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14日~11月25日 课程名称 生理学 年级 2015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 像学、预防医学等,本科 授课教师 张兆强 职称 副教授 课型(大、小) 大班理论 学时 10(400min)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一)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朱大年等主编《生理学》(第8版),人卫出版社,2013年3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2.掌握突触传递。 3.掌握神经递质和受体。 4.熟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5.熟悉感觉概述。 6.掌握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7.掌握视觉。 8.熟悉听觉。 9.了解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4.0学时(160min)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6.0学时(240min) 教学方法:结合启发式教学,注重与学生互动,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部分内容安排自学。 教学重点: 1.化学性突触传递。 2.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3.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4.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5.感觉投射系统。 6.痛觉。 7.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教学难点: 1.神经递质和受体。 2.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3.内耳耳蜗的功能。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16 年 11 月 14 日~11 月 25 日 课程名称 生理学 年级 2015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 像学、预防医学等,本科 授课教师 张兆强 职称 副教授 课型(大、小) 大班理论 学时 10(400min) 授课题目(章,节)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一)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朱大年等主编《生理学》(第 8 版),人卫出版社,2013 年 3 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2.掌握突触传递。 3.掌握神经递质和受体。 4.熟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5.熟悉感觉概述。 6.掌握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7.掌握视觉。 8.熟悉听觉。 9.了解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4.0 学时(160min)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6.0 学时(240min) 教学方法:结合启发式教学,注重与学生互动,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部分内容安排自学。 教学重点: 1.化学性突触传递。 2.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3.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4.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5.感觉投射系统。 6.痛觉。 7.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教学难点: 1.神经递质和受体。 2.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3.内耳耳蜗的功能。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1-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160分钟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5min) (一)神经元(neuron)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1.结合图示讲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神经纤维及其分类 2.通过举例讲解神经纤维的功能。 (1)神经纤维的的兴奋传导 3.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神经纤维传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导兴奋的特征。 2)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4.联系所学知识讲解影响神经纤维传导 3)神经纤维的分类 速度的因素。 (2)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5.结合图示和联系临床讲解神经纤维的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轴浆运输。 4.神经营养因子 6.联系临床讲解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 7.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神经胶质细 1.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 胞的特征和功能。 2.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二、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40 min) (一)电突触传递 1.结合图示讲解电突触传递及其特点。 (二)化学性突触传递 重点内容 1.定向突触传递 2.结合图示讲解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 (1)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 3.结合图示讲解突触的分类。 (2)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4.结合图示讲解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2.非定向突触传递 5.结合图示讲解非定向突触传递及其特点。 3.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 6.联系所学知识讲解细胞外Ca+的浓度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对递质释放的影响。 (2)影响己释放递质清除的因素 7.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膜受体对递质释 (3)影响受体的因素 放的调节作用。 4.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8.结合图示讲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PSP) 9.结合图示讲解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3)EPSP与IPSP的比较 10.列表比较EPSP与IPSP的区别。 5.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11.结合图示讲解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 元的产生。 2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neuron)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2.神经纤维及其分类 (1)神经纤维的的兴奋传导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2)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3)神经纤维的分类 (2)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4.神经营养因子 (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 2.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二、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一)电突触传递 (二)化学性突触传递 1.定向突触传递 (1)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 (2)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2.非定向突触传递 3.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2)影响已释放递质清除的因素 (3)影响受体的因素 4.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3)EPSP 与 IPSP 的比较 5.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160 分钟 (15 min) 1.结合图示讲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通过举例讲解神经纤维的功能。 3.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神经纤维传 导兴奋的特征。 4.联系所学知识讲解影响神经纤维传导 速度的因素。 5.结合图示和联系临床讲解神经纤维的 轴浆运输。 6.