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很难得到如实的综合成绩考评依据了。而问题就在于,平时要布置作业就 意味着要改作业(增加工作量),期中要考试就意味着要停课一周(浪费教 学时),岂不是多增加师生负担?如果这些工作不是硬性规定的话,那么认 真履行的教师岂不是工作量无法得到认可?换句话说,同样一门课的教学, 认真与否,工作量是完全不同的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学习不应只是追求成绩的获得,而是各种知识的 储备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可能想办法让学生在平时积极 储备知识和参与锻炼,不断给他们提供实践和成才的机会。当然,这无疑是 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也并非不可企及。我以为,只要改变考评成绩的标 准,即改变以往只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更多地关注平时各种作业和表现的 成绩,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平时主动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同样,作为任课 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的进度,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提出一些重要问题,让 所有同学参与完成,并作为总评成绩的主要依据。如此一来,教学质量肯定 会提高,当然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这也就触及到如何增加投入以加 强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一一如何提高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其工作待 遇的问题。话说回来,教师的天职就是要教好课,不能因为工薪报酬较低而 减少教学主要环节,否则就是有失师德了。可是,在当今如此浮躁的风气 下,在缺乏科学督导和考评机制的情况下,真正追求良好师德和形象的又有 多少呢? 复旦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从目前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学 生接受知识偏狭和思考能力偏低的问题,但是在成绩考评标准上仍不利于学 生的成长。已有的六大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在每一模块中任选 门修读,无疑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但从实际效果来 看,修完规定的学分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对各模块学科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 是无法达到的。这就意味着修读核心课程的目的不应是追求知识的完备,而 是对学科的理解及其特有研究方法的学以致用,以更新固有专业的知识结构 和思维方法。对此,核心课程规定的小班讨论,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所助益 的,可以促动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认真思考和组织讨论,培养其学术思辨的能
就很难得到如实的综合成绩考评依据了。而问题就在于,平时要布置作业就 意味着要改作业(增加工作量),期中要考试就意味着要停课一周(浪费教 学时),岂不是多增加师生负担?如果这些工作不是硬性规定的话,那么认 真履行的教师岂不是工作量无法得到认可?换句话说,同样一门课的教学, 认真与否,工作量是完全不同的。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学习不应只是追求成绩的获得,而是各种知识的 储备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可能想办法让学生在平时积极 储备知识和参与锻炼,不断给他们提供实践和成才的机会。当然,这无疑是 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也并非不可企及。我以为,只要改变考评成绩的标 准,即改变以往只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更多地关注平时各种作业和表现的 成绩,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平时主动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同样,作为任课 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的进度,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提出一些重要问题,让 所有同学参与完成,并作为总评成绩的主要依据。如此一来,教学质量肯定 会提高,当然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这也就触及到如何增加投入以加 强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提高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其工作待 遇的问题。话说回来,教师的天职就是要教好课,不能因为工薪报酬较低而 减少教学主要环节,否则就是有失师德了。可是,在当今如此浮躁的风气 下,在缺乏科学督导和考评机制的情况下,真正追求良好师德和形象的又有 多少呢? 复旦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从目前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学 生接受知识偏狭和思考能力偏低的问题,但是在成绩考评标准上仍不利于学 生的成长。已有的六大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在每一模块中任选一 门修读,无疑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但从实际效果来 看,修完规定的学分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对各模块学科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 是无法达到的。这就意味着修读核心课程的目的不应是追求知识的完备,而 是对学科的理解及其特有研究方法的学以致用,以更新固有专业的知识结构 和思维方法。对此,核心课程规定的小班讨论,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所助益 的,可以促动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认真思考和组织讨论,培养其学术思辨的能
力,但如果没有安排和组织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变成另一种浪费时间的形 式。如何才能使小组讨论落到实处,收到成效呢?根据我的教学体会,至少 要把握好几个环节:一是教师和助教如何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提出一系列有针 对性和重要性的问题,并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出自 己的思考心得。该环节重在学生是认真参与,有所阅读,而不是根据问题找 百度”搜索答案。二是助教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针对问题 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共识。该环节重在助教能否 巧妙合理安排,让所有同学都有发言讨论的机会,而不是只有个别优秀学生 的见解表述。三是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及其问题思考的深入程度等要及时得 到如实评价,评价结果必须与期末总评成绩挂钩。该环节重在教师和助教要 勇于承担繁重的评改任务,如实评价各位同学的讨论成果,而不是随便看看 听听缺乏科学引导。当然,要是时间允许的话,小组讨论应该多开几次,才 能收到良好成效。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完全可以取消期末考试的形式,变成 场准学术硏讨会,这样既可以获得考评成绩的根据,又能有效地提供锻炼 成才的良好机会,让核心课程真正成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手段,让学生不 断追求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各种准备(包括知识储备),而不再只 是追求成绩的一部考试机器。 总之,随着时代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 变得复杂多样,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同样,一些看起 来不成问题的传统观念,我们也应该在新时代、新情况、新任务面前重新加 以思考,及时改变一些不利于本科生成长的机制和做法,努力营造一种善于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有效防止学生随意缺课的教学机制, 探索一种利于创新和应变能力提高的考核形式及其标准,不断提供大学本科 教学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可以胜任现实和未来工作的各种优秀人 才。我们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的建设与改革,已初步取得良好成 效,如能进一步促使有关人员在教学方式、点名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再加 以改进,相信可以引领中国大学本科教学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先进化的方
