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 北省大部分区域,共划分为内蒙古北部牧农区、内蒙古中南部牧农 区、长城沿线农牧区等3个二级区。总耕地面积为1.33亿亩,平 均等级为6.28等。 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0.17亿亩,占内蒙古及长城沿 线区耕地总面积的12.76%。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西辽河平 原及土默川平原,这部分耕地海拔相对较低,整体地势较为平坦, 以栗钙土、草甸土、褐土为主,土壤中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评价 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0.52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38.79%。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麓及大兴安岭南麓区域,以栗钙 土、褐土、黑钙土为主,这部分耕地立地条件一般,部分地区的农田 灌溉设施较薄弱。随着近年来农田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灌溉能 力有所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有所提高。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 积为0.64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48.45%。主要分布在阴山 南麓与北麓区域,以栗钙土及盐化或碱化的草甸土为主,耕地中土 壤养分含量整体偏低,水土流失严重。同时,这部分耕地灌溉水资 源缺乏,干旱威胁严重。针对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偏低问题,应通过 増施有机肥等方式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和生物性状。针对阴山南麓与北麓及西辽河平原区域水土流失问 题,应通过増加地表覆盖物等方式,减缓风蚀水蚀。针对部分地区 水资源短缺突出问题,应通过选择节水型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节 水技术、节水型耕作制度等,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 6
(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 北省大部分区域,共划分为内蒙古北部牧农区、内蒙古中南部牧农 区、长城沿线农牧区等 3 个二级区。 总耕地面积为 1. 33 亿亩,平 均等级为 6. 28 等。 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 0. 17 亿亩,占内蒙古及长城沿 线区耕地总面积的 12. 76% 。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西辽河平 原及土默川平原,这部分耕地海拔相对较低,整体地势较为平坦, 以栗钙土、草甸土、褐土为主,土壤中没有明显的障碍因素。 评价 为四 至 六 等 的 耕 地 面 积 为 0. 52 亿 亩, 占 该 区 耕 地 总 面 积 的 38. 79% 。 主要分布在阴山南、北麓及大兴安岭南麓区域,以栗钙 土、褐土、黑钙土为主,这部分耕地立地条件一般,部分地区的农田 灌溉设施较薄弱。 随着近年来农田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灌溉能 力有所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有所提高。 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 积为 0. 64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48. 45% 。 主要分布在阴山 南麓与北麓区域,以栗钙土及盐化或碱化的草甸土为主,耕地中土 壤养分含量整体偏低,水土流失严重。 同时,这部分耕地灌溉水资 源缺乏,干旱威胁严重。 针对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偏低问题,应通过 增施有机肥等方式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和生物性状。 针对阴山南麓与北麓及西辽河平原区域水土流失问 题,应通过增加地表覆盖物等方式,减缓风蚀水蚀。 针对部分地区 水资源短缺突出问题,应通过选择节水型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节 水技术、节水型耕作制度等,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 — 6 —
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不适宜耕种且难以进行整治的耕地 应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 20.00% 15.23%15.37% 15.00% 13.40% 13.93% 11.65% 10.16% 10.00% 6.77% 7.50% 5.00% 3.74% 2.25% 0.00% 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九等十等 图3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 (三)黄淮海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省(市)全部,河北省东 部、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共划分为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 区、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山东丘陵农林区和黄淮平原农业区等 4个二级区。总耕地面积3.21亿亩,平均等级为4.2等 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1.29亿亩,占黄淮海区耕地总 面积的40.15%。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鲁中南山前平原、豫东 和豫中平原、淮北平原、北京东部和天津南部平原。土壤类型以潮 土、砂姜黑土、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以轻壤土和中壤土为主。土壤 理化性状良好,养分含量较高、无明显障碍因素。评价为四至六等 的耕地面积为1.58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49.22%。主要分 布在鲁西北平原、豫东和豫中平原、鲁中南和鲁东丘陵中下部、淮
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不适宜耕种且难以进行整治的耕地, 应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 图 3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 (三)黄淮海区。 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省(市)全部,河北省东 部、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 共划分为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 区、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山东丘陵农林区和黄淮平原农业区等 4 个二级区。 总耕地面积 3. 21 亿亩,平均等级为 4. 2 等。 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 1. 29 亿亩,占黄淮海区耕地总 面积的 40. 15% 。 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鲁中南山前平原、豫东 和豫中平原、淮北平原、北京东部和天津南部平原。 土壤类型以潮 土、砂姜黑土、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以轻壤土和中壤土为主。 土壤 理化性状良好,养分含量较高、无明显障碍因素。 评价为四至六等 的耕地面积为 1. 58 亿亩,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 49. 22% 。 主要分 布在鲁西北平原、豫东和豫中平原、鲁中南和鲁东丘陵中下部、淮 — 7 —