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是。如果说蘩漪的行为是以西方资产阶级女性的行为做榜样,然而有一点是起码的:西方女 性要求个性解放与自由,但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蘩漪最大的问题是,她对此 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她压根就没有想到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和选择,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唯我 主义。如果说爱本身就包涵着某些自我牺牲和承受,和对于自己的约束,蘩漪是丝毫也没有这 些品质的。因此,也可以说她从来也没有爱过谁。蘩漪的变态,她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同样, 繁漪的悲剧,也是她的思想和性格的悲剧 这样的女性,有什么值得可爱的呢?曹禺竟如此喜爱她,真够奇怪的!然而,也许我们可 以对剧作者在这里的无意识做一些分析。前文已经一再引证过,曹禺在写《雷雨》之前,喜欢 过他家里的那个丫头。从“剧本里的周冲就是家宝自己”来推测,曹禺与那丫头的故事,也就 好比剧本里周冲与四凤的情爱那样:周冲因四凤另有所爱,而得不到爱情。年幼的男孩子初恋 大都是这样,读者不妨回忆一下屠格涅夫的中篇名著《初恋》就可知道。如果这里推测不错, 那就是曹禺内心里压抑着爱的渴望,或者有着恋爱无法实现的压抑。曹禺在写《雷雨》之时, 正在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他正在热恋着法律系一年级的女生郑秀。可以推测,他不希望再错 过这样的爱情,不希望郑秀是第二个四凤。因此,他渴望得到爱,渴望热烈的爱。他写蘩漪对 于爱的热烈,差不多就等于是教育郑秀要向蘩漪学习,要郑秀如蘩漪爱周萍那样爱他。现在再 来读一遍曹禺对郑秀说的那一段话,也许你就会深有感触了:“她发誓要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 里,和她挚爱的人永远生活在一起。我喜欢这样的性格,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迷上了她。” 这所说“不知不觉”就是作家的无意识趋向,曹禺“不知不觉”地就在蘩漪身上寄托了他的梦 想和渴望。所以,在曹禺看来,蘩漪是那么可爱。然而作家又从戏剧故事发展的需要出发,设 计了蘩漪请侍萍、关周萍、怂恿周冲等情节,这些情节把蘩漪的爱推向了反面,蘩漪不再是爱 神了,而是一位复仇女神。这样,蘩漪这个形象,在作者心目中是爱神,而在观众心目中,则 是可怕的不择手段的复仇女神。所以,曹禺爱她迷她,而观众却很困惑,很有保留,二者互相 很是错位。然而,我们很多的研究者,只知道跟着作者跑,心想作品是他写的,他还能错吗? 这个想法妨碍了完整、准确和全面地分析人物的思想行为,因而做了片面的评价。 (选自《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四、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陈瘦竹沈蔚德) 剧作家塑造舞台形象,必须通过剧中人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直接诉诸观众的耳目,不像小 说家那样,可以利用叙述人身份从旁加以说明以丰富读者的想象,因此语言对于戏剧中的性格 描写具有特殊重要作用。戏剧语言的任务,首先在于显示剧中人的性格特征。言为心声,由于 阶级地位和生活经历不同,各人的语言不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相类似,而且所运用的词汇和 语气必然各有特色。每一个剧中人在戏剧冲突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发生一定的作用,为着各 自的爱或憎、利或害而引起矛盾展开斗争,所以每一个剧中人在出言吐语时,决不可能真正变 成异口同声。剧作家只有掌握每一个剧中人的性格化的语言,才能展开戏剧冲突,从而揭示其 中所蕴藏的社会内容和主题思想。 曹禺在开始进行艺术构思时,首先出现在他心目中的是“几个人物”,然后再从人物出发 构成尖锐复杂而又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戏剧冲突。他不仅熟悉每一个剧中人,而且探索每个人的 内心深处的奥秘。因此,他给每个人所写的台词(对话或独白),好像并非出于剧作家的手笔 而是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他的语言来自生活,经过反复锤炼,表面看来都是极普通的日常 语言,但是随处都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化的语言,无疑是他的语言艺术的独特的成 就之 曹禺在《雷雨》中生动地塑造了旧中国20年代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他出身封建地主家 庭,留学德国,接受西欧资产阶级教育,兼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和作风,对家人实行
才是。如果说蘩漪的行为是以西方资产阶级女性的行为做榜样,然而有一点是起码的:西方女 性要求个性解放与自由,但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蘩漪最大的问题是,她对此 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她压根就没有想到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和选择,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唯我 主义。如果说爱本身就包涵着某些自我牺牲和承受,和对于自己的约束,蘩漪是丝毫也没有这 些品质的。因此,也可以说她从来也没有爱过谁。蘩漪的变态,她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同样, 蘩漪的悲剧,也是她的思想和性格的悲剧。 这样的女性,有什么值得可爱的呢?曹禺竟如此喜爱她,真够奇怪的!然而,也许我们可 以对剧作者在这里的无意识做一些分析。前文已经一再引证过,曹禺在写《雷雨》之前,喜欢 过他家里的那个丫头。从“剧本里的周冲就是家宝自己”来推测,曹禺与那丫头的故事,也就 好比剧本里周冲与四凤的情爱那样:周冲因四凤另有所爱,而得不到爱情。年幼的男孩子初恋 大都是这样,读者不妨回忆一下屠格涅夫的中篇名著《初恋》就可知道。如果这里推测不错, 那就是曹禺内心里压抑着爱的渴望,或者有着恋爱无法实现的压抑。曹禺在写《雷雨》之时, 正在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他正在热恋着法律系一年级的女生郑秀。可以推测,他不希望再错 过这样的爱情,不希望郑秀是第二个四凤。因此,他渴望得到爱,渴望热烈的爱。他写蘩漪对 于爱的热烈,差不多就等于是教育郑秀要向蘩漪学习,要郑秀如蘩漪爱周萍那样爱他。现在再 来读一遍曹禺对郑秀说的那一段话,也许你就会深有感触了:“她发誓要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 里,和她挚爱的人永远生活在一起。我喜欢这样的性格,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迷上了她。” 这所说“不知不觉”就是作家的无意识趋向,曹禺“不知不觉”地就在蘩漪身上寄托了他的梦 想和渴望。所以,在曹禺看来,蘩漪是那么可爱。然而作家又从戏剧故事发展的需要出发,设 计了蘩漪请侍萍、关周萍、怂恿周冲等情节,这些情节把蘩漪的爱推向了反面,蘩漪不再是爱 神了,而是一位复仇女神。这样,蘩漪这个形象,在作者心目中是爱神,而在观众心目中,则 是可怕的不择手段的复仇女神。所以,曹禺爱她迷她,而观众却很困惑,很有保留,二者互相 很是错位。然而,我们很多的研究者,只知道跟着作者跑,心想作品是他写的,他还能错吗? 这个想法妨碍了完整、准确和全面地分析人物的思想行为,因而做了片面的评价。 (选自《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 年第 1 期) 四、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陈瘦竹沈蔚德) 剧作家塑造舞台形象,必须通过剧中人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直接诉诸观众的耳目,不像小 说家那样,可以利用叙述人身份从旁加以说明以丰富读者的想象,因此语言对于戏剧中的性格 描写具有特殊重要作用。戏剧语言的任务,首先在于显示剧中人的性格特征。言为心声,由于 阶级地位和生活经历不同,各人的语言不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相类似,而且所运用的词汇和 语气必然各有特色。每一个剧中人在戏剧冲突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发生一定的作用,为着各 自的爱或憎、利或害而引起矛盾展开斗争,所以每一个剧中人在出言吐语时,决不可能真正变 成异口同声。剧作家只有掌握每一个剧中人的性格化的语言,才能展开戏剧冲突,从而揭示其 中所蕴藏的社会内容和主题思想。 曹禺在开始进行艺术构思时,首先出现在他心目中的是“几个人物”,然后再从人物出发, 构成尖锐复杂而又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戏剧冲突。他不仅熟悉每一个剧中人,而且探索每个人的 内心深处的奥秘。因此,他给每个人所写的台词(对话或独白),好像并非出于剧作家的手笔, 而是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他的语言来自生活,经过反复锤炼,表面看来都是极普通的日常 语言,但是随处都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化的语言,无疑是他的语言艺术的独特的成 就之一。 曹禺在《雷雨》中生动地塑造了旧中国 20 年代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他出身封建地主家 庭,留学德国,接受西欧资产阶级教育,兼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和作风,对家人实行