力,但如果没有安排和组织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变成另一种浪费时间的形 式。如何才能使小组讨论落到实处,收到成效呢?根据我的教学体会,至少 要把握好几个环节:一是教师和助教如何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提出一系列有针 对性和重要性的问题,并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出自 己的思考心得。该环节重在学生是认真参与,有所阅读,而不是根据问题找 “百度”搜索答案。二是助教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针对问题 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共识。该环节重在助教能否 巧妙合理安排,让所有同学都有发言讨论的机会,而不是只有个别优秀学生 的见解表述。三是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及其问题思考的深入程度等要及时得 到如实评价,评价结果必须与期末总评成绩挂钩。该环节重在教师和助教要 勇于承担繁重的评改任务,如实评价各位同学的讨论成果,而不是随便看看 听听缺乏科学引导。当然,要是时间允许的话,小组讨论应该多开几次,才 能收到良好成效。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完全可以取消期末考试的形式,变成 一场准学术研讨会,这样既可以获得考评成绩的根据,又能有效地提供锻炼 成才的良好机会,让核心课程真正成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手段,让学生不 断追求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各种准备(包括知识储备),而不再只 是追求成绩的一部考试机器。 总之,随着时代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 变得复杂多样,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同样,一些看起 来不成问题的传统观念,我们也应该在新时代、新情况、新任务面前重新加 以思考,及时改变一些不利于本科生成长的机制和做法,努力营造一种善于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有效防止学生随意缺课的教学机制, 探索一种利于创新和应变能力提高的考核形式及其标准,不断提供大学本科 教学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可以胜任现实和未来工作的各种优秀人 才。我们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的建设与改革,已初步取得良好成 效,如能进一步促使有关人员在教学方式、点名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再加 以改进,相信可以引领中国大学本科教学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先进化的方
向前进。对于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我将继续 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予以关注和思考
向前进。对于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我将继续 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予以关注和思考
关于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复旦大学中文系谢金良 2005年8月,复旦大学在大陆高校中率先成立复旦学院,以 实施本科生通识教育为目标,开始了崭新教学体制的重要一步。 2006年8月,复旦学院首次推出了50门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引起了校内师生和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笔者有幸担任了其中 门核心课程“《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的主讲教师,所以对刚 刚接触不久的通识教育也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在此,我想结 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本科教育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仍然是以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和 传播为主。值得追问的是,什么是科学知识呢?这个问题一直以 来是见仁见智的。按目前国际学术界的惯例,所谓的科学大致可 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一门人类为 改造和征服自然而不断探求新知的学问,具体的学科分布诸如物 理、化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则是一门人类为改变和发展自身而 不断探研新规的学问,诸如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而人文 科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争取和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断开拓境界的学 问,诸如哲学、史学、文学等。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 体制问题,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偏重自然科学知识(在小 学和初中阶段,这种偏向并不明显;但在高中阶段,由于文理科 的分离,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有了明显的偏向),导致许多学生日
关于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复旦大学中文系 谢金良 2005 年 8 月,复旦大学在大陆高校中率先成立复旦学院,以 实施本科生通识教育为目标,开始了崭新教学体制的重要一步。 2006 年 8 月,复旦学院首次推出了 50 门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引起了校内师生和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笔者有幸担任了其中一 门核心课程“《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的主讲教师,所以对刚 刚接触不久的通识教育也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在此,我想结 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本科教育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仍然是以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和 传播为主。值得追问的是,什么是科学知识呢?这个问题一直以 来是见仁见智的。按目前国际学术界的惯例,所谓的科学大致可 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一门人类为 改造和征服自然而不断探求新知的学问,具体的学科分布诸如物 理、化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则是一门人类为改变和发展自身而 不断探研新规的学问,诸如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而人文 科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争取和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断开拓境界的学 问,诸如哲学、史学、文学等。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 体制问题,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偏重自然科学知识(在小 学和初中阶段,这种偏向并不明显;但在高中阶段,由于文理科 的分离,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有了明显的偏向),导致许多学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