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精讲巧练 散文阅读 【基础知识网络】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 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散文阅读属于记 叙文的范围,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本专题主要就是帮助考生把握散文的特点,了解 散文的分类,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形成阅读散文的基本能力。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如下: 特点:形散神不散 叙事散文 分类抒情散文 写景散文 散文 想象 表现手法联想 象征 意境:雄浑或质朴淡雅 语言:华丽优美或朴素自然 【考点解读】 散文是记叙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相当普遍,因此单独作为 章讲析 一、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神”指文章 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 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 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写景散文这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 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喻情于景 二、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稂征。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 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 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 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物)来表现一种深远的含意(象征意)。散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 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 加体会 三、散文考查的重点及趋向 中考散文阅读,一般有这样几个考点:①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②理解字词的感 情色彩和准确运用;③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④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表现手法 ⑤分析散文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⑥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根据近年来特别2004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结合考纲要求和新课标精神,考生在备 战2005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 ①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中考语文阅读精讲巧练 散文阅读 【基础知识网络】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 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散文阅读属于记 叙文的范围,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本专题主要就是帮助考生把握散文的特点,了解 散文的分类,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形成阅读散文的基本能力。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如下: 语言:华丽优美或朴素自然 意境:雄浑或质朴淡雅 象征 联想 想象 表现手法 写景散文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分类 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文 【考点解读】 散文是记叙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相当普遍,因此单独作为一 章讲析。 一、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神”指文章 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 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 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写景散文这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 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喻情于景。 二、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 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 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 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物)来表现一种深远的含意(象征意)。散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 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 加体会。 三、散文考查的重点及趋向 中考散文阅读,一般有这样几个考点:①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②理解字词的感 情色彩和准确运用;③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④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表现手法; ⑤分析散文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⑥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根据近年来特别2004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结合考纲要求和新课标精神,考生在备 战2005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 ①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②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③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命题呈献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 【金题解剖】 (2004,长沙)阅读下文,回答1——5题 轻轻地抱住母亲 ①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 亲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 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 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②上了床,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我的怀里。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 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那一头苍白的头发,散乱在 我的眼前。我低头给母亲梳理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我给母亲 擦泪时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我说:“妈 你想我抱着吗?”母亲说:“想,抱着我,我心里就踏实。”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 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就那么一边轻轻地抱着母亲,一边微微地晃着。我感到有一股 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靠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 母亲的渴望.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到了母亲的脖子上 ③把一个人抱在怀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 任何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抱着我拾柴我 要是乖巧,母亲还会亲我的脸蛋儿,我这时就会搂住母亲的脖子,那是一种渴望,一种依赖, 种让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愿再让母亲抱了,最多会让母亲 扳着脸看看我胖了还是瘦了。当我长到渴望和异性亲热的时候,我会与女友激情拥抱,甚至 热烈地亲吻,却不再愿接受母亲的双臂和胸怀了。这时的母亲,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 我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她深深的母爱了,而我也再没有搂住母亲脖子的渴望了。但就在那个晚 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④又一个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夜里10点钟时,母亲说:“我想睡了。” 我说:“妈,我把你抱到床上吧。”母亲说:“中。”于是,母亲就搂住了我的脖子。母亲比过 去明显胖了。我抱着渐渐康复的母亲向床边走去的时候,母亲满脸的笑容。我知道母亲在我 的轻轻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满足。我感到我幼小时的形象和母亲叠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长 的旅程,也是母子亲情的融合,更是母子之爱的结晶和升华。我把母亲放在床上时,母亲竟 然出乎我预料地说了一句:“好幸福啊。”继而就是响亮的笑声了。 ⑤我在这笑声里充满惭愧。我们会激情满怀地抱住亲爱的妻子去倾吐炽热的情恋,我们 会喜不自禁地抱着儿女去倾吐脉脉的爱意。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抱一抱年迈的母亲,去倾 诉那份人间的挚爱和亲情呢? 1.从全文看,题目“轻轻地抱住母亲”中的“轻轻”一词用得很形象,请分析“轻轻”一词 的含义 [答案]“轻轻”写出了儿子抱着母亲时动作的轻柔以及那种生怕有所闪失的心理,表现出 对母亲的敬重、体贴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中多次出现“轻轻”一词,要理解这一词语, 须联系全文,正确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从文章开篇可以看出当时母亲有病,因此“轻轻” 一词表现出了儿子抱着母亲时动作的轻柔以及那种生怕有所闪失的心理,再由后文作者的心
