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017.1 、积累运用(3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攒聚(cun)吝啬(ling) 寒噤(jin) 鞭辟入里(pi B.烘焙(bei)木讷(ne)翘首(qio)探骊得珠(l1) C.教诲(hu)苍穹( qiong)污垢(gou)含蓄隽永uon) D.汲水(j1)响午(xang)点缀(zui) 焚膏继晷(gui)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扬城遭遇了本月第二场雾霾天,室外能见度极低,交通严重受阻,令人叹为观止。 B.源自广西南宁一小哥的网络词汇“蓝瘦香菇”一时爆红网络,又很快杳无音讯了。 C.孩子在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D.要想领略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切不可浮光掠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我们能否在最后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关键还得看自己的学习态度。 B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开启太空之旅,专家和媒体不仅高度关注,许多航天发烧友 尤其是航天器的粉丝们,也为天宫二号激动不已。 C.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从未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的原因,都是靠姑娘们艰 难的拼搏、顽强的精神取得的。 D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刘一鸣雕刻了国内最大苏派砖雕壁画作品《金陵胜迹图》,日前在南 京东郊国宾馆落成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流传了千年,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 闻名。 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交头接耳祖国大地变化规律空穴来风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类型完全不同。 C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的积累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知识是积累” D王芳一边和面,一边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这家面馆是她和妹妹合开的 解说:这句中的三个“和”字,词性依次为动词、副词、连词。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和欧阳修,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 者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B.姜孟之的小说《一双手》通过描写张迎善的“天下第一奇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 形到内质,精雕细琢,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形象。 C.《我的叔叔于勒》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虚 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D.《飞江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 写的,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 6根据划线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4分)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2016—2017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2017.1 一、积累运用(31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攒聚(cuán) 吝.啬(lìng) 寒噤(jīn) 鞭辟.入里(pì) B.烘焙(bèi) 木讷.( nè ) 翘.首(qiáo) 探骊.得珠(lí) C.教诲.(huǐ) 苍穹.(qióng) 污垢.(gòu) 含蓄隽.永(juàn) D.汲.水(jí) 晌.午(xiǎng) 点缀.(zuì) 焚膏继晷.(ɡu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扬城遭遇了本月第二场雾霾天,室外能见度极低,交通严重受阻,令人叹为观止 ....。 B.源自广西南宁一小哥的网络词汇“蓝瘦香菇”一时爆红网络,又很快杳无音讯 ....了。 C.孩子在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 ....,这是家庭沟通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D.要想领略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切不可浮光掠影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句意明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 我们能否在最后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关键还得看自己的学习态度。 B.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开启太空之旅,专家和媒体不仅高度关注,许多航天发烧友, 尤其是航天器的粉丝们,也为天宫二号激动不已。 C.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从未有过“统治地位”,几乎每一次夺冠的原因,都是靠姑娘们艰 难的拼搏、顽强的精神取得的。 D.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刘一鸣雕刻了国内最大苏派砖雕壁画作品《金陵胜迹图》,日前在南 京东郊国宾馆落成。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 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流传了千年,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 闻名。 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交头接耳 祖国大地 变化规律 空穴来风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类型完全不同。 C.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的积累。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知识是积累”。 D.王芳一边和面,一边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这家面馆是她和妹妹合开的。 解说:这句中的三个“和”字,词性依次为动词、副词、连词。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作者分别是范仲淹和欧阳修,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 者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B. 姜孟之的小说《一双手》通过描写张迎善的“天下第一奇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 形到内质,精雕细琢,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形象。 C.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虚 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D. 《飞江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 写的,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 6.根据划线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4 分)
马可波罗花世界,有扬州“绿肺”的美誉。景区以“花hui()+文化”为主题,将 场永不落幕的世界花博盛会与马可·波罗奇幻历险之旅完美rong()合,展现独特的异域 风情。这里,花溪绚丽,花影翩跹;这里,竹影交错,婆suo()成荫。这里亭台水榭、飞 檐斗角的园林美景,如东方繁花仙境,完美演yi()象征幸福与祥瑞的花之图腾。 7默写。(每空1分,共9分) (1)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2)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5)▲,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6)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8) 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陶渊明“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叹里:它在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 8综合实践与探究。(7分) 【名著长廊】 阅读下面一句话,完成填空。 “这种发明还有一大好处:它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都可以通晓的共同语言,因为各国 的货物、器具大体相同或者类似,所以它们的用途就很容易了解。 这句话出自《 》。句中的“这种发明”是指 它是 ▲(国家)的发明。(3分) 【节气印象】 材料: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 会第11届常会经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等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 体系。古人将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划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个“节气”,统称“二十 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至此,中国已 有31项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目前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 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请给上述材料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要求:15字以内。(2分) (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而我国的很多诗歌都是以节气为题材的。请根据 你的课外积累,写出一句。(2分 诗句:▲ 二、阅读理解(56分)