家长统治,对工人实行残酷的剥削和严重的压迫。他的语言的基调是肯定、短促,随处带有命 令口吻。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他和家人聚谈时,只要听他说几句话,就不难理解他的性格的基本 特征。自从他叫矿警开枪打伤工人以致引起工潮之后,他就急忙赶回家来多方活动设法镇压工 潮,一直没有和家人聚谈,现在初次见面,马上命令妻子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 周冲同情受伤工人,似乎要跟父亲讲理,他却不屑多辩,只用一句话封住了儿子的嘴:“我认 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接着他看一下表,对家人说:“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 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后来强迫蘩漪喝药,甚至于说:“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 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榜样。”最后他对周萍说:“我的家庭是我 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在这一场中,他并没有多少动作,但是充满“应当”和“我 认为”的词句,就使读者和观众了解他确实是个封建家长,而他看着表催家人说话,正好证明 在他的性格中,不仅有封建主义的因素,而且还有西方资产阶级的特征 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在于显示性格,而且还要展开冲突。不同阶级的人和不同思想的人, 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于是彼此引起矛盾,互相发生冲突。戏剧以冲突为基础,剧中人 物的利益和要求既然各不相同,那就必然在动作中表现出来,所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早 就指出戏剧所墓仿的对象是“在动作中的人”,并且认为“动作”是戏剧的灵魂。戏剧冲突的 发展过程就是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的斗争过程。在这不断的前进运动中,性格和冲突互为 表里,性格引起冲突,冲突发展性格,而戏剧的主题就被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在 戏剧作品中,语言的性格化和语言的动作性是密切相联系的,剧中人物既然都是“在动作中的 人”,那么剧作家用语言来描写性格时,必须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因此高度性格化的语言经 常就是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曹禺的戏剧语言,就是这样。 在《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一场同样是叙述往事,可是这一大段交代比第 幕中鲁贵和四凤那一场更有戏剧性。周朴园认为被他遗弃的侍萍早己投河自尽,因此装出一副 伪君子的假面具,自作多情,借以掩饰30年前的罪恶。他现在当然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女人 就是被他遗弃的侍萍,而30年来含辛茹苦的鲁侍萍,却已认清站在面前的就是迫害她的周朴园。 这是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每一句叙述往事的话都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周朴园在 初见鲁侍萍时随便问道:“你——你贵姓?”鲁侍萍答道:“我姓鲁。”当鲁侍萍谈到“梅姑 娘”“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时,周朴园抬起头来问道:“你姓 什么?”鲁侍萍回答:“我姓鲁,老爷。”当他听到侍萍还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他忽然立 即问道:“你是谁?”她回答道:“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最后她提起他的一件纺绸衬 衣上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他徐徐立起问道:“哦,你,你,你是 她说:“我是从 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他到此不得不承认,“哦,侍萍!(低声)是你?”在鲁侍萍自己叙 述悲惨身世的过程中,周朴园先后四次问她是什么人,先是随便敷衍,继而惊惧,终而只得承 认是侍萍。随着他的罪恶历史的逐步揭露,戏剧动作在一起一伏之中逐步发展。关于一个人的 姓氏和身份的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本来是极平凡的事,但是在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一场中却极富 于动作性,因而极富于戏剧性。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一你贵姓?”和“你姓什么?” 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 以及他那每一次都有的不同的声音、姿态、表 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禺在运用语言时经过了反 复的推敲。这段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 涛汹涌的高潮。 3哈姆莱特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家长统治,对工人实行残酷的剥削和严重的压迫。他的语言的基调是肯定、短促,随处带有命 令口吻。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他和家人聚谈时,只要听他说几句话,就不难理解他的性格的基本 特征。自从他叫矿警开枪打伤工人以致引起工潮之后,他就急忙赶回家来多方活动设法镇压工 潮,一直没有和家人聚谈,现在初次见面,马上命令妻子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 周冲同情受伤工人,似乎要跟父亲讲理,他却不屑多辩,只用一句话封住了儿子的嘴:“我认 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接着他看一下表,对家人说:“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 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后来强迫蘩漪喝药,甚至于说:“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 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榜样。”最后他对周萍说:“我的家庭是我 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在这一场中,他并没有多少动作,但是充满“应当”和“我 认为”的词句,就使读者和观众了解他确实是个封建家长,而他看着表催家人说话,正好证明 在他的性格中,不仅有封建主义的因素,而且还有西方资产阶级的特征。 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在于显示性格,而且还要展开冲突。不同阶级的人和不同思想的人, 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于是彼此引起矛盾,互相发生冲突。戏剧以冲突为基础,剧中人 物的利益和要求既然各不相同,那就必然在动作中表现出来,所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早 就指出戏剧所摹仿的对象是“在动作中的人”,并且认为“动作”是戏剧的灵魂。戏剧冲突的 发展过程就是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的斗争过程。在这不断的前进运动中,性格和冲突互为 表里,性格引起冲突,冲突发展性格,而戏剧的主题就被充分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在 戏剧作品中,语言的性格化和语言的动作性是密切相联系的,剧中人物既然都是“在动作中的 人”,那么剧作家用语言来描写性格时,必须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因此高度性格化的语言经 常就是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曹禺的戏剧语言,就是这样。 在《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一场同样是叙述往事,可是这一大段交代比第一 幕中鲁贵和四凤那一场更有戏剧性。周朴园认为被他遗弃的侍萍早已投河自尽,因此装出一副 伪君子的假面具,自作多情,借以掩饰 30 年前的罪恶。他现在当然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女人 就是被他遗弃的侍萍,而 30 年来含辛茹苦的鲁侍萍,却已认清站在面前的就是迫害她的周朴园。 这是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每一句叙述往事的话都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周朴园在 初见鲁侍萍时随便问道:“你──你贵姓?”鲁侍萍答道:“我姓鲁。”当鲁侍萍谈到“梅姑 娘”“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时,周朴园抬起头来问道:“你姓 什么?”鲁侍萍回答:“我姓鲁,老爷。”当他听到侍萍还活着,那个小孩也活着,他忽然立 即问道:“你是谁?”她回答道:“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最后她提起他的一件纺绸衬 衣上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他徐徐立起问道:“哦,你,你,你是──”她说:“我是从 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他到此不得不承认,“哦,侍萍!(低声)是你?”在鲁侍萍自己叙 述悲惨身世的过程中,周朴园先后四次问她是什么人,先是随便敷衍,继而惊惧,终而只得承 认是侍萍。随着他的罪恶历史的逐步揭露,戏剧动作在一起一伏之中逐步发展。关于一个人的 姓氏和身份的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本来是极平凡的事,但是在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一场中却极富 于动作性,因而极富于戏剧性。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你贵姓?”和“你姓什么?” 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都有的不同的声音、姿态、表 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曹禺在运用语言时经过了反 复的推敲。这段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 涛汹涌的高潮。 