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1号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 2019年,农业农村部依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 2016)国家标准,组织完成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评价 以全国20.23亿亩耕地为基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行政 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 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指标对 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完成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现将结 果公布如下:
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1 号 2019 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 2019 年,农业农村部依据《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农业部 令 2016 年 第 2 号) 和 《 耕 地 质 量 等 级》 ( GB / T 33469 - 2016)国家标准,组织完成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 评价 以全国 20. 23 亿亩耕地为基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行政 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 耕层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健康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指标对 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完成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现将结 果公布如下: — 1 —
、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表1) 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其中评价为 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这 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障碍因素不明显,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 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 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 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障碍因素较不明 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评价为七至十等 的耕地面积为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这部分耕地 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 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表1全国耕地质量等级面积比例及主要分布区域 耕地质面积 比例 主要分布区域 量等级(亿亩)(%) 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黄淮 等地 6.82 海区 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 二等地 9.94 南区 三等地2.93 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 14.48 南区 四等地3.50130东北区黄准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 南区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表 1) , 平均等级为 4. 76 等,较 2014 年提升了 0. 35 个等级。 其中评价为 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 6. 32 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1. 24% 。 这 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障碍因素不明显,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 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 积为 9. 47 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46. 81% 。 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 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障碍因素较不明 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 评价为七至十等 的耕地面积为 4. 44 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21. 95% 。 这部分耕地 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 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表 1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面积比例及主要分布区域 耕地质 量等级 面积 (亿亩) 比例 (% ) 主要分布区域 一等地 1. 38 6. 82 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黄淮 海区 二等地 2. 01 9. 94 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 南区 三等地 2. 93 14. 48 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 南区 四等地 3. 50 17. 30 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 南区 — 2 —
耕地质面积 比例 主要分布区域 量等级(亿亩)(%) 五等地3.41 1686长江中下游区、东北区、西南区、黄淮 海区 六等地25612.65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东北区、黄淮 海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黄土高原区 七等地1.829.00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华南区、甘 新区 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内蒙古 八等地1.31 6.48 及长城沿线区、西南区、华南区 九等地0.70 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 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内蒙古及长 十等地0.61 3.01 城沿线区、华南区、西南区 二、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情况 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兼顾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条件、行政区划 等因素,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 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等九个区,形成《耕地质量等级 调查评价区划图》(图1)。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
耕地质 量等级 面积 (亿亩) 比例 (% ) 主要分布区域 五等地 3. 41 16. 86 长江中下游区、东北区、西南区、黄淮 海区 六等地 2. 56 12. 65 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东北区、黄淮 海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七等地 1. 82 9. 00 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黄土高原区、 内蒙 古 及 长 城 沿 线 区、 华 南 区、 甘 新区 八等地 1. 31 6. 48 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内蒙古 及长城沿线区、西南区、华南区 九等地 0. 70 3. 46 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 十等地 0. 61 3. 01 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内蒙古及长 城沿线区、华南区、西南区 二、不同区域耕地质量情况 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兼顾土壤类型、农业生产条件、行政区划 等因素,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 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等九个区,形成《耕地质量等级 调查评价区划图》(图 1)。 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 — 3 —
图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区划图 (一)东北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全部和内蒙古 自治区东北部,共划分为兴安岭林区、松嫩一三江平原农业区、长白 山地林农区、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等4个二级区。总耕地面积 4.49亿亩,平均等级为3.59等。 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2.34亿亩,占东北区耕地总面 积的52.01%。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 岭两侧高平原和长白山地林农区的部分盆地中,以黑土、草甸土、 暗棕壤和黑钙土为主,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评价为四至六等的 耕地面积为1.80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40.08%。主要分布
图 1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区划图 (一)东北区。 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全部和内蒙古 自治区东北部,共划分为兴安岭林区、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长白 山地林农区、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等 4 个二级区。 总耕地面积 4. 49 亿亩,平均等级为 3. 59 等。 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 2. 34 亿亩,占东北区耕地总面 积的 52. 01% 。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 岭两侧高平原和长白山地林农区的部分盆地中,以黑土、草甸土、 暗棕壤和黑钙土为主,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 评价为四至六等的 耕地面积为 1. 80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40. 08% 。 主要分布 — 4 —
在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建三江平原、大兴安岭东侧高平原,长白山 地、辽西低山丘陵和辽东山地周边的中下部,以暗棕壤、草甸土、黑 钙土为主。这部分耕地立地条件较好,基础地力中等,灌排能力基 本满足,部分耕地存在盐渍化、潜育化、障碍层次和瘠薄等障碍因 素。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0.35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 的7.90%。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地势较低处,小兴 安岭至黑龙江延伸地带,长白山、辽西低山丘陵和辽东山地的坡中 坡上,以草甸土、暗棕壤、黑钙土和风沙土为主。这部分耕地立地 条件较差,基础地力较低,土壤结枃松散,农田基础设施缺乏,灌溉 条件不足,存在盐碱、瘠薄、潜育化、障碍层次、酸化等障碍因素,并 伴有风蚀和水蚀危害。这部分耕地要注重推广少耕免耕技术,减 少对耕层的扰动,降低风蚀水蚀风险,同时要针对障碍因素进行改 良,培肥地力,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0.00% 16.75%17.80%17.46% 1528%14.94% 15.00% 9.86% 10.00% 4.87% 如5.00% 1.90% 0.90%0,23% 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九等十等 图2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
在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建三江平原、大兴安岭东侧高平原,长白山 地、辽西低山丘陵和辽东山地周边的中下部,以暗棕壤、草甸土、黑 钙土为主。 这部分耕地立地条件较好,基础地力中等,灌排能力基 本满足,部分耕地存在盐渍化、潜育化、障碍层次和瘠薄等障碍因 素。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 0. 35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 的 7. 90% 。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地势较低处,小兴 安岭至黑龙江延伸地带,长白山、辽西低山丘陵和辽东山地的坡中 坡上,以草甸土、暗棕壤、黑钙土和风沙土为主。 这部分耕地立地 条件较差,基础地力较低,土壤结构松散,农田基础设施缺乏,灌溉 条件不足,存在盐碱、瘠薄、潜育化、障碍层次、酸化等障碍因素,并 伴有风蚀和水蚀危害。 这部分耕地要注重推广少耕免耕技术,减 少对耕层的扰动,降低风蚀水蚀风险,同时要针对障碍因素进行改 良,培肥地力,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图 2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