巴液、 脑脊液、其他腔室内液。 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 细胞外液 三、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变动幅度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环境变——→器官、组织活动变——→机体能适应环境变化——调节(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反射(reflex): 反射弧(reflex arc)及其结构: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细胞——→化学物质——→体液——→调节组织细胞活动。 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 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开环系统。控制部分的活动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体内少见。 二、反馈控制系统 闭环系统。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好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实现反馈调节。 1、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的活动,称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三、前馈控制系统(feed-forward control system) 控制部分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 号,受控部分在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时,又及时地受到前馈信号的调控,使活动更准确。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三)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四)熟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 (五)熟悉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六)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七)了解细胞膜和细胞质的被动电学特性和电紧张电位。 (八)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及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第四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开环系统。控制部分的活动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体内少见。 二、反馈控制系统 闭环系统。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好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实现反馈调节。 1、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的活动,称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三、前馈控制系统(feed-forward control system) 控制部分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 号,受控部分在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时,又及时地受到前馈信号的调控,使活动更准确。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三)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四)熟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 (五)熟悉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六)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七)了解细胞膜和细胞质的被动电学特性和电紧张电位。 (八)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及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
(九)了解平滑肌。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液态寝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 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一)脂质双分子层 磷脂70%,胆固醇30%,磷脂和胆固醇分子的双嗜性是构成脂质双分子层的关键。 特点:熔点低,液态,流动性。 (二)细胞膜的蛋白 1、膜蛋白的分类: (1)根据膜蛋白的功能分:酶蛋白、转运蛋白、受体蛋白等。 (2)根据膜蛋白在膜上存在的形式分:表面蛋白、整合蛋白。 2、膜蛋白的功能: ①转运物质(载体、通道、离子泵); ②传递信息(受体、酶)。 (三)细胞膜的糖类 寡糖和多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蛋白或膜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物质:C02、02、2、乙醇、尿素等。 影响因素:浓度差、通透性(permeability)。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包括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是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合称电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不直 接消耗生物能。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
(九)了解平滑肌。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 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一)脂质双分子层 磷脂70%,胆固醇30%,磷脂和胆固醇分子的双嗜性是构成脂质双分子层的关键。 特点:熔点低,液态,流动性。 (二)细胞膜的蛋白 1、膜蛋白的分类: (1)根据膜蛋白的功能分:酶蛋白、转运蛋白、受体蛋白等。 (2)根据膜蛋白在膜上存在的形式分:表面蛋白、整合蛋白。 2、膜蛋白的功能: ① 转运物质(载体、通道、离子泵); ② 传递信息(受体、酶)。 (三)细胞膜的糖类 寡糖和多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蛋白或膜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物质:CO2、O2、N2、乙醇、尿素等。 影响因素:浓度差、通透性(permeability)。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包括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是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合称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不直 接消耗生物能。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通过膜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作逆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分为原发性主 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和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l、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特征:(1)顺浓度梯度:(2)有饱和现象;(3)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4)有竞争性抑制 现象。 2、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 是指Na、K、C1ˉ、Ca2+等带电离子,借助通道蛋白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扩散。 中介着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通道(ion channel)。 离子通道的活动表现出离子选择性(ionic selectivity),即每种通道都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高 的通透能力。据此,可将通道分为钠通道、钙通道、钾通道、氯通道等,但特异性不高。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动力:电一化学梯度: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条件:通道开放。 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由细胞内外理化因素调控,根据引起门控过程的因素和门控过程的机制不 同,将离子通道分为: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生理意义:带电离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电位改变→细胞功能改变。 信息交换。 易化扩散的特点:①顺电-化学差扩散:②不直接耗能。 影响易化扩散的因素:①膜两侧物质浓度差和电位差: ②膜上载体的数量或通道开放的数量。 3、原发性主动转运 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作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 过程。 中介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ion pump)。 Na、Kt的主动转运一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简称钠泵(sodium pump),也称Na+ K依赖式ATP酶(Na-K-ATPase)
主动转运是通过膜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作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分为原发性主 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和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1、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特征:(1)顺浓度梯度;(2)有饱和现象;(3)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4)有竞争性抑制 现象。 2、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 是指Na+、K+、Cl-、Ca2+等带电离子,借助通道蛋白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扩散。 中介着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通道(ion channel)。 离子通道的活动表现出离子选择性(ionic selectivity),即每种通道都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高 的通透能力。据此,可将通道分为钠通道、钙通道、钾通道、氯通道等,但特异性不高。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动力:电-化学梯度;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条件:通道开放。 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由细胞内外理化因素调控,根据引起门控过程的因素和门控过程的机制不 同,将离子通道分为: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 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生理意义:带电离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电位改变→细胞功能改变。———— 信息交换。 易化扩散的特点:① 顺电-化学差扩散;② 不直接耗能。 影响易化扩散的因素: ① 膜两侧物质浓度差和电位差; ② 膜上载体的数量或通道开放的数量。 3、原发性主动转运 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作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 过程。 中介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ion pump)。 Na+、K+的主动转运——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简称钠泵(sodium pump),也称Na+ - K +依赖式ATP酶(Na+ -K+ -ATP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