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师: 13.《窦娥冤》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 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 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 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 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 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 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 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师: 13.《窦娥冤》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3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 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 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 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 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 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 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10 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 10 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 个曲牌有 3 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 1 层。齐读第 1 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 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 2、3 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 2 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 3 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 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 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 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 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 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 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 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 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 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 冤案 归纳主题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 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 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 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 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 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
2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 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 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 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 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 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 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 3 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 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 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 1 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 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 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 冤案。 归纳主题 第三课时 探究活动 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 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 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 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 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
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淸淸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 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 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 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 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 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教学反思: 14.《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岀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 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分析:《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 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膩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 的复杂心理内涵—一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 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 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 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 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 对照。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 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 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3 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 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 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 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 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 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教学反思: 14.《长亭送别》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 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分析:《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 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 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 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 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 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 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 对照。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 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 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 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 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 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 凊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 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 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 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 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 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 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 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 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分析: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 《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 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 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 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 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 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 强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 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 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 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 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 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 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 功的艺术手段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 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二)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主题。 《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 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 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
4 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 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 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 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 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 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 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 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 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 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 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 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 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如何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分析: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 《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 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 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 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 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 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 强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 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 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 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 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 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 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 功的艺术手段。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 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 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二)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1.主题。 《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 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 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
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 本文的主题及《西相记》的思想内容,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了解剧情的基础上作准确的把握。 2.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 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人物形象 《长亭送別》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 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 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 的。莺莺的态度突岀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 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 (三)曲词的鉴赏 要引导学生根据鉴赏重点有选择地鉴赏曲词 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 的角度来鉴赏。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 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 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 宛然在侧。 【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 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再如,【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 精神。 二煞】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又如,【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端正好】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遺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煞】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 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 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 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鉴赏曲词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不易觉察之处适时进行点拨。 (四)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的鉴赏 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注意鉴赏时,不要搞成修辞 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察,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表达效果。 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 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 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 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五)诵读课文
5 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 性。 本文的主题及《西相记》的思想内容,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了解剧情的基础上作准确的把握。 2.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 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人物形象。 《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 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 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 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 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 (三)曲词的鉴赏。 要引导学生根据鉴赏重点有选择地鉴赏曲词。 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 的角度来鉴赏。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 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 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 宛然在侧。 【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 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再如,【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 精神。 【二煞】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又如,【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端正好】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煞】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 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 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 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鉴赏曲词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不易觉察之处适时进行点拨。 (四)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的鉴赏。 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注意鉴赏时,不要搞成修辞 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察,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表达效果。 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 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 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 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五)诵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