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效道(1990)提出,正常心理应具备下列8项标准:(1)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 以内,并能正确反映事物:(2)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3)情绪稳定,积 极与情境适应:(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5)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协调:(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纯,与刺激情景相应:(7)不背离社会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结合生理要求得到满足:(8)自我要求与自我实际基本 相符。他还认为心理水平可从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 力、道德愉快甚至于道德痛苦等七个方面加以评量。 3、王极盛等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6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 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 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4)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是一致的、 统一的,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素,做起事来按部就班:(5)人 际关系的适应。 4、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 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 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 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5、王希永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1)智力正常,思维方式正确,能 唯物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看待一切事物:(2)具有高尚的情感体验,能控制自己 的情绪:(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苛求环境,不推卸责任,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 毅力,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顺利时不骄做自满:(4)需要是合理的,动机是可行的, 有理想、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精神生活充实:(5)具有自觉的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所 赞许的道德品质,能怡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6)经常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出现心 理不平衡时,自己可以及时地、成功地进行调整。 6、李百珍提出7条标准:(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 价值:(2)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 良好:(4)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心理健康者对社会有贵任 心:(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6 2、王效道(1990)提出,正常心理应具备下列 8 项标准:(1)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 以内, 并能正确反映事物;(2)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3)情绪稳定,积 极与情境适应; (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5)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协调;(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与刺激情景相应;(7)不背离社会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动机,并结合生理要求得到满足;(8)自我要求与自我实际基本 相符。他还认为心理水平可从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 力、道德愉快甚至于道德痛苦等七个方面加以评量。 3、王极盛等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 6 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 健康: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 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4)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行为是一致的、 统一的,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做起事来按部就班;(5)人 际关系的适应 。 4、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 7 个标准:(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 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 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 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5、王希永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1)智力正常,思维方式正确,能 唯物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看待一切事物;(2)具有高尚的情感体验,能控制自己 的情绪;(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苛求环境,不推卸责任,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 毅力,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顺利时不骄傲自满;(4)需要是合理的,动机是可行的, 有理想、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精神生活充实;(5)具有自觉的社会公德,具有社会所 赞许的道德品质,能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6)经常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出现心 理不平衡时,自己可以及时地、成功地进行调整。 6、李百珍提出 7 条标准:(1)心理健康者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 价值;(2)心理健康者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 良好;(4)心理健康者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心理健康者对社会有责任 心;(6)心理健康者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心理健康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7、黄珉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2)能 与他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具有健全的人格:(4)具有良好的情绪体 验:(5)具有正常的行为:(6)有正常的心理意向:(7)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 事件的适应能力:(8)有一定的安全感,有信心和自立性。 8、郑日吕认为:心理健康包括:(1)正视现实:(2)了解自己:(3)善与人处: (4)情绪乐观:(5)自尊自制:(6)乐于工作。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 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 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 异。一般而言,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1、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 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重在关注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由于个体先天的遗传及 后天的环境不同,经验标准更强调其个别差异。同样的生活事件,当事双方由于自我认知不 同,自我体验不同,自我评价也不尽相同。 2、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 进行其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例如:大学生根据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独立生活与 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事务的能力,而如果有的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这便需要引起重视。 3、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 模进行比较。这个标准更多的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一般而言,我们都要将个体的心理测 验结果与常模对照,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4、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在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事实上, 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 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 和发展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 生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人生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有 的心理困惑属于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比如多重压力之于大学生,他们的人生期望、职业抱负、 7
7 7、黄珉珉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2) 能 与他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具有健全的人格;(4)具有良好的情绪体 验; (5)具有正常的行为;(6)有正常的心理意向;(7)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 事件的适应能力;(8)有一定的安全感,有信心和自立性。 8、郑日昌认为:心理健康包括:(1)正视现实;(2)了解自己;(3)善与人处; (4)情绪乐观;(5)自尊自制;(6)乐于工作 。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 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 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 异。一般而言,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1、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 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重在关注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由于个体先天的遗传及 后天的环境不同,经验标准更强调其个别差异。同样的生活事件,当事双方由于自我认知不 同,自我体验不同,自我评价也不尽相同。 2、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 进行其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例如:大学生根据生理、心理与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独立生活与 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事务的能力,而如果有的大学生生活能力低下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这便需要引起重视。 3、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 模进行比较。这个标准更多的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一般而言,我们都要将个体的心理测 验结果与常模对照,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4、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在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事实上, 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 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 和发展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 生在发展中面临的许多人生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有 的心理困惑属于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比如多重压力之于大学生,他们的人生期望、职业抱负
学业期待引发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都需要应付。有些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 当个体心理成熟后会自愈。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与环境有良 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据此,人的心 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 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的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二 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 较差,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 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一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 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 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若时 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 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者重考虑: 一是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 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 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学习、生 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 智力是否正常,关健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 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 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 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 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 相符合。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 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8 学业期待引发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都需要应付。有些心理问题具有阶段性, 当个体心理成熟后会自愈。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与环境有良 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据此,人的心 理健康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 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的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二 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 较差,经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 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 18—25 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 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 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 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 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 一是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 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 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学习、生 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 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 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 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 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 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 相符合。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 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 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 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言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 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 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 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 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做,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 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 积极进取。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 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 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 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 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 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 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 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一灰色区,世间大多 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 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 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当一个 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 9
9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 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 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 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 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 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 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 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 积极进取。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 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 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 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 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 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 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 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 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 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 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当一个 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
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 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 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事实表明,认识 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 从心理结构的几个方面看,一旦它们不能符合规律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 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 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 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可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三是发展 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者个体的心理成长 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 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 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 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三、克服“亚健康状态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健康并非非此即彼的特征,而是一个动态的、 相对的、连续变化的过程,“亚健康状态"是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提出的,即介于健康与 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 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尚未引 起器质性损伤。“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各项身体指标无异常,但与健康人相比,生活质 量低、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动力、学习没有目标、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感觉生活没劲。躯体反映为睡眠质量不高,容易镀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尽管亚健康状 态并非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极易引发相应的心理问题。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伴随,自卑与自负两极 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等。事实上,任何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对于黄金年 6
10 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 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 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事实表明,认识 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 从心理结构的几个方面看,一旦它们不能符合规律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 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 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 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可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三是发展 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 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 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 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 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三、克服“亚健康状态”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健康并非非此即彼的特征,而是一个动态的、 相对的、连续变化的过程,“亚健康状态”是由前苏联学者 N?布赫曼提出的,即介于健康与 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 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尚未引 起器质性损伤。“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各项身体指标无异常,但与健康人相比,生活质 量低、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动力、学习没有目标、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感觉生活没劲。躯体反映为睡眠质量不高,容易疲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尽管亚健康状 态并非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极易引发相应的心理问题。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伴随,自卑与自负两极 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等。事实上,任何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对于黄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