联系临床讲解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7.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神经胶质细 胞的特征和功能。 (40 min) 1.结合图示讲解电突触传递及其特点。 重点内容 2.结合图示讲解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 3.结合图示讲解突触的分类。 4.结合图示讲解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 5.结合图示讲解非定向突触传递及其特点。 6.联系所学知识讲解细胞外 Ca2+的浓度 对递质释放的影响。 7.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膜受体对递质释 放的调节作用。 8.结合图示讲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9.结合图示讲解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 10.列表比较 EPSP 与 IPSP 的区别。 11.结合图示讲解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 元的产生。 -2-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6.突触的可塑性 12.结合图示讲解强直后增强的机制。 (1)强直后增强 13.通过举例讲解习惯化和敏感化。 (2)习惯化和敏感化 14.结合图示讲解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 (3)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压抑 压抑的机制。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难点内容 (一)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概述 (7min) 1.递质的鉴定 1.通过举例讲解神经递质的条件。 2.调质的概念 2.通过举例讲解调质的概念和作用。 3.递质共存现象 3.结合图示讲解递质共存的现象及其 4.递质的代谢 生理意义。 (二)神经系统受体(receptor)概述 (8min) l.受体的亚型(subtype of receptor) 1.通过举例讲解受体的亚型。 2.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 receptor) 2.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受体及作用。 3.受体的作用机制 3.通过举例讲解受体的作用机制。 4.受体的浓集 4.通过举例讲解受体的浓集及作用。 5.受体的调节(regulation of receptor) 5.通过举例讲解受体的调节。 (三)人体内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45 min)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重点内容 (1)胆碱能神经元 1.结合图示讲解外周胆碱能纤维的分布。 (2)胆碱能神经纤维 2.结合图示讲解外周胆碱能受体的分 (3)胆碱能受体 型、分布及效应。 (4)胆碱能受体的分布及效应 3.列表总结外周胆碱能受体的分型、 1)胆碱能受体的分型 分布、效应及拮抗剂(阻断剂): 2)胆碱能受体的分布 4.联系临床有机磷中毒的症状,启发 3)胆碱能受体的效应 学生分析其生理学机制并引导学生初拟对 4)胆碱能受体的拮抗剂(阻断剂) 症治疗措施。 2.单胺类递质及其受体 (1)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重点内容 1)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5.结合图示讲解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 2)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6.结合图示讲解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 3)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的分型及分布。 4)肾上腺素能受体 7.通过举例讲解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 -3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6.突触的可塑性 (1)强直后增强 (2)习惯化和敏感化 (3)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压抑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概述 1.递质的鉴定 2.调质的概念 3.递质共存现象 4.递质的代谢 (二)神经系统受体(receptor)概述 1.受体的亚型(subtype of receptor) 2.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 receptor) 3.受体的作用机制 4.受体的浓集 5.受体的调节(regulation of receptor) (三)人体内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1)胆碱能神经元 (2)胆碱能神经纤维 (3)胆碱能受体 (4)胆碱能受体的分布及效应 1)胆碱能受体的分型 2)胆碱能受体的分布 3)胆碱能受体的效应 4)胆碱能受体的拮抗剂(阻断剂) 2.单胺类递质及其受体 (1)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1)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2)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3)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 4)肾上腺素能受体 12.结合图示讲解强直后增强的机制。 13.通过举例讲解习惯化和敏感化。 14.结合图示讲解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 压抑的机制。 难点内容 (7 min) 1.通过举例讲解神经递质的条件。 2.通过举例讲解调质的概念和作用。 3.结合图示讲解递质共存的现象及其 生理意义。 (8 min) 1.通过举例讲解受体的亚型。 2.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受体及作用。 3.通过举例讲解受体的作用机制。 4.通过举例讲解受体的浓集及作用。 5.通过举例讲解受体的调节。 (45 min) 重点内容 1.结合图示讲解外周胆碱能纤维的分布。 2.结合图示讲解外周胆碱能受体的分 型、分布及效应。 3.列表总结外周胆碱能受体的分型、 分布、效应及拮抗剂(阻断剂)。 4.联系临床有机磷中毒的症状,启发 学生分析其生理学机制并引导学生初拟对 症治疗措施。 重点内容 5.结合图示讲解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 6.结合图示讲解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 的分型及分布。 7.通过举例讲解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 -3-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①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型 的分布及效应。 ②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 8.联系所学知识讲解影响外周肾上腺 ③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效应 素能受体效应的因素。 ④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拮抗剂(阻断剂) 9.联系临床讲解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拮 抗剂(阻断剂)及其应用。 (2)多巴胺及其受体 10.联系解剖学知识讲解多巴胺及其受 (3)5羟色胺及其受体 体的分布和效应。 (4)组胺及其受体 11.结合图示讲解5-羟色胺及其受体的 3.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分布和效应。 4.神经肽及其受体 12.联系所学知识讲解组胺及其受体的 5.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 分布和效应。 6.气体分子类神经递质 13.联系临床讲解阿片肽递质受体系统 7.其他可能的递质 的分布及其在临床镇痛中的应用。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45 min) (一)反射的分类 1.通过举例讲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 1.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射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2.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2.通过举例讲解反射的中枢控制 (二)反射的中枢整合 3.结合图示讲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式及其特点和意义。 (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4.结合图示讲解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 部神经元回路的结构和功能。 (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重点内容 l.单向传播(one-directional propagation) 5.结合图示讲解中枢兴奋传播的单向 2.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性及其机制。 3.兴奋的总和(summation of excitation) 6.结合图示讲解中枢兴奋的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change of rhythm of 7.结合图示讲解兴奋节律的改变。 ex citation) 8.结合图示讲解后发放的现象。 5.后发放(after discharge)与反馈 9.