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设计应该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有较高的原料利用率,产 品无害于人体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反之,则要受到淘汰和限制。如 含铅汽油作为汽车的动力油,因为在其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有 害的含铅化合物而被淘汰;作为燃料的煤炭因为其燃烧会产生烟尘 和硫化物而被限制使用。 产品设计中,工业生产的规模对原材料的利用率和污染物排放 是的多寡以及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例如制浆造纸企业碱回收的经 济效益与制浆的规模密切相关,日产50t浆的草浆厂为碱回收的最 小规模,日产100t浆和更大规模的草浆厂才有可能产生碱回收的经 济效益。合理的工业生产规模在经济学称之为规模经济,它在投资、 资源能源利用、生产管理、污染预防等方面较中小企业都有明显的 优势。 b.原材料选择 减少有毒有害物料使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使用可 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合理包装产品,采用可降解和易处置的原材 料,合理利用产品功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原料准备是产品生产的第一步。原材料的选择与生产过程中污 染物的产生量有很大相关性。例如化工行业的中小型聚氯乙烯生产, 采用电石〔乙炔)为原材料,产生大量的电石渣,对环境危害很大, 向时加重了末端治理的负担。对于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来说,原材 料的选择由多种因素决定,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者以高 昂的费用来处理、处置生产过程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来弥补原材料 选择的缺陷。 原材料的质量对于工业生产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生产的产出 率和废弃物的产生量。如果原材料含有过多的杂质,生产过程中就 会发牛一些不期望的反应,产生一些不期望的产品,这样既加大了 处理、处置废弃物的工作量和费用,同时增加了原材料和废弃物的 运输成本。 ②改革生产I艺,更新生产设备,尽量大可能提高每道L序 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
排放。 在工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毒 性。检测生产过程、原料及生成物的情况,科学地分析研究物料流 向及物料损失状况,找出物料损失的原因所在。调整生产计划、优 化生产程序,合理安排生产进度,改进、完善、规范操作程序,采 用先进的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路线,合理循环利用能源、原材料、水资源,提髙生产自动化的管 理水平,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③建立生产闭合圈,废物循环利用 企业工业生产过程中物料输送、加热中的挥发、沉淀、跑冒滴 漏、误操作等都会造成物料的流失—这就是工业中产生“三废”的 来源。 实行清洁生产要求流失的物料必须加以回收,返回到流程中或 经适当的处理后作为原料回用,建立从原料投入到废物循环回收利 用的生产闭合圈,使工业玍产不对环境构成任何危害。 我国农药、染料行业主要原料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都 排人环境,大有用武之地。山东牟平电镀厂应用的电镀漂洗水概排 (或微排)技术,使电镀漂洗水实现了闭路循环。 厂内物料循环有下列几种形式:将回收流失物料作为原料,返 回到生产流程中;将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料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 替代物返回生产流程中;废料经处理后作为其他生产过程的原料应 用或作为副产品回收。 ④加强科学管理。 经验表明,强化管理能削减40%污染物的产生,而实行清洁生 产是一场新的革命,要转变传统的旧式生产观念,建立一套健全的 环境管理体系,使人为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减至最小。加强科学 管理的内容包括: 安装必要的高质量监测仪表,加强计量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加 强设备检查维护、维修、杜绝跑、冒、滴、漏;建立有环境考核揹 标的岗位责任制与管理职责,防止生产事故;完善可靠详实的统计
和审核;产品的全闻质量管理,有效的生产调度,合理安排批量生 产日程;改进操作方法,实现技术革新,节约用水、用电;原材料 合理购进、贮存与妥善保管;产成品的合理销售、贮存与运输;加 强人员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建立激励机制和公平的奖惩制度;组 织安全文明生产 1.2.7清洁生产的推行 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人们享有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清 洁生产与工业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密切相关。清洁生产是提高企业 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思想;企业管理是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基本 保证和手段。企业良好的管理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降低废弃物 的产生,从而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了污染 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危害。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另一重要的手段,是 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同时,清洁生产也使技术 改造更具针对性,更有利于技术改造的实施,并使技术改造获得更 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出于经济快速发展, 忽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公害事件不 断发生,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 反映非常强烈。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 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对策。例如增大环保投资、建设污染控制和处理 设施、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环境立法等,以控制和改善环境 污染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日(末 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 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了业污染问题。其 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环境意识 的提高,对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检测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 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
15 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排放的要求,企业要 花费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治理费用。既使如此,一些要求还难 以达到 ②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实质上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 的。因为一般末端治理污染的办法是先通过必要的预处理,再进行 生化处理后排放。而有些污染物是不能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只是稀 释排放,不仅污染环境,甚至有的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 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废气变废水,废水变废渣,废渣堆放填 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生态环境。 ⑧只着眼于末端处理的办法,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 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 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 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实践证明:预防优于冶理。根据日本环境厅1991年的报告, 从经济上计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更 为节省。例如就整个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气污染而言,排放后 不釆取对策所产生的受害金额是现在预防这种危害所需费用的10 倍。以水俣病而言,其推算结果则为100倍。可见两者之差极其悬殊 据美国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 制的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 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 (占GNP的2.8%)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 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即 使如此之髙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处理 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 因此,发达国家通过治理污染的实践,逐步认识到防治工业泻 染不能只依靠治理排污口(末端)的污染,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 染问题,必须“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T 业生产全过程控制。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发达国家的改府 和各大企业集团(公司)都纷纷研究开发和采用清洁工艺(少废无
废技术),开辟污染预防的新途径,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经济和环境 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推行清洁生产要做到下面几点 ①在全社会广泛进行环境保护、防治污染的宣传教育,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观念,决不能干“吃着祖宗饭, 断着子孙路”的事,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 觉行动。 ②建立严格的清洁生产工艺推广使用制度,加速、加快新型节 能降耗环保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科技转化,坚决关掉、淘汰、改造 那些重点污染大户,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环保产品的需求量 ③推行清洁生产的同时,加强对在岗在职员工进行职业技术培 训,提高他们熟练掌握新型技术的知识技能,在清洁生产各个工艺 流程上,设立层层环保防线,使产品环保合格率大幅度提高 ④严格执行“三同时”建设方针,坚持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大 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和削减污染 ⑤充分发挥企业现有的治理设备的作用,依法强力推行治理污 染工作的开展,保证现有治污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治污设备的闲 置和转让。 ⑥充分发挥企业环保部门的监督监理作用,依法保证企业推行 清洁生产、治理污染必要的资金投入,确保限期治理和限产、限排 目标的实现。 ⑦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主人翁作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加 强技术改造,加快清洁生产工艺在生产中的推广和使用,用良好的 生产环境去改造人、塑造人,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去引导人,从 而焕发企业职工的积极进取精神,最终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双丰收。 l.2.8国外、国内清洁生产概况 在美国,与清洁生产相关的“污染预防”计划,早在1974年就 由3M公司提出,其含义是:实施污染预防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利益。 基本观点为:污染物质就是未被利用的原料,污染物质加上创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