马可波罗花世界,有扬州“绿肺”的美誉。景区以“花 huì( )+文化”为主题,将一 场永不落幕的世界花博盛会与马可·波罗奇幻历险之旅完美 róng( )合,展现独特的异域 风情。这里,花溪绚丽,花影翩跹;这里,竹影交错,婆 suō( )成荫。这里亭台水榭、飞 檐斗角的园林美景,如东方繁花仙境,完美演 yì( )象征幸福与祥瑞的花之图腾。 7.默写。(每空 1 分,共 9 分) (1) ▲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2) ▲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 (陶渊明《桃花源记》) (5) ▲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6) ▲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7) ▲ ,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8) 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陶渊明“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叹里;它在晏殊 “ ▲ ,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 8.综合实践与探究。(7 分) 【名著长廊】 阅读下面一句话,完成填空。 “这种发明还有一大好处:它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都可以通晓的共同语言,因为各国 的货物、器具大体相同或者类似,所以它们的用途就很容易了解。” 这句话出自 《 ▲ 》。句中的“这种发明”是指 ▲ , 它是 ▲ (国家)的发明。(3 分) 【节气印象】 材料:11 月 30 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 会第 11 届常会经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等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 体系。古人将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划分成 24 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个“节气”,统称“二十 四节气”。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至此,中国已 有 31 项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目前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资*源%库 (“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 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请给上述材料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要求:15 字以内。(2 分) (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而我国的很多诗歌都是以节气为题材的。请根据 你的课外积累,写出一句。(2 分) 诗句: ▲ , ▲ 。 二、阅读理解(56 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①陂(be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②南陌:指道路边上。 9.(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3分)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送天台陈庭学序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⑩,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 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 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 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 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 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 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 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 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删减) 【注】①掾: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统称。②擢:提拔,提升。③顾:只是。④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 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屡从大将北征(▲) (2)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3)而予齿益加耄矣(▲) (4)苟有所得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然吾闻古之贤士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B诸葛武候之所居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C.若颜回、原宪 若为佣耕 (《陈涉世家》) D.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 9 题。(6 分) 北陂 ①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②碾成尘。 【注】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①陂(bē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南陌:指道路边上。 9.(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3 分) ▲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6 分)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②四川都指挥司照 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 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 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 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③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 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 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④,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 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 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有 删减) 【注】①掾: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统称。②擢:提拔,提升。③顾:只是。④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 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屡从.大将北征 ( ▲ ) (2)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 ) (3)而予齿.益加耄矣 ( ▲ ) (4)苟.有所得 ( ▲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然.吾闻古之贤士 颓然.乎其间者 (《醉翁亭记》) B.诸葛武候之.所居 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 C.若.颜回、原宪 若.为佣耕 (《陈涉世家》) D.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12.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 ▲ 资*源%库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13.作者宋濂当时地位显赫,但能激励提拔后生晚辈。他在这篇赠序中是如何激励陈庭学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5分)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①出门时发现,搁在楼道里的那辆新自行车不翼而飞了。两年之中,这已是第三辆。我 面为世风摇头,一面又感到内心比前两次失窃时要平静得多 ②莫非是习惯了? ③也许是。近年来,我的生活中接连遭到惨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丢辆自行车真是不足 挂齿。生活的劫难似乎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④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 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那里我们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 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 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⑤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着失去。