通过举例讲解中枢兴奋传播过程中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的特性。 (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l.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10.结合图示讲解传入侧支性抑制的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①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型 ②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 ③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效应 ④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拮抗剂(阻断剂) (2)多巴胺及其受体 (3)5-羟色胺及其受体 (4)组胺及其受体 3.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4.神经肽及其受体 5.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 6.气体分子类神经递质 7.其他可能的递质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 1.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2.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二)反射的中枢整合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播(one-directional propagation) 2.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3.兴奋的总和(summation of excitation) 4.兴奋节律的改变(change of rhythm of ex citation) 5.后发放(after discharge)与反馈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 (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的分布及效应。 8.联系所学知识讲解影响外周肾上腺 素能受体效应的因素。 9.联系临床讲解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拮 抗剂(阻断剂)及其应用。 10.联系解剖学知识讲解多巴胺及其受 体的分布和效应。 11.结合图示讲解 5-羟色胺及其受体的 分布和效应。 12.联系所学知识讲解组胺及其受体的 分布和效应。 13.联系临床讲解阿片肽递质受体系统 的分布及其在临床镇痛中的应用。 (45 min) 1.通过举例讲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 射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2.通过举例讲解反射的中枢控制. 3.结合图示讲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 式及其特点和意义。 4.结合图示讲解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 部神经元回路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内容 5.结合图示讲解中枢兴奋传播的单向 性及其机制。 6.结合图示讲解中枢兴奋的总和。 7.结合图示讲解兴奋节律的改变。 8.结合图示讲解后发放的现象。 9.通过举例讲解中枢兴奋传播过程中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的特性。 10.结合图示讲解传入侧支性抑制的 -4-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1)传入侧支性抑制 结构基础,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机制, 结构基础、产生机制、生理意义。 以屈肌反射为例说明其生理意义。 (2)回返性抑制 11.结合图示讲解回返性抑制的结构基础, 结构基础、机制、生理意义。 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机制,以破伤风病 人的某些症状为例说明其生理意义。 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12.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 (1)突触前抑制的机制 13.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抑制的机制。 (2)突触前抑制的生理意义 14.通过举例讲解突触前抑制的生理意义。 3.突触后易化(postsynaptic ficilitation) 15.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后易化的机制。 4.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icilitation) 16.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易化的机制。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240分钟 一、感觉概述 (25 min)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1.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定义。 感受器(receptor)、感觉器官(sense organ) 2.通过举例讲解感觉器官的定义。 感受器的分类 3.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4.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5.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6.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3.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7.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适应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现象及其机制和生理意义。 (三)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1.特异神经能量定律 8.通过举例讲解特异神经能量定律。 2.感觉通路中的感受野 9.通过举例讲解感觉通路中的感受野。 3.感觉通路对刺激强度的编码 10.通过举例讲解感觉通路对刺激强度的编码。 4.感觉通路中的侧向抑制及意义 11.通过举例讲解感觉通路中的侧向抑制及意义。 二、躯体和内脏感觉 (一)感觉传入通路 (25 min) 1.躯体感觉传入通路 1.结合图示讲解浅感觉和深感觉在丘脑前 (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的传入通路。 (2)丘脑的核团 2.结合图示讲解丘脑的核团及其功能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1)传入侧支性抑制 结构基础、产生机制、生理意义。 (2)回返性抑制 结构基础、机制、生理意义。 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1)突触前抑制的机制 (2)突触前抑制的生理意义 3.突触后易化(postsynaptic ficilitation) 4.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 ficilitation)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概述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receptor)、感觉器官(sense organ) 感受器的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三)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1.特异神经能量定律 2.感觉通路中的感受野 3.感觉通路对刺激强度的编码 4.感觉通路中的侧向抑制及意义 二、躯体和内脏感觉 (一)感觉传入通路 1.躯体感觉传入通路 (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2)丘脑的核团 结构基础,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机制, 以屈肌反射为例说明其生理意义。 11.结合图示讲解回返性抑制的结构基础, 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机制,以破伤风病 人的某些症状为例说明其生理意义。 12.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 13.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抑制的机制。 14.通过举例讲解突触前抑制的生理意义。 15.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后易化的机制。 16.结合图示讲解突触前易化的机制。 240 分钟 (25 min) 1.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定义。 2.通过举例讲解感觉器官的定义。 3.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分类。 4.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5.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6.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7.结合图示和通过举例讲解感受器的适应 现象及其机制和生理意义。 8.通过举例讲解特异神经能量定律。 9.通过举例讲解感觉通路中的感受野。 10.通过举例讲解感觉通路对刺激强度的编码。 11.通过举例讲解感觉通路中的侧向抑制及意义。 (25 min) 1.结合图示讲解浅感觉和深感觉在丘脑前 的传入通路。 2.结合图示讲解丘脑的核团及其功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