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他们说,友情来自于共同的事业。这话很漂亮,但我们应该注意此间有一处致 命的模糊:习惯于庄严的长辈们喜欢用大词,他们所说的事业其实也就是职业。什么“舞 蹈事业”、“煤炭事业”,都算事业。置身于同一个职业难道是友情的基础?当然不是 情感岂能依附于事功,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 (6)他们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 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有可依靠的实用价值能不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 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7)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 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 验 (8)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 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 (9)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 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 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 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10)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 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成了目的,友 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 (11)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 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 是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大家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 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12)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 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处都写 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也应该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 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 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 无所求。 (13)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诗人周涛描写过一种平衡的 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 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14)楚楚则写过一种不平衡的深刻:“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 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看你最后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15)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 (节选自余秋雨《霜冷长河》)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处都写出了刻骨
(5)他们说,友情来自于共同的事业。这话很漂亮,但我们应该注意此间有一处致 命的模糊:习惯于庄严的长辈们喜欢用大词,他们所说的事业其实也就是职业。什么“舞 蹈事业”、“煤炭事业”,都算事业。置身于同一个职业难道是友情的基础?当然不是。 情感岂能依附于事功,友谊岂能从属于谋生? (6)他们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 朋友的价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没有可依靠的实用价值能不能成为朋友?一切帮助过你的 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7)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炼真金。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 难之际及时出现。能够出现当然很好,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 验。 (8)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 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 (9)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 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 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 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10)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 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成了目的,友 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 (11)我认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的,即便所求的内容乍一看并不 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让友情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 是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大家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 朋友,除此之外,无所求。 (12)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 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处都写 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也应该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 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 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 无所求。 (13)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诗人周涛描写过一种平衡的 深刻:“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 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 (14)楚楚则写过一种不平衡的深刻:“真想为你好好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 命终结前,你没有抵达。只为看你最后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15)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 (节选自余秋雨《霜冷长河》)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处都写出了刻骨
铭心的诗句。而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李白的诗中出现。”这些文字说明,李白把友情看 得很淡,不是杜甫真正的朋友 B.作者认为,世间的友情都是被“有所求″败坏的,我们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让朋 友们彼此轻松起来 C.作者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关于朋友的说法,表明友情一旦“有所求”,友情 便会转化为一种虚假的装饰,真正的友情就没有了 D.作者指出,我们在友情关系上太注重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真 正的友情 18.文章开头引用川端康成的遗言,作用是什么?(3分) 19.文章(5)(6)(7)三节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什么是真正的“无所求”的友 情?(6分) 0.读了本文,你如何理解“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8分) 物理巨匠的师生情怀 1926年,束星北到美国勤工俭学时,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间他用 年时间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二一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 脱稿了。探索神秘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秘 之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但对这个来自东亚青年的论文大加赞赏 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这样,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 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他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 论”。更大的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此后,由于 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底辗转于剑桥 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硕士学位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9·18”事变以后,他毅然归国 投笔从戎,抗日救国。由于他在国外知名度高,一踏上国土,就受到政治界、科技界、教 育界的盛情接待,连蒋介石也特意召见他。只因他生性刚直,救国心切,谈话中不掩机锋, 愤然指斥当局弊政。失去了“飞黄腾达”的机遇,被蒋介石安排到中央军事学校担任物理 教官。后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B衰变”这一尖端课题。于是 他辞去教官,改任教授 在浙江大学,東星北誉满校园6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们也争相入座。他从不照 本宣科,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句句有招。他认为物理学是 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完美组合的机体,物质的结构,有着十 分有趣的规律性。日后学生们在回忆学习生活时,都说束星北、王淦昌两位同龄教授,不 仅志趣相投,性格也一样爽朗热情。他俩常常在讨论问题时,争得面红耳赤。天性率真的 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 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你慢慢讲”,恭听学生发言
铭心的诗句。而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李白的诗中出现。”这些文字说明,李白把友情看 得很淡,不是杜甫真正的朋友。 B.作者认为,世间的友情都是被“有所求"败坏的,我们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让朋 友们彼此轻松起来。 C.作者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关于朋友的说法,表明友情一旦“有所求”,友情 便会转化为一种虚假的装饰,真正的友情就没有了。 D.作者指出,我们在友情关系上太注重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真 正的友情。 l8.文章开头引用川端康成的遗言,作用是什么? (3 分) 19.文章(5)(6)(7)三节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什么是真正的“无所求”的友 情? (6 分) 20.读了本文,你如何理解“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4 题。(18 分) 物理巨匠的师生情怀 1926 年,束星北到美国勤工俭学时,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间他用 一年时间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二—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 脱稿了。探索神秘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秘 之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但对这个来自东亚青年的论文大加赞赏。 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这样,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 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他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 论”。更大的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此后,由于 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 1 929 年底辗转于剑桥 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硕士学位。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 l931 年“9·18”事变以后,他毅然归国, 投笔从戎,抗日救国。由于他在国外知名度高,一踏上国土,就受到政治界、科技界、教 育界的盛情接待,连蒋介石也特意召见他。只因他生性刚直,救国心切,谈话中不掩机锋, 愤然指斥当局弊政。失去了“飞黄腾达”的机遇,被蒋介石安排到中央军事学校担任物理 教官。后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B 衰变”这一尖端课题。于是 他辞去教官,改任教授。 在浙江大学,束星北誉满校园 6 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们也争相入座。他从不照 本宣科,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句句有招。他认为物理学是 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完美组合的机体,物质的结构,有着十 分有趣的规律性。日后学生们在回忆学习生活时,都说束星北、王淦昌两位同龄教授,不 仅志趣相投,性格也一样爽朗热情。他俩常常在讨论问题时,争得面红耳赤。天性率真的 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 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你慢慢讲”,恭听学生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