②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③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命题呈献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 加。 【金题解剖】 一、(2004,长沙)阅读下文,回答1——5 题。 轻轻地抱住母亲 ①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 亲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 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 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②上了床,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我的怀里。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 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那一头苍白的头发,散乱在 我的眼前。我低头给母亲梳理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我给母亲 擦泪时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我说:“妈, 你想我抱着吗?”母亲说:“想,抱着我,我心里就踏实。”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 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就那么一边轻轻地抱着母亲,一边微微地晃着。我感到有一股 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靠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 母亲的渴望……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到了母亲的脖子上。 ③把一个人抱在怀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 任何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抱着我拾柴……我 要是乖巧,母亲还会亲我的脸蛋儿,我这时就会搂住母亲的脖子,那是一种渴望,一种依赖, 一种让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愿再让母亲抱了,最多会让母亲 扳着脸看看我胖了还是瘦了。当我长到渴望和异性亲热的时候,我会与女友激情拥抱,甚至 热烈地亲吻,却不再愿接受母亲的双臂和胸怀了。这时的母亲,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 我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她深深的母爱了,而我也再没有搂住母亲脖子的渴望了。但就在那个晚 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④又一个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夜里10点钟时,母亲说:“我想睡了。” 我说:“妈,我把你抱到床上吧。”母亲说:“中。”于是,母亲就搂住了我的脖子。母亲比过 去明显胖了。我抱着渐渐康复的母亲向床边走去的时候,母亲满脸的笑容。我知道母亲在我 的轻轻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满足。我感到我幼小时的形象和母亲叠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长 的旅程,也是母子亲情的融合,更是母子之爱的结晶和升华。我把母亲放在床上时,母亲竟 然出乎我预料地说了一句:“好幸福啊。”继而就是响亮的笑声了。 ⑤我在这笑声里充满惭愧。我们会激情满怀地抱住亲爱的妻子去倾吐炽热的情恋,我们 会喜不自禁地抱着儿女去倾吐脉脉的爱意。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抱一抱年迈的母亲,去倾 诉那份人间的挚爱和亲情呢?…… 1.从全文看,题目“轻轻地抱住母亲”中的“轻轻”一词用得很形象,请分析“轻轻”一词 的含义。 答: [答案] “轻轻”写出了儿子抱着母亲时动作的轻柔以及那种生怕有所闪失的心理,表现出 对母亲的敬重、体贴……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中多次出现“轻轻”一词,要理解这一词语, 须联系全文,正确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从文章开篇可以看出当时母亲有病,因此“轻轻” 一词表现出了儿子抱着母亲时动作的轻柔以及那种生怕有所闪失的心理,再由后文作者的心
灵震撼来看,“轻轻”一词又表现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敬重、体贴。本题答案比较宽泛,只 要符合题意即可 2.第一段中“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我”的心灵 受到强烈震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原因是(1)没有想到母亲是这样瘦小、虚弱:(2)成人后“我”从来没有这样亲近过 母亲,这一抱,我重新感到了一种幸福,一种甜蜜。(答到意思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 2分)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可联系前后文去理解。由下文“那 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一句可理解到作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 再由“但就在那个晚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 那么甜蜜,那么幸福”一句也可理解这一点。 3.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病中母亲的肖像描绘出来。 [答案]抓住“衰老”虚弱¨瘦小”散乱苍白的头发”等来描写。有“衰老”,“瘦小”头发苍 白”即得满分。 「解析]此题考査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文中有多次对母亲的肖像描绘,把这些词语找 出来,此题就简单易行了。第一段中有“衰老”“虚弱”等词,第二段中有“苍白的头发 散乱在我的眼前”等句子。从中可以看出病中母亲的肖像。 4.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轻轻地抱住母亲”为线索,着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亲与渐渐康复后的母 亲的动人情景。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挚动人。 C.为了引人入胜,本文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D.本文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于之情。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为C,主要错在“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上, 文章不是倒叙,而是顺叙。 5.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答案]喜欢。因为“我”对母亲非常孝顺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正的方面答“喜欢”,可从 “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等方面来组织文字;反的方面答“不喜欢”,可从多年来“我”忽 视了对母亲的情感等方面来组织文字。但不管哪一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2004,杭州市)阅读《洁白的木槿花》一文,回答问题 洁白的木槿花 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 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 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 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 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
灵震撼来看, “轻轻”一词又表现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敬重、体贴。本题答案比较宽泛,只 要符合题意即可。 2.第一段中“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我”的心灵 受到强烈震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原因是(1)没有想到母亲是这样瘦小、虚弱;(2)成人后“我”从来没有这样亲近过 母亲,这一抱,我重新感到了一种幸福,一种甜蜜。(答到意思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可联系前后文去理解。由下文“那 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一句可理解到作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 再由“但就在那个晚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 那么甜蜜,那么幸福”一句也可理解这一点。 3.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病中母亲的肖像描绘出来。 答: [答案]抓住“衰老”“虚弱”“瘦小”“散乱苍白的头发”等来描写。有“衰老”,“瘦小”“头发苍 白”即得满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文中有多次对母亲的肖像描绘,把这些词语找 出来,此题就简单易行了。第一段中有“衰老”“虚弱”等词,第二段中有“苍白的头发, 散乱在我的眼前”等句子。从中可以看出病中母亲的肖像。 4.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轻轻地抱住母亲”为线索,着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亲与渐渐康复后的母 亲的动人情景。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挚动人。 C.为了引人入胜,本文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D.本文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于之情。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为 C,主要错在“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上, 文章不是倒叙,而是顺叙。 5.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答案] 喜欢。因为“我”对母亲非常孝顺。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正的方面答“喜欢”,可从 “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等方面来组织文字;反的方面答“不喜欢”,可从多年来“我”忽 视了对母亲的情感等方面来组织文字。但不管哪一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2004,杭州市)阅读《洁白的木槿花》一文,回答问题。 洁白的木槿花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 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 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这是骨髓炎,严重了, 就得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却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 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晴朗