3 哈姆莱特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 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 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 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 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 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 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 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 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髙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 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 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2.紧张的情节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 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 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髙 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 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冋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 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 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 有同意。读者因为己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 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 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 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 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 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 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 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 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3.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 动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 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 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冋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
1.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 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 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 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 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 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 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 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 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 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 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2.紧张的情节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 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 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 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 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 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 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 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 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 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 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 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 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 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 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 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3.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 动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 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 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
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 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 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 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 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 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 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 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 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 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性格化 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 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 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 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4.关于哈姆莱特 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 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 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 …无论 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 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 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 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 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 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 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 叔父,接着是奧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 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 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 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 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 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 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 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 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 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 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 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 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 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 斯。 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 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 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 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 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 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性格化 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 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 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 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4.关于哈姆莱特 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 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 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 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 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 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 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 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 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 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 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 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 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 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 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 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 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 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 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 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 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问题探究 奧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 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 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 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 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 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 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关于练习 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 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设题意图:让学生熟悉剧情,并从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 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 惑、机智,后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而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 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里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 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卤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了“比剑 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 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 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片段,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说 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看看它如何推进剧情发展。 参考答案: 在场的几个主要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其中克劳 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 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 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 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二、问题探究 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 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 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 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 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 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 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关于练习 一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 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设题意图:让学生熟悉剧情,并从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 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 感、机智,后一件表现了他草率、冒失,而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 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里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滑,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 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卤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了“比剑”, 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 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 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二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片段,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说 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看看它如何推进剧情发展。 参考答案: 在场的几个主要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其中克劳 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 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 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