但是,我们 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 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 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匀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 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⑥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 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 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 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命题中的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 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 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 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⑦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 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 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 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 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晢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 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 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⑧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晢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 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 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 (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 13.作者宋濂当时地位显赫,但能激励提拔后生晚辈。他在这篇赠序中是如何激励陈庭学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3 分) ▲ ▲ (三)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15 分)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①出门时发现,搁在楼道里的那辆新自行车不翼而飞了。两年之中,这已是第三辆。我 一面为世风摇头,一面又感到内心比前两次失窃时要平静得多。 ②莫非是习惯了? ③也许是。近年来,我的生活中接连遭到惨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丢辆自行车真是不足 挂齿。生活的劫难似乎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④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 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那里我们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 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 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⑤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着失去。但是,我们 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 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 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 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⑥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 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 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 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命题中的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 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 际了。由此可见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 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⑦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 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 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 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 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 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 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⑧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 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 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⑨由丢车引发这么多议论,可见还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精神,我乐意承 认。试想,对于人生中种种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财,大至死亡,没有一点阿Q精神行吗? 由社会的眼光看,盗窃是一种不义,我们理应与之作力所能及的斗争,而不该摆出一副哲人 的姿态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会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根本道理,世风是否会好一些呢? 那么,这也许正是我对不义所作的一种力所能及的斗争罢。 14.本文开头从丢自行车说起有何作用?(4分) 15.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6.阅读第⑥段,说说“由此可见”的“此”具体指什么。(2分) 17.有人认为,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 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你认为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习 惯于失去”的认识。(80-100字,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9分) 小偷 〔俄罗斯)阿尔卡金·盖达 (1)莫斯科,一个深秋的傍晚。 2)一辆有轨电车上走进来两个人,一个背着口袋的老太太和一个拿着一本书的青年人。 青年人走进车厢后并没有去找座位,而是着急地在自己衣服的口袋里找东西,并不时地、非 常不好意思地看一眼售票员。终于青年人露出了微笑,他从衣袋里取出一个5戈比的硬币把 它交给了售票员。售票员给他撕了一张票。在车厢中间还站着两个人,一个戴鸭舌帽的人和 个穿军大衣的人。 (3突然,那个戴鸭舌帽的人紧紧地抓住穿军大衣人的手并大喊道:“你要干什么!?” 原来,穿军大衣的人竟把自己的手伸进了拿书本的青年人的衣袋里。 (4)电车停了下来,一些人跳出车厢。听说抓了一个小偷,许多人围了上来。人们很激动 纷纷斥责小偷。穿军大衣的人竭力想解释什么,但是没有一个人听他的 (5)有人喊来了民警,民警走到穿军大衣人的面前。 (6)“公民,请出示您的身份证!” (7)“请原谅,我今天没带身份证。我现在只有一本作家协会会员证。我是一个作家。” 说着穿军大衣的人取出一个小红本交给了民警, (8)“好一个作家,竟去偷一个孩子的钱!” (9)“亏你还说得出口,还是一个作家,简直是寄生虫!” ⑩)人群中不时地有人讥讽着穿军大衣的人。其中,喊得最凶的就是那个背口袋的老太太。 然而,拿书的青年却平静地站在那里,他什么也没说
⑨由丢车引发这么多议论,可见还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 Q 精神,我乐意承 认。试想,对于人生中种种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财,大至死亡,没有一点阿 Q 精神行吗? 由社会的眼光看,盗窃是一种不义,我们理应与之作力所能及的斗争,而不该摆出一副哲人 的姿态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会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根本道理,世风是否会好一些呢? 那么,这也许正是我对不义所作的一种力所能及的斗争罢。 14.本文开头从丢自行车说起有何作用?(4 分) ▲ 15.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 分) ▲ 16.阅读第⑥段,说说“由此可见”的“此”具体指什么。(2 分) ▲ 17.有人认为,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 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你认为呢?请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习 惯于失去”的认识。(80—100 字,5 分) ▲ ▲ ▲ ▲ ▲ ▲ ▲ ▲ (四)阅读下文,完成 18—22 题。(19 分) 小 偷 〔俄罗斯〕阿尔卡金·盖达 ⑴莫斯科,一个深秋的傍晚。 ⑵一辆有轨电车上走进来两个人,一个背着口袋的老太太和一个拿着一本书的青年人。 青年人走进车厢后并没有去找座位,而是着急地在自己衣服的口袋里找东西,并不时地、非 常不好意思地看一眼售票员。终于青年人露出了微笑,他从衣袋里取出一个 5 戈比的硬币把 它交给了售票员。售票员给他撕了一张票。在车厢中间还站着两个人,一个戴鸭舌帽的人和 一个穿军大衣的人。 ⑶突然,那个戴鸭舌帽的人紧紧地抓住穿军大衣人的手并大喊道:“你要干什么!?” 原来,穿军大衣的人竟把自己的手伸进了拿书本的青年人的衣袋里。 ⑷电车停了下来,一些人跳出车厢。听说抓了一个小偷,许多人围了上来。人们很激动, 纷纷斥责小偷。穿军大衣的人竭力想解释什么,但是没有一个人听他的。 ⑸ 有人喊来了民警,民警走到穿军大衣人的面前。 ⑹“公民,请出示您的身份证!” ⑺“请原谅,我今天没带身份证。我现在只有一本作家协会会员证。我是一个作家。” 说着穿军大衣的人取出一个小红本交给了民警。 ⑻“好一个作家,竟去偷一个孩子的钱!” ⑼“亏你还说得出口,还是一个作家,简直是寄生虫!” ⑽人群中不时地有人讥讽着穿军大衣的人。其中,喊得最凶的就是那个背口袋的老太太。 然而,拿书的青年却平静..地站在那里,他什么也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