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 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 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 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 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 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 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 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 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 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 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竞有一斤。他说:“这 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 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 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 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 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案]母亲:贫困而自尊。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以鸡蛋、母鸡相赠表心意;当晩就把 廖医生给的钱送回去 廖医生:心地善良,尊重弱者。不计较医药费,还用巧妙的方式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 自尊。 [解析]此题考査考生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能力,综合性比较强,难度较大,对考生能 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归纳出性格特点,这是对人物的一个总 的评价定位;二是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这是对人物性格的一个细化分析;三是表达准 确通畅,这是对考生最基本的语言要求。考生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就能够回答的比较圆满了。 【技法解析】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材料,“神”是主旨。散文的材料虽散,但 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 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 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 路的具体展现。中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 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 的脉络
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母亲两帖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 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 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 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 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 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 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 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 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 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 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竞有一斤。他说:“这 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 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 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 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 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案]母亲:贫困而自尊。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以鸡蛋、母鸡相赠表心意;当晚就把 廖医生给的钱送回去。 廖医生:心地善良,尊重弱者。不计较医药费,还用巧妙的方式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 自尊。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能力,综合性比较强,难度较大,对考生能 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归纳出性格特点,这是对人物的一个总 的评价定位;二是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这是对人物性格的一个细化分析;三是表达准 确通畅,这是对考生最基本的语言要求。考生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就能够回答的比较圆满了。 【技法解析】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材料,“神”是主旨。散文的材料虽散,但 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 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 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 路的具体展现。中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 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 的脉络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中考散文阅读命题虽然不对散文中负载信 息量大、意义深刻的语言进行鉴赏。但内容含蓄、表现力强的语言仍是考查重点,只有联系 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 阅读散文的基础。2004年福州中考《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一文中“本文是一篇 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 这一题目就考查了对散文语言的赏析。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 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中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 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拓展创新】 、(2004,株洲市)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4题。 藏根草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从它的身边走过,忽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 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青藤么?长青藤没有它这样的优雅;是牵牛花么?牵牛花没有它这样的美丽。 我们认不出,更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它 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何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股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 何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 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 里,人们便追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石头缝里;扒不得这万佛阁,休想再夺它 的根 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只要你认识了它,你在这个世界上便寂寞时不再寂寞,穷困时不 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1.文章最后说:“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根据文意,作者问万佛 阁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对于第23题的问题,万佛阁将会怎样回答?请你代它回答 答案]1.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2.①不怕被遗忘,冷落:②我的价值在我自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只要我有自 己的价值,何必在乎世俗的评判?或宁愿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价值,也不愿迎合世俗等。) 解析]这两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出题形式比较新颖,不同于已往的 题目。第23题,考生只要读懂了文章,就不难从倒数第二段“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中考散文阅读命题虽然不对散文中负载信 息量大、意义深刻的语言进行鉴赏。但内容含蓄、表现力强的语言仍是考查重点,只有联系 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 阅读散文的基础。2004年福州中考《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一文中“本文是一篇 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 这一题目就考查了对散文语言的赏析。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 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中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 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拓展创新】 一、(2004,株洲市)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24 题。 藏根草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从它的身边走过,忽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 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青藤么?长青藤没有它这样的优雅;是牵牛花么?牵牛花没有它这样的美丽。 我们认不出,更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它 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何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股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 何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 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 里,人们便追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石头缝里;扒不得这万佛阁,休想再夺它 的根…… 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只要你认识了它,你在这个世界上便寂寞时不再寂寞,穷困时不 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1.文章最后说:“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根据文意,作者问万佛 阁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对于第 23 题的问题,万佛阁将会怎样回答?请你代它回答。 [答案]1.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2.①不怕被遗忘,冷落;②我的价值在我自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只要我有自 己的价值,何必在乎世俗的评判?或宁愿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价值,也不愿迎合世俗等。) [解析]这两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出题形式比较新颖,不同于已往的 题目。第 23 题,考生只要读懂了文章,就不难从倒数第二段“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